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4500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10 大小:23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docx(2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 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 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 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 对学生来说,“列举”比“枚举”通俗,易于接受,教材里采用“列举”这种 表述是从有利于学习出发的。另外,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以下的特点。第一,选择有趣的素材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用栅栏围羊圈、订阅杂 志、掷飞镖、取钱、拼图形、选择路线这些素材一方面能调动解决问

2、题的 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主动开展列举活 动,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这种策略。第二,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培养列举的能力,发展列举 的技巧。这是充分考虑了策略的形成规律而作出的安排。首先三道例题是递进 的,例1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少,只要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 义,在周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列举出长、宽的各种可能,而且长、宽的米数 都是整数。例2比例1复杂,不仅订阅的杂志有1本、2本、3本三种可能, 而且订阅2本还有三种不同的选择,要应用四年级(下册)教学的搭配规律。 例3在旅馆住宿开房间,对列举的每种方案都要从“有没有空位”进

3、行甄别, 保留没有空的情况。其次,练习也是递进的,即使两次“练一练”与例题比较 接近,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练习十一里的题都具有新颖性,大多数是生活里 的实际问题,个别是纯数学的问题(如第6题)。只有在例题里学到了列举的 方法,体会了列举策略才能独立解决这些题。第三,重实质、不拘泥于形式。列举作为一种策略,用来解决问题时的表 现形式是多样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列举的表现形式是灵 活的、可变的。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能清楚地 看到问题的各种答案。三道例题都采用表格列举这种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有 条理地列举,不丢失信息。教材里的少数练习题已经画出了表格,这些题

4、确实 需要这样做。其他练习题没有画出表格,学生可以设计表格进行列举,也可以 不画表格,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部分实际问题还可以用画图、连 线等形式列举。1 .引发列举活动,初步体验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渐形成的。例1作 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设计 的教学活动线索包括“引发需要一一填表列举一一反思方法一一感悟策略”等 几个主要环节。(1)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思路。用1 8根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由于每根栅栏的长都是1米,所以围成 的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整米的数。配置的情境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虽然栅栏的总 数1

5、8米(即长方形周长)是确定不变的,但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数量是 可变的,也就是围法是多样的。然后进一步想到,长方形的宽可以是1米、2 米每一个宽都有相应的长。于是产生通过摆小棒求长的思路,这就是“小 兔”的思考,其中的“如果如果”是初步的列举。教学这个环节要抓 住“有多少种不同围法”,领会这个问题的含义,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围 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2)填表列举,加强数学思维。学生在摆小棒列举的活动中,会感到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既费时费力,还 得把每种围法及时记录下来,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于是产生优 化列举活动的愿望,这些对操作的体验是继续

6、填表列举的思想基础。通过摆小 棒,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教材适时提 出“先求出长方形长、宽的和,再列表填一填”的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和理 解。列出的算式1 82 = 9 (米)能使填表顺利地进行。已知了长、宽的和之后,把长从大到小列举比较方便,也体现了列举思路 有时是多样的。表格里已经填出的一组数据隐含了填表时的思考一一如果长8 米,宽就是9-8二1 (米)。照样子继续填表就不会有困难了。把每种围法的 长、宽都记录在表格里,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就十分清楚,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学生会喜欢填表列举这种方法。从摆小棒列举到填表列举,形象思维少了,推理加强了。尤其是假设了长

7、的米数以后,相应的宽是通过计算得到的。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摆小棒到 填表的过渡,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化愿望,既使两次列举衔接起来,又体现后 者比前者优越。(3 )回顾填表过程,反思相关活动,体会列举策略。例1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获得问题的答案,还要继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要求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这些活 动都要看着表格进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表格里的内容,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有什么发现”的话题是很宽的,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数学规律的机会。 如各种围法的长、宽不同,面积也不同。又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它的长、 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8、是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里的回顾先是比较具体的,包括怎样想、怎样算 的,采用了什么形式,列表有什么好处,表格是怎样有序地填写的然后是 比较概括的,理解所开展的活动是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 回顾初步体验策略,懂得“列举”的含义,并在后面的解决问题时主动应用这 种策略。2.应用列举策略,主动开展列举活动。例2继续教学列举策略,一要承前,用好例1的教学成果;二要发展,丰 富列举的技巧。教材选择了比例1复杂的问题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与例1 不完全相同。(1)理解题意,确定策略。例2在图画里呈现了三本不同的杂志,在这些杂志中最少订阅1本,最多 订阅3

