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828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 性 观,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心理学人性观与当代教育,目标要求,1、理解人性的含义,认识心理学与人性的关系 2、认识了解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掌握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3、认识了解心理学中不同人性取向的人性观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一、心理学与人性,(一)什么是人性?,一般地,人性即人的共同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但关于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学者们也还在不断探讨,不同的理论派别有其不同的看法。心理学与哲学对于人性的观点,也有不同。,(二)哲学的人性观与心理学的人性观,一、心理学与人性,1、哲学对人性的解释

2、,多从两方面:从心性问题上解释人性,即关于“人性善与性恶”的争论,把人性放在同其他动物或生物形态或物质形态的区别上进行探讨,即把人性同“野性”或“兽性”的概念进行了矛盾组对,探讨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问题,小资料:我国古代先哲的人性观,我国先哲们的人性论有:“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仁、义、礼、智,人所共有。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上),小资料:我国古代先哲的人性观,“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都有“饥有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

3、,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佚”。(荀子性恶)如果顺着“好利”的方向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放纵人的本性,就必定会危害社会,致使天下大乱。“性混论”:周朝的世硕主张人性中善恶兼具,既有善、又有恶,而非独善或独恶。至前汉末,杨雄提出人性善恶混的命题:“人之性也,善恶混”。(杨子:法言修身)至前汉末,杨雄提出人性善恶混的命题:“人之性也,善恶混”。(杨子:法言修身)“性纯论”:孔子主张性纯可塑论。他认为,人初生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完全象纯洁的白纸片,可以任后天的环境塑染。环境千变万化,塑染的形态就千姿百态,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返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4、士多德把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这并没有否定人的“非理性”,显然的另一层意思为:人仍将保留在生物的圈子里,直至保留在动物的种属里,就肯定了人性中所保留的性恶成分。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兰德曼曾创造性地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即人的非专门化。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各种固定的本能,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没有规定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但是,正是非专门化使得人类较之于其他动物而言更具有对环境的普适能力 尼采在把人与其它生物的比较中同样提到了“人的不确定性”,他认定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理性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

5、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同样的,卢梭在他的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各种禽兽只有它自己所固有的本能,但人也许不具备固有的本能,但却能够逐渐取得各种禽兽的本能,小资料:西文哲人的人性观,小资料: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决定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基本观点是:1、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支。人同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都需要饮食、运动、睡眠;都需要新陈代谢,人同自然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动物没有区别,其生存

6、要服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这是人的动物性特征。人具有社会属性。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员,他生活在社会中,他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例如,人能劳动,善于制造:具,能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人有语言、文字,有思想意识、有爱憎之情;人不仅有自然的或生理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会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所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无法存在。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的本质,因而我们讲人的本质或本性,主要就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小资料:马克思主义人性观,2、人性是

7、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离开了社会,蜷居在山洞中,没有语言,不知劳作,那么他只有动物性,不可能有人的本性。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诸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等等。人的本性正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制约下形成、发展、变化的。所以人性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二)哲学的人性观与心理学的人性观,一、心理学与

8、人性,2、心理学对人性的解释:人性是指人一切性情,包括人与生俱来的,也包括后天学得的。不同的心理学者对人性持不同的看法,其心理学研究取向也就不同,其理论的建构也不同。,小资料:心理学的人性结构,人性层次结构分别由:1)、人的物性,2)、人的动物性,3)、人的“人性”,4)、人的“超人性”四个层次所组成,人的物性是指人也是属于一种物体。从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作为一种生物,也是由各种生物物质组成的,故人具有物性。人的物性体现在人在生理上的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变化 人的动物性是指人在物性的基础上,作为一种高等动物所具有的跟一般动物相似的需求,譬如人的求生愿望、七情六欲都可以归属于人的动物性

9、。人的“人性”指狭义的人性,是指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地方。人性出现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它从它人、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人性包括一切真正意义上的“仁义道德”。,小资料:心理学的人性结构,人的“超人性”主要体现在“人”在超越作为“人”的主观愿望上。譬如有人追求“超凡脱俗”、追求“出世”都可以理解为一种“超人性”的表现。人性的四种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层次结构,各个层次都不是独立的,底下的层次是上面层次的基础,服务于上面那一层。如下图,(三)人性问题对应着心理学中的两大核心问题,一、心理学与人性,1、人的存在依据 即人为什么活着?人从哪里来?2、人的终极关怀问题 即人应该怎样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心理

10、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出发而又归结到人。而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科学地阐明人是什么,以求得对人的实质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潘菽,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一)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是我们听见、看见、哭泣、愤怒、自私、遗忘、快乐等的根源。心理是受其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发生的某些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因此,可以用脑细胞中确切的物理过程予以解释,而这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人身身是无法改变。如 人的记忆,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环境

