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3692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种工作规范修改.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区预防免疫工作规范,成都市汪家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部分,预防免疫的机构、人员及职责,第二部分疫苗使用管理,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两类。,第一类疫苗,概念: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种类: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以下称卡介苗,BC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称乙肝疫苗,HepB)、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脊灰疫苗,OPV

2、)、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以下称百白破疫苗,DPT)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称白破疫苗,DT)、麻疹减毒活疫苗(以下称麻疹疫苗,MV)。,表2-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注:*加强免疫;*复种,第一类疫苗-使用规定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基础免疫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月龄。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

3、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再接种。,第一类疫苗-使用规定2,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乙肝疫苗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第1剂和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应60天。麻疹疫苗复种可使用含麻疹疫苗成份的其它联合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等。,第一类疫苗-使用规定3,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1)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4、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3)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7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4)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5)未完成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未达到2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2剂次。,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间隔1,一、几种疫苗同时接种:一般来说,两种或以上疫苗可在同一受种者的不同部位同时接种

5、。广泛应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同时接种不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也并不会增加副反应的发生概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两种以上,但必须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中,对适宜接种的儿童进行所有疫苗的同时免疫非常重要,可简化程序,提高接种率。二、几种疫苗不同时接种:两种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不会相互干扰免疫效果。,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间隔2,注射用减毒活疫苗如果不同时接种,为减少先注射的疫苗对后注射疫苗的干扰,两种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时间至少应间隔4周。注射用减毒活疫苗不会对口服减毒活疫苗(OPV)的免疫效果产生影响,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在注射减毒活疫苗接

6、种前后的任何时间接种。三、同一种疫苗接种剂次的时间间隔与补种延长多剂次疫苗不同剂次的间隔时间不会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缩短多剂次疫苗不同剂次的间隔时间可干扰机体的免疫反应;多剂次疫苗两剂次间隔时间延长,不需要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次数;短于规定的最小间隔时间接种可减弱抗体应答。,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疫苗种类:目前部分省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为:乙型脑炎疫苗(分为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称A群

7、流脑疫苗)。免疫程序:目前部分省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分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具体接种年(月)龄、剂次详见表2,表2-2 目前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为加强免疫,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规定1,乙脑灭活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710天;第3、4剂为加强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注射3剂,第1剂为基础免疫;第2、3剂为加强免疫。A群流脑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如使用AC群流脑疫苗

8、时,应按照以下原则实施:(1)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2)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3)已接种2剂或2剂以上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1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4)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疫苗,3年内避免重复接种。,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规定2,制订第一类疫苗计划的内容和方法,疫苗品种、规格、数量、供应渠道和供应方式等。疫苗使用量按下述公式计算:(1)疫苗年使用量=(基础免疫使用量+加强免疫使用量+特殊免疫使用量)-上年底库存量(2)基础免疫疫苗年使用量=(出生儿童数+流动儿

9、童数+漏种儿童数)每剂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3)加强免疫疫苗年使用量=加强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剂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4)特殊免疫使用量=特殊免疫人口数每剂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制订疫苗使用计划时,除按上述公式计算外,还要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机动疫苗和突发疫情应急接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的制订与报告1,接种单位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苗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疫苗的接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

10、进第二类疫苗时,应当进行查验,审核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要有企业印章);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要有企业印章)。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应有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购进符合要求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的疫苗,以及接收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发、供应的疫苗时,应当查验疫苗的冷藏条件。在规定的冷藏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疾病预防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疫苗时,应对疫

11、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进行核对,做好记录。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的制订与报告2,疫苗的储存与运输1,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免疫策略、年度工作计划、接种服务形式、冷链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接种需要等情况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原则上各级疫苗储存量为:省级6个月,市级3个月,县级2个月,具备冷藏条件的乡级不得超过1个月。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在28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12、。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在-20-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其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疫苗的储存与运输2,疫苗的分发领取,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疫苗记录。记录应当注明疫苗的通用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购销、分发)单位、数量、价格、(购销、分发)日期、产品包装以及外

13、观质量、储存温度、运输条件、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合格证明、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记录应当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要经常核对疫苗进出情况,日清月结,每半年盘查1次,做到帐、苗相符。,第三部分冷链系统的管理,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工具、冷库、冰箱、疫苗冷藏箱、疫苗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冷链设备的装备、补充与更新,各级业务管理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设备的基本装备省级:低温冷库、普通