9、本,意味着也可以订阅其中的2本。教材提出: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 决“有多少种订阅方法”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基于例1中的列举体验, 又出于对例2的正确理解。在三本杂志中,可以订阅1本,也可以订阅2本, 还可以订阅3本,因而引发按订阅的本数分类列举的策略。先确定解决问题的 策略,再开展解题活动,是例2的教学特点,符合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 略的关系。分页代码(2)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在确定了按订阅1本、订阅2本、订阅3本三种情况进行列举的策略以 后,学生就会主动开展具体的列举活动。第一种想法是有代表性的,很多学生 都会这样思考。其中“只订1本有3种不同的方法”和“订3本只有1种方 法”

10、比较容易得到,“如果订2本,有3种不同的方法”要联系四年级(下 册)的选配经验才能得到。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是一致的,仅在表现形式上采 用了画表格。在表格里能清楚地看到只订1本是哪3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如 果订2本,可以通过画找到3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有7种不同的方法也 很直观。教材给教学的启示是,要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形式,独立开展列举活 动。画表格列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不是惟一的形式,不必勉强学生都照这样 去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体现画表列举的作用。有时只针对列举时的难 点,如订阅2本的情况画一张简单的表格,发现这种情况的几种不同订法,也 是可以的。(3)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例2在最后

11、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交流例2列举活动时的经验和感受,进一步体验策略,发展列举能力。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如列举要有条理、按步骤进行,先考虑只订1本,再 依次分别考虑订阅2本、订阅3本的情况。又如列举时可以画表格,也可以不 画表格。在有困难的时候,列表能帮助思考。再如订阅2本的情况最复杂,要 把3本杂志两两搭配要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 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 实到列举策略里去。3 .按不同的线索列举,体验策略应用的灵活性。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在具体应用时是灵活而多样的。例3的编 写充分体现

12、了这一点。2 3人到旅馆住宿,如果只住3人间或者只住2人间,都不能使所有房间 都住满,由于有空着的床位,都不是节省的方案。显然,只有3人间和2人间 合理地搭配安排,才能做到每个房间都不留空床位。用列举的方法解决这个实 际问题,一般有两条思路,可以从住3人间想起,也可以从住2人间想起。教 材要求分别按这两条思路列举。从住3人间想起。如果只住1个3人间,还剩2 O人,再住1 O个2人间 正好住满,是一种安排。如果住2个3人间,还剩1 7人,再住9个2人间有 空床位,不符合“没有空床位”的要求。教材里写出上面的思考有两个目的, 一是把学生引上这样有条理的思路,他们才能接着往下想。二是帮助学生看懂 表

13、格里3人间的间数依次填1、 2、 3是按3人间间数从小到大地列举; “ 1 ”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填“10”,表示还要1 0个2人间能全部住 下,且正好住满;“ 2 ”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画横线,表示这个方案不符合 要求。还要注意的是,教材要求分组讨论“接下去应该怎样想”,使“兔子” 的思路得到延续,为独立填表作充分的准备。从住2人间想起,先分组讨论“可以怎样列举”,把住3人间的列举迁移 过来,然后在表格里进行列举。两条思路列举的结果都是一共有4种不同的安 排,验证了答案。如果让学生想想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比比哪 种列举比较简便,就能体会策略的具体实施是多样的、可选择的。4 .解决

14、新颖而有趣的问题,突出策略的应用。练习十一里都是有趣的问题,能调动解题的积极性。前五道题配合三道例 题,第1、2题都要按固定的间隔时间列举,第1题的间隔时间在题目里已经 明确,两路车分别是1 0分钟和1 5分钟。第2题的间隔时间要从已发铃声的 四个时间里发现。这两题在列举之后都还要进行比较,通过列举和比较找到问 题的答案,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综合的。第25题不规定必须画表列举,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可以 选择画表的形式,也可以不用画表的形式。但是,必须有条理地列举,才能不 重复、不遗漏地找到各种可能。后四道题给学生灵活应用列举策略的空间。第5题把3

15、6写成两个素数之 和,要抓住素数思考,从小到大依次用2、3、5、7列举并作出判断。 第7题拼长方形,从宽想起比从长想起容易,可以按沿着宽摆1个、2个 去列举。而且,提供的表格有多余的格子,要体会列举到何时为止。第8题可 以在图画上列举。如先向东走2格,有1条路线;先向东走1格,有2条不同 的路线;不先向东走,有3条路线。合起来一共有6条路线。第9题小明已经 赛了4盘,也就是和其他的人各赛了 1盘,可以在小明和另外4人之间各连一 条线。小华赛了 3盘,其中1盘是和小明赛的,另两盘比赛有3种可能:和小 海、小力赛的,和小海、小强赛的,和小力、小强赛的。由于小强只赛了 1 盘,是和小明赛的,所以小华

16、的另两盘只能是和小海、小力赛的。在连出相应 的线以后,就能看到小海已经赛了 2盘,分别是和小明、小华赛的。教材分析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 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 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 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 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 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

17、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 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 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 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 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教学过程教学环