11、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塑造成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旧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以可见、可测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对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无所谓好与不好,人天生是空白的,就像一张白纸,任我们描绘。,(二)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以奈瑟、皮亚杰为代表。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行为主义中的认知心理学,狭义的则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

12、。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三)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基本是消极、负面取向和机械性的;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所支配。潜意识是人的生物的本能和欲望,是非理性的;人同时具有生存和死亡的本能。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而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人是一个能量守恒系统,由于能量有限,在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配

13、中,当其中之一操纵控制权的时候,就会阻抑其它两个系统的运作。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根据享乐和避免痛苦的快乐原则进行的。,(四)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和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人各具潜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独特的个体,有本身的尊严。人有能力产生自觉,认识、掌握与决定自己的生命。人对自己有一定的信任。人有自发性,可以自然地成长。人的行为往往被自己的自我形象所影响。,(五)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一、后现代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

14、理学,也称“后现代心理学思想”。西方心理学界一种,旨在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心理学思潮。后现代心理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伴随后现代文化哲学思潮的冲击而产生,是与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科学主义心理学)相对立的研究范式与知识形态。受非主流的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思想的润泽,更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陷于困境时应运而生的反叛性思潮。,一、后现代心理学的概述,(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主张心理学研究不限于可观察的对象,应淡化对普适性真理的追求,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试图对虚空的自我进行消解,重塑人的形象。即放弃对普适性的追求,承认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具体性。2、否定以机械

15、论、还原论和自然论为基础的“人性假设”,以整体论、建构论、去客观化、或然论和质化研究取代现代心理学从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移植而来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量化分析。,一、后现代心理学的概述,3、批评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与其结果的唯一可靠性,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认为直接可观察到的东西只是人脑对实在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观察者和实验者所直接获得的“经验事实”,而这种“经验事实”本身也还有一个“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它不可能完全超脱观察者和实验者的道德、政治和文化利益。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要多元化,要看到心理问题的差异性。,如:一男青年送初识女友一份礼物,女友说“不要”,这

16、“不要”所传达的信息意义是什么?,(三)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 在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研究对象、探究方法、临床应用和学科性质等方面,提出了与科学主义心理学有很大分歧的见解,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心理学的视野,对加强心理学理论研究、深化心理学实际应用、倡导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加大心理学本土化探究的力度、弥补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偏颇和局限起到促进作用。但,关于其存在前提、理论构想、发展前景等,尚未达成共识,更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建构论、话语分析心理学、后殖民主义心态、本土心理学、女权主义心理学、非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的多元论文化运动等领域。,一、后现代心理学概述,二、现代心理学对人性

17、的误读,(一)现代心理学的特征,所谓“现代心理学”,是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等形成的实验心理学思想为开端。其主要特征是:1、现代心理学主要是由当时的一些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他们都倾向于把心理学看作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成员,其目标是试图使独立的心理学沿着自然科学规范的路线去发展。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想是唯实证主义的,认为人的心理和主观意识只有直接观察和实验被“证实”的东西才是唯一可靠的。主张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认为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即“眼见为实”。,二、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3、现代心理学主导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及其结果的唯一可靠性,

18、并把一切叙述的、体验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统统斥之为非客观的,倡导自然科学的对变量严格加以控制的实验法,特别是实验室实验法。4、强调“有用即真理”和“自我中心”。1)现代心理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以秩序、统一、确定来压制混乱、分歧和多元,崇尚理性。2)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现代心理学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是人类中心论。3)强调自然是为人所有、所用、所在,认为一切复杂的事物(包括人的心灵)都可以用更简单的成分加以说明。4)认为“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唯一的。人的价值与尊严都在控制之中。,(二)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二、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1、否认人的主观能动

19、性 2、物化的人性 3、摇摆的人性 4、神化的人性,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受本能冲动、欲望尤其是性本能驱使和控制的。,人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历史中形成的,三、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后现代心理学看到了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理解的局限,试图用一种新的思想超越现代心理学。在“人性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没有什么统一的人性观。人没有普遍的本质或本性,每一种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着各自的人性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 2、强调人的多元性 3、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4、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小资料: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8

20、0 90年代哲学界掀起的哲学思想运动,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又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企图解构(解构是指对旧事物的破坏并重新建构一个新事物)和超越现代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思想潮流。它产生于各个不同哲学流派的研究,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解构,用来说明20世纪以来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时代特征,也是对实证主义危机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西方哲人们对“现代”哲学的强烈不满情绪,同时也昭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而大胆的标新立异和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则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灵魂。,返 回,思考练习,1、根据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对人性的理解,你认为应怎样理解或解释“青少年吸烟”这一行为?2、你是否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中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