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4480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3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力支教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常州市教研室 胡澄宜,教育均衡,作为增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中。,就苏南地区而言,城乡教育的主要差距在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也就是说,城乡教育均衡问题主要不是物力均衡,而是人力均衡的问题。有鉴于此,开展旨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智力支教,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智力支教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送师下乡,“送师下乡”是指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去农村学校任教,通过任教,向农村教师直观地展示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支教形式一方面

2、有助于农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农村学生直接接受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二、进城留学,“进城留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者层面,即从农村学校选派校长到城市学校挂职锻炼。这种挂职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通过挂职,“留学人员”直接参与城区一些优秀学校的事务,了解他们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亲身体验优秀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有所成后,把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式带回农村。,二是教学层面,即选派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其它教学骨干到城区学校任教。他们通过参加城区学校的教研活动、随堂观摩、和城区教师一同备课、上课、评课等方式学习、吸收城区学校的教研方式、方法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回本校后再进

3、行推广。,三、城乡双向交流,“双向交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内,双方在相同的岗位上互派人员对口交流,“取经”和“送宝”同时进行,由主管部门进行目标管理、捆绑考核。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前两种方式的优点,又能避免学校由于支教或进城造成交流教师的“萝卜坑”无人填的现象,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四、送课下乡,“送课下乡”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有关部门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上课,这些教师结合具体的课例传播新课程和现代教学理念,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另一种形式是,由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组织优秀教师摄制各学科、各年级精品课录像,免费配送到农村学校,

4、为农村教师教学提供“视频教参”,使教师直观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这种形式特别有助于新教师模仿、学习,使新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驾驭教学。,五、结对研修,“结对研修”的形式包括个人之间结对、教研组之间结对和学校之间结对,主要活动载体是教学研究。由于结对双方来自不同的学校,既有交通不便的障碍,又缺乏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结对形式一般来说比较松散,且教师的受益面比较窄。,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的研究,其场所主要是本校,然而,对于薄弱学校来说,由于受其学校规模和人力、物力条件的限制,本校开展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提升教研品质,提高教研效益,这些学校有必要跨出校门,走多校联合教研之路。多校联合教研有以下几

5、种形式:,六、多校联合教研,(一)联合开展公开课展示,几所相邻的学校联合开展公开课活动,一则,可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使上课者、听课者、评课者更加“起劲”,从而提高公开课活动的效益。二则,跨校开展公开课活动,学校和教师本人为了学校的荣誉或处于礼仪,不让兄弟单位教师失望,往往会对这一活动更加重视,这样一来,既使公开课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保证,又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竞争和互助的教研氛围,促进各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二)联合开展备课活动,山东省高密市推行的跨校集体备课的方式 以相近的34个乡镇或市直学校为一个教研单位或以镇(街道)为单位,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实行通用教案与个性化教案紧密结合的方

6、法进行。首先对教案的形式进行革新,新式教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通用教案,以划片区域为单位组成的同年级学科教研组统一研究确定,每双周进行一次,教研组同年级的课任教师分工、分头设计完成,统一发部到网上,占总页面的2/3的空间;二是课任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校、班级学生的特点自主反思设计而成的教学个案部分,占总页面的1/3的空间。通用教案教师分头设计完成后,共同审查,合格教案上传到内部网络上,其他同年级的教师分享研究成果,随时借鉴成功的经验。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三)联合开展课题研究,1、联合开展研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解

7、决共同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益。2、学校之间经常围绕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介绍彼此的成功经验和困惑,可以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3、从现实情况看,学校之间集中各校力量,联合申报课题,有利于提高课题审批的成功率。4、轮流坐庄举办各类课题活动,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良好科研氛围。,(四)联合开展沙龙活动,1、把一些省级实验学校和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联合起来,共同举办。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相遇在一起,与一所学校校内研讨相比,更容易出现见解多元,更能起到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效果。2、教研沙龙还可以邀请专家参与,使教师有机会与专家进行互相对话和深度会谈等,以提高沙龙活动的含金量

8、。和规模较大的学校相比,薄弱学校教师少有机会接受专家面对面指导,校际联合聘请专家一则可以共享资源,节约财力;二则避免由于缺乏人气而“冷落”专家。,(五)联合开展评比活动,评比的意义:1、评比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广大 教师的进取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2、评比是交流成果,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的 重要途径。3、评比有利于发现优秀教师,加快新教师 快速成长,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经常开展的评比活动有说课评比、公开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板书设计评比、教学论文评比、课题方案设计评比等。几所同类型的学校联合开展比赛活动,则能使薄弱学校教师有更多的参赛和获奖机会,从而促进这些薄弱学校教师成长。

9、,(六)联合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要开展师徒结队活动,青年教师往往很难在本校找到合适的名师,同样,薄弱学校的名教师也未必容易在本校找到合适的徒弟。在此情况下,师徒结队活动也可以在薄弱学校与城区名校之间开展。由校方牵线,两所或几所学校联合,发掘各校的师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开展师徒结队,不失为明智之举。,(七)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而几所教育哲学与办学宗旨相近,区域跨距小,课程资源类似的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既有利于避免课程开发中的重复浪费现象,又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实力和校本课程质量。,校际之间联

10、合开展校本课程的方式:1、互补整合式是指各学校在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后,对同一课程进行单独开发,然后对各自开发结果进行整合补充,加以完善。2、流线作业式指合作学校各自执行课程开发计划中的不同部分,最后加以整合,实现成果共享。3、合并交叉式是把两学校联合的开发人员合并在一起,分成课程开发小组,每组负责不同部分的开发任务。目前运用较多的是合并交叉式,它的优势是使合作贯彻到开发的每个部分,充分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并又节省时间和物力。,七、调研指导,“调研指导”主要指教研部门组织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村学校听课指导。这种听课包括面上听课和个别听课。面上听课是指教研部门受农村学校或当地教育行政部

11、门邀请,集各学科教研员到学校听课,教研员通过听课、与教师座谈等形式了解该校教师教学、教研等整体情况,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反馈,向学校提出建议。个别听课,是指个别学科教研员针对某个学科和某个教师进行听课,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近年来,一些地区教研部门在农村学校设立学科教研基地、派教研员到农村学校蹲点包干,这些,为教研员进行经常性的听课指导提供了重要载体。,八、送培下乡,“送培下乡”是指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和农村教师的特点,组织培训团到农村学校进行现场培训。一般而言,农村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不同于城市教师,就培训内容而言,农村教师更需要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策略培训;就培训形式而言,农村

12、教师更需要案例式培训、公开课研讨。我们应该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菜单”,让农村学校“点菜”,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九、搭建农村教师快速成长的阶梯,教育行政部门正视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素质的差异,在开展职评和评优等方面采取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区别对待的办法,如对农村教师降低职评和评优“门槛”;单独开展只面对农村教师的评优课、农村教师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这些做法,避免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有助于农村教师树立自信心,对促进农村教师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均衡不仅仅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其实质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类美德的神圣事业,作为当今社会每个个体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阶梯”,其本质,要求我们公平地对待普天下每个受教育者。促进教育均衡,增进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谢谢大家!欢迎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