18、节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 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 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 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第二,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 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 感和建立模型。第三,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

19、其中的周期规 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 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1 .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 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 限想像无限。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 教学重点。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 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学分

20、两步进行。第一步通过问题 “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明确了研究对象、教学 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要提高 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 盆蓝花和一盆红花间隔着摆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 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 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 面红色,再2面黄色”。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 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例题教学的第二步是回答“左起第1 5盆花是什么颜 色”的问题

21、以及紧接着的“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 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间的盆花、彩灯、彩旗 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材里的 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 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 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一画”,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 画的也更多,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会最感兴趣。对 第三种方法“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不愿接受。这些体会都是暂时的, 到了 “试一试”里,他们又会感到前两种方法都不太好,

22、转向用除法算了。用 除法算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两点指导:一是想一 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二是画出一组,余数是几就圈第几个,答案就 清楚了。如1 52 = 7 (组)1 (盆),第1 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 盆,表示第1 5盆是蓝花。又如1 73 = 5 (组)2 (盏),第1 7盏灯 是第6组里的第2盏,表示第1 7盏是紫色灯。再如2 3 4=5 (组)3(面),第2 3面旗是第6组里的第3面,表示第2 3面是黄旗。分页代码“练一练”对其他活动、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预计,重点仍然是发现 和表达各次活动、各个现象里的顺序规律。前两道题的周期载体仍是物体的颜 色,第3

23、题变为形状;第1、3题的顺序规律仍表现在画面里,第2题则用语 言文字告诉学生。这些变化能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练习十第1、2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第1题1 2种生肖(1 2 年)是一个周期。教学第1题时,可以先在自己的生肖下写出年龄,再写相邻 生肖、其他生肖下的年龄,然后想“接下去的年龄该写在哪里?”体会1 2年是 一组。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 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 意思:一是主动发现一一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 用一一有选择地使用

24、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 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例题呈现了一幅兔子排着队等待跳高的画面,学生从中应该看到“每3只 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这些既是情境里的周期规 律,也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解决的实际问题由易到难,思路和方法是连贯的。例2里1 8只兔刚好排 成“这样的6组”,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白兔一共有6个2只。“试一 试”比例题复杂,2 03 = 6 (组)2 (只),余下的2只在第7组里, 是这一组的前面2只兔。在求出6组里有6只灰兔和1 2只白兔后,还要分别 加上第7组里的1只白兔和1只灰兔。教学例2和“试一试”,在

25、学生进入情境、弄懂事实、理解题意后,要突 出重点、抓住关键、化解难点。例2要让学生说一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1 8只兔排成这样的几组”。“试一试”要着重让学生弄清楚“余下 几只兔,它们是什么颜色”。“练一练”的题和“试一试” 一样,都稍复杂些。要先让学生独立解题, 再组织交流。交流的重点仍然是现象里的排列规律,即“每几个是一组”, “一组里有些什么”;“有这样的几组,还余几个”,“剩余的是什么”等。 对于已经解答的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表述规律、表达数学思考的能力。对于不 会解答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学到解法。练习十第3题要从月历卡上看到4月有3 O天,从1日起“每7天是一星 期”,

26、“每星期的前两天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 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 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 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 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 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 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 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

27、位。“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 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 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 “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 “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 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 合应用。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 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 积

28、单位的初步观念。1 .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 潭的面积和2 O O 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 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 O O 4年我国的造林 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 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 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 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 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 米作单

29、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 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 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2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 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 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 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1 )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 O

30、 O米 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 O O O米的正方形土地面 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 O O米、IOO 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 边长1 0 0米、1 0 0 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 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 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分页代码(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 0 0米、1 0 0 0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 0 0 0 0平方米、I

31、ooooo 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 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IooXI 0 0、1 0 0 0 X 1 0 0 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 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 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3 )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2 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 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 0 0平方米。如果让学 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 0 0个这样的

32、正方形有多大,他们 又一次体会了 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 因为1 0 0公顷是1平方千米。(4 )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 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 O平方米左右,大约2 O O 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 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3 .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 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

33、或平方千米,能 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 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 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 方千米。如第8 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 5 O米、高1 6 O米的平行四边 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 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 想底8 O米、高1 2 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 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4 .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

34、、平方千米是 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 O 0,个别是1 0 0 0 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 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 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 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 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 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 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

35、律和减法运算性 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 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 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 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 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用计算 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 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统

36、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 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 的作用。1 .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 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 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 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法则。(1)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 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 向小数减法

37、迁移。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联系已 有经验,经过体会得到的。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 小数的计算。教材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算,预计可能出现两种列法,一种是把 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教材接着 让学生研究“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 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学生可以 结合具体数量,4 . 7 5元是4元7角5分,3 . 4元是3元4角,4 . 7 5 + 3. 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 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

