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艺术天地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艺术天地ppt.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们的艺术天地,目录,1.泥塑做法2.风筝3.瓷器4.剪纸5.年画的由来6.黄杨木雕7.麦杆画8.铅笔屑画9.拓真画10.纸编画11.竹编工艺12.大理石工艺13.玉器工艺14.丽江木刻,泥塑做法,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种采用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从西欧传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个雕塑铁架子,架子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而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
2、放大塑造。圆雕是立体的,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个角度的整体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体结构是否准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第三步着重形象的细致刻画,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气候影响易裂变形,难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后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为一件作品。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喷上各种颜色,使它产生青铜、木材、石头等等的质感。关于翻石膏,有一套复杂的技术,这里就不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则不同。在我国的寺庙里,许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辉煌,如果打碎一看,原来是一堆木材、泥团、棉花、断麻、沙子、稻草、麦秸、苇秸、谷糠、元钉等等东
3、西。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这样的:第一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细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风筝,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
4、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
5、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风筝,瓷器是由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作为原料,经过混合、成形和烧制等步骤而制成的成品。瓷器的发展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早为青瓷,进而发展到白瓷,后又发展为彩瓷。据专家考证,青瓷最早产于浙江的绍兴、上虞一带;白瓷据现有资料证实,最早是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椊墓出土的一批白瓷;彩瓷发明于唐代,最称著的为“唐三彩”。所谓“唐三彩”就是在无色釉的白地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图案,烧制而成的瓷器,因始创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发明,标志着唐代制瓷业者,对化学特性的认识,对釉色的精细调配,烧炼时火候的掌握和控制已发展到较
6、高的水平。这是唐代制瓷业的新发展。,瓷器,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剪纸,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
7、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的角色亦不是传说的形象,而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人们对门神的普遍说法是: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齐州历城籍(今山东济南市)秦叔宝,黑脸将军为朔州善阳籍(今山西朔县)胡敬德。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
8、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随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尉迟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年画的由来,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
9、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麦秆画又称麦秆工艺立体画,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杆,先将麦秆用药水浸泡、熏、蒸、漂、剖开整平后制成麦秆平片、再通过熨烫例期表面炭化;在熨烫过程中通过温度的高
10、低变化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然后,再经过剪、裁、印、编、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制作出惟妙 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多种题材的作品。作画时,应先备各种专用刀具(如平口型、锯齿型、月牙型等),然后按图稿要求准确选定色草,粘上乳白胶。取用合适刀具,在先印有图稿轮廓线的画地上,运刀切贴。左手捏着麦草,右手运刀切上草后,又用左手微力压紧。直切、横切、斜切,交错运用,有的细切如丝;有的粗切如指;有的成小块片用夹子贴上(小块片可谓“部件”是先用长条麦草裱成张,然后錾成型的)。纤细的毫毛毕现,粗犷的刚健苍劲。,麦杆画,铅笔屑贴画勇于受村质的限定,不能象油画一样用写实的手法去逼真地塑
11、形象,而是拟神、拟态,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情态,犹如漫画的以洗炼的线条、夸张的手段来表现出绘画对象的生动神态,或动或静,或刚或柔,或气势雄悍,或韵律优雅,或严肃庄重,或诙谐幽默,无不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水浒传中威武勇猛的梁山好汉,红楼梦中风姿绰约的金陵十二钗,十二生肖中活灵活现的寅虎卯兔无不成为铅笔屑贴画的表现对象,其中百鹤图立意高远,构思精巧,画面中的青松用墨绿色铅笔屑贴制而成,显得郁郁葱葱,喻示着祖国永远年青,而一百种姿态的一百只仙鹤则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而游虾图,则选用接近虾本色的红色铅笔屑使其更加生动逼真,富有情趣,西游记则选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屑将憨态可掬
12、的猪八戒与灵活机智的孙悟空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铅笔屑画,中国拓真画是于长春先生受冰雪窗花的启示,运用自然景象形成的规律,发明创造的新画种,在中国和世界都属首创。作品鬼斧神工,自然天成,意趣横生。既有国画之写意,油画之细腻,又有版画之韵味,摄影之逼真。尤其表现冰雪奇观,更是生动逼真,气韵天成,堪称冰雪艺术奇葩,画坛一绝。,拓真画,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
13、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唐卡,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 说苑 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
14、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苏绣,中国纸编画艺术,早在唐初时就开始盛行。它是集书法、绘画和编织艺术于一体的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它把画在宣纸上的书画作品分割成0.1厘米左右的细条,再运用编织艺术手法编织出来。因这项艺术创作的劳动量是书画作品的许多倍,它既不失书画艺术的固有韵味,又使平面的书面具有了立体感,所以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然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却从清末起就失传了。,纸编画,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几千年来,民间竹编凉 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我国南方地区,则逐渐形成富
15、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 品,如安徽的舒席、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竹编制作,一般经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过程。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 龚扇子,所用篾丝,细如绢纱。,竹编工艺,人造大理石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以石灰水泥、石膏为主要原材料,石灰加颜料调色成彩色湿石灰膏后,铺在模具的低层,然后铺上干水泥粉或石膏粉,经过加压成型,脱模,烘干硬化后经潮湿二氧化碳处理,再用有机玻
16、璃类聚合物如丙烯酸甲酯浸渍主制品内部,凝固后抛光处理,即制成人造大理石制品。与现生产的人造大理石相比具有成本低,耐酸碱腐蚀,耐老化性能较好,无开裂变形等优点。,大理石工艺,中国玉器,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著称于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玉器,多为装饰品,也有为数较少的礼仪器。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以新疆和阗玉材制作的玉器。从此,和阗玉逐步成为中国玉器的主体。这一时期,琢玉技艺日臻成熟,特别在动物造型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战国两汉时期,随着工具的改进,制玉技艺更加精益求精。镂空、浮雕等手法的普遍应用,使无数精妙绝伦的佳品相继问世,揭开了我国玉器上光辉的一页
17、。魏晋南北时期,玉器风格基本上继承两汉传统。隋唐、五代至两宋,玉器工艺吴现出繁荣局面,大量精巧的器皿类实用品相继涌现,装饰上多采用花鸟纹饰。元、明、清三代,玉器工艺步入鼎盛时期,用玉之癀,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实用品、陈设品和玩赏品成为玉器生产的主流。,玉器工艺,云南丽江古城,名列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奇特的东巴文字,美妙动听的东巴古曲,给游客平添几许好奇与神秘感。今年我有幸步入这座古老的城市,徜徉在茶马古道上寻寻觅觅,除了享受南国风光赐予的闲情逸致,还想为自己增添一部分藏品。顺着潺潺不息的流水逐店扫描,目光触处满是手工艺品与木刻,木刻以线条画为主,那精致的图案花纹,很具诱惑力。,丽江木刻,桦皮工艺,一种独特的树皮加工工艺技巧。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桦树皮制品又称桦树皮工艺品,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纯手工制作,做工精细,设计简单,风格各异,色泽自然,新颖别致,是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桦皮工艺,责任编辑:李慧凤封面设计:李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