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845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1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效应与家庭教育,【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

2、“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

3、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霍桑效应】,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

4、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

5、,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6、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

7、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增减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

8、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蝴蝶效应】,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

9、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

10、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南风

11、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登门槛效应.】

12、,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光环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即人的突出的特征像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决定了对其整体评价,而其它特征则相对模糊并被人忽视了。,“光环效应”启发家长,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孩子。由于受应试

13、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评价孩子好坏,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考一个好成绩,读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找一份高收入的好工作,已经成为许多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这种一维的评价模式是错误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学习,孩子应走多元化的道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要克服这种“光环效应”的影响,家长就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才是父母们的明智选择。,【花盆效应】,刚买回的盆花,花儿饱满,枝叶舒展,令人赏心悦目。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黄枯萎,花叶凋零了。原来,花农为盆花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养分充

14、足,花儿的长势当然好。一旦没有花农的精心照料,离开了人工创造的舒适环境,花儿也就难于正常生长了。这种现象称为“花盆效应”。,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的“花盆效应”。现在不少孩子只会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进了小学还不会穿衣、脱袜,上了初中还不会煮饭、洗衣,且个性膨胀,自私自利,这正是父母溺爱的结果。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无异于亲手开掘的温柔的陷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父母对孩子不能样样包办,事事代替,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还孩子一个愉快的自由环境、宽松的成长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像“野花”一般茁壮成长,争奇吐艳。,【月曜效应】,有这样一种现象:不

15、少孩子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孩子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孩子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

16、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手表效应】,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这个人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样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应”。,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效应”给家长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否则将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将陷于混乱。那么,如何避免发生“手表效应”呢?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

17、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的价值取向。其次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要加强彼此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必须统一要求,决不能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或声音,否则,孩子将因为不知道听谁的而感到左右为难。,【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禁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猎奇和冒险心理,她终于将它打开了,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孩子越想看,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干。例如有许多不健康的书,孩子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并不一定去看,但假如被父母禁止,孩子反倒想看个究竟,平时不爱看的,这时也十分来劲,想一睹为快。再如,父母对孩子早恋、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问题一味地采取禁止态度,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禁果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