14、冷库(包括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路电路、备用制冷机组)、冷藏车、疫苗运输车、温度记录器。市级:低温冷库、普通冷库(包括备用发电机组)、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冷藏车、温度记录器、疫苗运输车和疫苗冷藏箱、冰排。县级:普通冷库(包括备用发电机组)、低温冰箱、普通冰箱、温度记录器、疫苗运输车和疫苗冷藏箱、冰排。乡级: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接种单位:普通冰箱或/和冷藏包、冰排。,冰箱管理疫苗,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效期分类摆放。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每台冰箱应

15、配有温度监测记录表,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使用冰衬冰箱储存疫苗时,注意应将卡介苗、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存放在底部,并将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放在接近冰箱顶部,不可将冷藏保存的疫苗放在距冰箱底部15cm内的地方,以免冻结。,冷藏箱和冷藏包管理疫苗,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冷藏箱(包)内应按照要求放置冻制好的冰排。疫苗安瓿不能直接与冰排接触,防止冻结。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应在冷藏箱(包)的底层垫上纱布或纸,以吸水和防止疫苗破碎。每次使用冷藏箱(包)后,应清洗擦干后保存。冰排:冻制冰排程序:冰排内注入清洁水,注水量为冰排容积的90%。注水后冰排直立放置在低温冰箱或普通冰箱的冷冻室,冻制时间

16、应不少于24小时。在冻制冰排时,冰排与低温冰箱箱壁之间应留有35cm的间隙。冰排应在低温条件下冻制至结露(“出汗”)状态后,放入冷藏箱(包)内。每次冷链运转结束后,应将冷藏箱(包)内冰排的水倒出,清洗干净、晾干后与冷藏箱(包)分开存放。,冷链系统的监测与评价1,温度监测 温度记录表:每台冰箱/冰柜都必须设有温度记录表。温度计应分别放置在低温冰箱、冰柜的中间位置。冷链设备的管理人员每天应至少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查看并填写温度记录表。冷藏设施设备温度超出疫苗储存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记录。,冷链系统评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国家免疫规划用冷链系统实施监督管理,将冷链管理纳入各级国家免疫规划

17、常规督导、考核内容,定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所辖区的冷链管理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设备装备是否符合冷链装备基本模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设备使用是否正确;以及设备专人管理和保养情况、设备损坏及维修情况和记录情况、设备温度记录情况。评价指标包括设备完好率、使用率、故障设备修复率等,并根据冷链系统的工作状态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报告。,冷链系统的监测与评价2,第四部分,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组织形式-常规接种,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每年至少应提供6次接种服务。,预防接种组织形式-群体性预防接种

18、,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卫生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群体性预防接种实施方案,采取适当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开展接种工作。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组织形式-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下称应急

19、条例)的规定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应急接种实施方案,选择适当的接种服务形式尽快开展接种工作。,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周期,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建议确定辖区内接种服务的形式和周期。定点接种:预防接种门诊 城镇的接种单位,应根据责任区的人口密度、服务人群以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或旬)进行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在乡级卫生院设立预防接种门诊,以乡为单位实行按周(旬或月)集中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及管理办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见附件一。,村级接种点:农村地区根据人口、交通情况以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置覆盖1个或几个村级单

20、位的固定预防接种点,实行按月(双月)进行预防接种,每年提供不少于6次预防接种服务。出生时接种: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入户接种: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进行预防接种方式,每年提供不少于6次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日期要固定,应选在大多数群众方便的时间。临时接种: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集聚地设立临时预防接种点,选择适宜时间,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做好

21、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要向流动儿童监护人宣传,及时到寄居地接种单位办理接种卡(簿)和接种证。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预防接种证

22、、卡格式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的使用管理1,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预防接种证、卡(簿)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儿童迁移时,原接种单位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种。,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由

23、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根据托幼机构、学校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报告,发现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级预防保健单位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的使用管理2,注射器材的管理,注射器材的选择:用于预防接种的注射器材有自毁型注射器、普通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蓝芯注射器,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预防接种实施,接种单位接种