38、,4. 75是4个一、7个0. 1和5个 0. 0 1 , 3. 4是3个一、4个0. 1 ,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 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作出判断,4元多加3 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 0 9的那个竖式肯定是错的。学生通过上面 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识: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在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计算中,还有一点也应引起学生注意: 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 0 ,要向个位进1。这一点可以从“ 1 0个0.1是 1 ”得到解释。例1的第二个问题是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从 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

39、法到独 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2)“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 0 ”,应该化简。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竖式计 算。“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 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 算结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 4 O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 . 1 O元,和与 差的小数末尾都有“0”。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 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 质化简计算的结果。教学

40、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 “ 0 ”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 的;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 0 ”去 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 0 ”逐个划掉。(3)引导学生反思算法,构建计算法则。在例1和“试一试”里,学生经历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 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 的性质化简。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 生总结算法。“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问题,先引发学生回顾反思,再通过交流 形成法则。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地

41、回忆“是怎样”和“要怎样”,而是寻找小 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 高度认识“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 减法,并进一步加强对整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小数计算的结 果,要根据小数性质进行化简”是小数计算的个性特点,与整数计算不同。教 材再一次引起学生注意,作为小数加、减计算法则的补充内容。尽管教材里没 有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事实上法则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里 To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这样的认识与方法,就是探索和创新。(4 ) 在“练一练”里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分页代码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出的竖

42、式上计算,有两处要引起学生注意,一是2 4加9. 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想 一想,竖式是怎样列的?小数点对齐没有?为什么?二是7. 5 6减4.5 6的差 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第2题选择 了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发生的错误,通过指出并改正错误,引起学生 的重视。随着上面一些认识的澄清,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 的计算方法。2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 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 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

43、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 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2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 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例1计算47 5 + 3. 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 “5”移下去,是算5 + 0 = 5, O ”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 4的末尾添上 的。同样,4. 7 5-3. 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 在3 . 4的末尾添上“ 0 ”。这些可以添上的“ 0 ”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 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 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 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

44、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例2的竖式中,3. 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 “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 4-2. 6 5 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 可以在3 . 4的末尾添上一个“ 0 ”。写出了这个“ 0 ”,百分位上怎样算就 清楚了。教材把“ 0 ”加红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这个“ 0 ”上,着重解决两 个问题:这个“ 0 ”是哪来的?这个“ 0 ”对计算有什么作用?把“ 0 ”套上虚 线框的意思是,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

45、数学 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 0 ”写出来, 能防止算错。“试一试”计算8-2. 6 5,这是整数减两位小数,计算难度比例2大一 些。教材让学生独立计算,应用例2中学到的方法。在他们计算时,通过大卡 通的提问给予适当启示。如果有些学生把被减数十分位、百分位上的“ 0 ”写 出来,要指导他们先在被减数个位的右下方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的末尾添 “ 0 ”。教材要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扩大“试一 试”的容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8-3. 4 . 8-4.7 5 . 4.7 5- 3. 4等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题,消化学习的新知识。“练

46、一练”里大多数题的被减数小数位数比减数少,让学生巩固并掌握新 知识。也有少量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题,有利于学生 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既把新学习的计算纳入已有的法则,又充实了计算的技 能。练习八里的小数加、减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这些口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单元安排的小数加、减法口 算题,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以后,进行的计算能够和整数的两位数加一位 数、整十数或两位数的口算相衔接。第5题对小数加、减计算进行验算,要把 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迁移过来。加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减 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这个关系。3 .

47、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向小数加法和减法扩展。在四年级(上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 已经理解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内容,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整数 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是不是适用?这是本单元例3和 练习九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同样适用”包括两层意思: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例3让学生计算四个 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 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了两 点:一是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 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

48、结合律。二是各种算法的简便程度不 同,依次相加比较麻烦,需要列竖式笔算。应用运算律使算法简便,只要口 算。这两点共同表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同时存 在”和“同样应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前者是发现、验证,后者是迁移。教材 把这两点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载体里,通过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既验证了 存在,又体会到原有的应用经验可以迁移过来。这些都是“练一练”的思想基 础和知识基础。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也作了类似的安排。练习九第2题通过两组式子的算 一算、比一比,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里同样存在,因此,也可 以用于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4 .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体会计算工具方便了计算。例4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两段:第 一段以0. 8为例,让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活动中,学会往计算器里输入小数 的方法,体会到输入小数的方法和输入整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个小 数点的键;第二段是计算五种物品的总价和付出1 0 0元应找回的钱数。一方 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觉到用计算器算比笔算方便得多。“练一练”里都是小数加、减计算和混合运算。像这些比较繁的计算没有 笔算要求,都可以用计算器算。练习九第8题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额, 计算量很大,而且比较繁。这些练习都能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一、课标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