24、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如下:确定受种对象: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的免疫程序,确定受种对象。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应种者、上次漏种者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清理接种卡(簿),根据接种记录核实受种对象。主动搜索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当方式,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分发和领取疫苗接种单位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做好疫

25、苗领发登记。运输疫苗的冷藏包(箱),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冷藏包(箱)的使用方法为:(1)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放在冷藏包(箱)的底层;(2)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3)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放在上层,不要紧靠冰排,防止冻结。(4)脊灰疫苗装在塑料袋内,无包装盒的疫苗和稀释液用纱布包好,冷藏包的空隙用纱布或纸张填充,防止疫苗安瓿(瓶)振荡破裂。(5)其他疫苗按照其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储存温度,参照上述要求适当放置。,准备注射器材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注射器材。自毁型注射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由上级单位随疫苗一并下发,领发时做好登记。使用前要检查

26、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单位备好喂服脊灰疫苗的清洁小口杯、药匙。准备药品、器械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 000肾上腺素、自毁型注射器回收用安全盒及污物桶等。为新生儿提供首剂乙肝疫苗接种的单位,根据辖区内儿童预期出生情况,提前准备乙肝疫苗、注射器材及相关记录资料,保证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快接种。,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场所要求1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条件。接种场所应当按照登记、健康咨询、接种、记录、观察等内容进行

27、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台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核实受种对象接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接种工作人员发现原始记录中受种者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属于本次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

28、。,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内容。,接种现场疫苗管理2注射剂型疫苗的使用:(1)将安瓿尖端疫苗弹至底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后,再用消毒干棉球/纱布包住颈部掰开。(2)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3)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

29、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4)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参见相关产品使用说明。(5)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应当充分摇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6)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7)冷藏容器内的冰排溶化后,应及时更换。在接种门诊,上午门诊下班前应将未开启的疫苗存入冰箱冷藏室内。,接种操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无误后予以接种。皮肤消毒(1)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

30、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2)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国家药典的规定,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目前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见表4-1。,表4-1 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和剂次,乙肝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酵母苗16岁以下5g/0.5ml;CHO苗10g/1ml、20g/1ml*卡介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注射0.1ml脊灰疫苗:口服1粒百白破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肌

31、内注射0.5ml白破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肌内注射0.5ml麻疹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乙脑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A群流脑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30g/0.5mlA+C流脑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100g/0.5ml.风疹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母婴阻断的新生儿使用CHO疫苗为20g/1ml。,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3)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

32、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接种记录、观察与预约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或计算机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接种记录书写工整,不得用其它符号代替。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在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后,应当填写首剂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卡,同时告知家长在1个月内到居住地的接种单位建证、建卡,并按免疫程序完成第2、3剂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后的工作1、清理器材2、处理剩余疫苗: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

33、要求处理:废弃已开启安瓿的疫苗。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接种单位在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时,剩余疫苗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卡,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下次接种前补发通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7周岁儿童。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

34、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2,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包括全身和局部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预防接种全身反应1临床表现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

35、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预防接种全身反应2治疗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

36、其他疾病。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预防接种局部反应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接种含吸

37、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预防接种局部反应1治疗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第五部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

38、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1,概念: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

39、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2,第六部分,资料管理,信息资料的类型,信息资料可分为统计资料、非统计资料两类。统计资料 根据工作情况,统计资料可分3种附件五。记录表:包括接种记录、疫苗领发记录、冷链温度记录、使用注射器材记录等。附件五所列记录表供各地参考。调查表: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病个案调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表等。统计报表: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针对传染病和基本工作情况统计报表3类。非统计资料:仅

40、需归档保存以备今后查询的各类资料,主要包括各类业务技术资料、培训教材、召开会议、表彰、宣传等资料,以及各类计划、总结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各级需定期或不定期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掌握、保存以下资料。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推广使用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村级或接种单位:以下所有信息资料需有完整记录,以备本级和上级查询。人口资料: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不含15岁,下同)各年龄组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各月的出生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疫情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接种资料:实行村级接种的单位,应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

41、数、受种人数(包括基础免疫、复种/加强免疫、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等)、未接种人数及原因分析等。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及使用情况等。各类宣传资料。,乡级:以下所有信息资料需有完整的记录,以备本级和上级查询。人口资料:辖区内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托幼机构、学校数及学生人数。疫情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史等。接种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受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复种/加强免疫、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等)、未接种原因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42、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接种人员资料。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及使用情况等。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县级及县级以上:除需收集本章2.2所列的资料外,还需收集以下资料:统计局、公安等不同部门的年度人口资料。组织机构:辖区内的各级行政区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数;辖区内接种单位(门诊)数、接种周期、免疫服务形式;专业人员数量、年龄及学历等情况。调查和监测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接率、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病原学、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与冷链系统监测等,以及国

43、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漏报率、接种率、流动儿童、安全注射等专题调查资料。上级来文,本级发文、培训及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总结等资料;大事记、卫生统计年鉴;经费预、决算等。科研、国内学术交流、与国际组织合作项目等有关资料。当地居民的生活、卫生、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资料报告1报告内容(1):根据资料信息报告周期,分为旬报表、月报表、个案调查表、年报表(见附件五),以及临时增加的其他报表。月(旬)报告:常规预防接种率报表(双月报)。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主动监测旬、月报表。个案调查表:AFP、新生儿破伤风、麻疹、乙肝、白喉、百日咳、乙脑、流脑等流行病学调

44、查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年度报告: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行政区域和接种单位统计。预防接种服务形式统计表。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统计、从事预防接种人员培训情况统计。冷链装备情况统计。,报告内容(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年度统计、下一年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发病、死亡与预防接种关系的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统计。暴发疫情、疫区处理登记。免疫监测统计。接种率调查(含随机抽样、快速调查)统计。其他报表: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等报表。须报告的报表内容必须包含全国统一报表要求填报的项目,按全国统一格式逐级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可根据工作需要,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45、后制订本省工作报表。,报告的时间要求旬报表:各类旬报表要求县级每月5日、15日、25日上报市级,市级每月10日、20日、30日上报省级。月报表:接种率报告相应的时间和要求见第六章表6-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数据库要求每月1214日前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中心。年报表:各级将年报表汇总为本级的国家免疫规划综合档案,县级及以下单位应于次年2月15日以前完成,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3月15日前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3月底上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中心。其他部门人口资料在县级统计局人口数据公布后,

46、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填写逐级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年6月30前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上报的年报数字均为上一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情况。其他报表:群体性接种和应急接种等数据,应根据各地具体实施情况,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上报数据。,报告资料的审核及质量要求:统计报告的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盖章后报出。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对报告的数据要定期抽查,评价报告的质量。资料的分析与反馈乡级、县级和市级:在收到下级报表或完成本级报表后,应对报表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存在逻辑、填写错误,应与报告单位联系确认后及时予以纠正。对报告资料要及时分析利用,并定期将分析结果反馈

47、给下级。省级:完成本章4.1的要求。每月对上报的个案调查表数据库进行详细分析。确定高危地区、高危病例,发现免疫空白和接种工作存在问题的地区。定期分析本省各项监测结果,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反馈给下级单位。国家级完成本章和本章中的要求。定期分析全国各项监测结果向下级反馈,并向卫生部报告。,资料管理各级文字资料需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实行档案化管理;各类数据库资料需随时备份保存。村级每半年整理1次本级资料,年底装订成册,在村级卫生所保存。乡级及乡级以上单位根据资料数量,每半年整理1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建档立卷,登记编号。在本单位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妥善保管。计算机管

48、理建立标准、规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为国家免疫规划各种资料提供存储、管理、数据传输和服务。各级需使用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的数据标准上报各类数据。,第七部分,附 录,用语解释,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

49、藏设施、设备。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受种者:接受预防接种的人。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国人大,2004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2005中国药典(200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2005 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卫生部,2003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修订)卫生部,1998 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工作方

50、案(试行)卫生部,1998 全国常规预防接种率监测方案卫生部,1998 附件附件一 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附件二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附件三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附件四 几种主要的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附件五 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附件一 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接种服务形式:预防接种门诊应实行按月、按旬、按周或日接种。房屋配备接种门诊总面积应有不少于40m2的专用房。室内地面硬化、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接种门诊要有候种室(宣传教育、反应观察)、预诊室(登记、询问、体检)、接种室(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卡介苗应设专室),各室有明显的标志牌。受种者在接种时有专门的出入口。接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