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5368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第十九章,病理教研室 2006.1,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内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细菌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病理方面的特殊性,病变定位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同的病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 综合征及后果,病理反应较为单一,脑的恶性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颅外,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具有双重影响,恶性肿瘤却常转移至脑,一、感染性疾病,血源性感染局部扩散直接感染经神经感染,特殊的免疫特点,血脑屏障和血管

2、周围间隙构成了一条天然防线 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无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性T、B细胞均须由周围血液输入,注释: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及其邻近地区在结构上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

3、既少且小。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底膜包围着。基底膜之外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在病理情况下,如血管性脑水肿时,内皮细胞间的紧密粘合处开放,由于内皮细胞肿胀重叠部分消失,很多大分子物质可随血浆滤液渗出毛细血管,这会破坏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后果。,(一)细菌性疾病,常见的颅内感染,脑脓肿脑膜炎,脑膜炎,硬脑膜炎(颅骨感染)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和脑脊液感染),脑膜炎meningitis 硬脑膜炎

4、 急性化脑(细菌)软脑膜炎 慢性脑(TB 梅毒布氏)淋脑(病毒)大肠杆菌 新、婴、幼 肺炎双球 幼(中耳)老(肺)急性化脑 金葡 败血症 脑双 儿童、青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概述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脑”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1.病因和发病机制:脑膜炎双球菌为李斯特菌属中的产单核细胞李氏菌.致病物质为李斯特溶素O,该溶素需细菌被吞噬后在细胞内生长时释放,这与细菌能在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长,以及在细胞间传播有关.,致病性:一是荚膜,能抵抗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二是内毒素、细菌栓子栓塞,引起小血管出血、坏死,致使皮肤,粘膜出现淤点淤斑。传播:致病菌由鼻咽部 飞沫 呼吸道粘

5、膜 入血 菌血或败血症 软脑膜化脓性炎症 脑脊液弥漫播散,病变部位:软脑膜、蛛网膜。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颈项强直。主要病变是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脑膜炎双球菌 上呼吸道 隐性感染 上呼吸道炎症期 入血(败血症期)脑脊髓膜(脑膜炎期),三、病理变化,(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炎症期病理:鼻咽部粘膜充血,肿胀,少量淋巴细 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分泌。临床:咽痛,流鼻涕,2、败血症期病理:血管内皮损伤、小血管炎、细菌性栓 塞、血栓形成。临床: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选择新鲜瘀点处,无菌针头挑破,挤出液体涂片,80%血液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

6、菌)。,3、脑膜炎期肉眼:(l)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2)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肉眼: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沟回结构被脓液掩盖,以大脑额叶和顶叶明显,脑底亦有较多脓液积聚,脑室常有扩张。,急性脑膜炎棕黄色渗出物使脑沟模糊不清。,镜下:(1)血管高度扩张充血。(2)蛛网膜下腔增宽,内含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3)可查见脑膜炎双球菌。,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炎性渗出物,渗出物中主要为中性白细胞,也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少量红细胞。,暴脑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大量内毒素所致DIC,脑膜病变轻微。病理主要为周围循

7、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同时伴有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一沸(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二)暴发型急、凶、死亡率高,2、脑膜脑炎型脑膜炎+脑炎(脑组织中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脑水肿,颅内压脑疝形成(海马沟回疝,枕骨大孔疝)。,四、临床病理联系,(一)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咽痛,流鼻涕(二)败血症表现:高热、出血性皮疹,(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脊神经根蛛网膜充血及炎细胞浸润脊神经根肿大,在过椎间孔处神经受压颈背肌肉运动产生压痛,肌肉痉挛,(四)颅内压升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 吐、视乳头水肿、昏 迷、抽搐及小儿前囱饱 满 脑膜

8、血管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炎性渗出物 蛛网膜下腔阻塞-脑脊液回流,(五)脑脊液改变 脑脊液压力、混浊或脓性外观细胞数,脑脊液涂片及细菌培养见脑膜炎双球菌。,五、结局,多数患者通过治疗痊愈(抗菌素磺胺)少数患者因暴发性败血症或脑疝形成死亡(5%),治疗不当转达为慢性并引起并发症:1、脑积水:渗出物机化脑膜粘连 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儿童为头大面小),2、颅神经麻痹:颅神经受压,浸润受损可导 致神经性耳聋、面神经麻痹。3、脑梗死:脑底血管炎血管阻塞脑缺血,软化。,流行性乙型脑炎,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多见于

9、10岁以下儿童,病变部位:脑实质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昏迷。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传染源:患者或受感染的家禽、家畜 传播途径:虫蚊传染(库蚊),二、病因及发病机制蚊子叮咬病人或受感染家禽或畜,吸入带病毒血液再叮咬健康人病毒侵入人体局部血管内皮细胞、肝、脾、淋巴结单核吞噬细胞繁殖(第一次病毒血症)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免疫力强、血脑屏障正常:隐性感 染,获得免疫力.抵抗力低,血脑屏障不正常:病毒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繁殖.,三、病理变化,肉眼:脑膜充血,脑组织水肿,脑回变扁变宽,脑沟变浅。切面见脑组织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散在或聚集成群的粟米大小软化灶。,镜下:

10、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被挤在一边。,注:尼氏小体:指一些大型神经元的粗面内质网,可用NISSL染色显示,在光镜下呈灰蓝色斑块状,又称虎斑小体.神经元受损时常出现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神经元肿大,胞体呈圆形,核偏位,胞体中央尼氏小体消失,核膜和胞膜下仍可见少量尼氏小体,神经细胞卫星现象:指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白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小脑Purkinje细胞大量丧失.,这是一个存在于垂死的神经元之上的噬神经细胞现象,这个神经元被周围微神经胶质细胞包围。,2、软化灶形成筛状软化灶,软化灶及不明显的血管

11、周淋巴细胞浸润,3、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形成胶质小结,小胶质细胞结节,多位于小血管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也很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4、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可形成血栓及出血灶。袖套状浸润,镜下: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脑组织水肿。炎性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以淋巴、单核和浆细胞为主。,临床病理联系,毒血症:高热,全身不适 皮层嗜睡,昏迷 锥体及锥体外系肌张力 神经C变性坏死 上升,抽搐、痉挛、惊厥 延髓吞咽困难,语言障 碍,呼吸、心脏停止,累及脑膜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中细胞数 目增多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头痛、恶

12、心、呕吐 严重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五、结局,积极治疗可痊愈少数病人出现后遗症:痴呆、失语、精 神失常、瘫痪 少数呼吸衰弱,合并支气管炎死亡,二、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变特点在于选择性地累及某12个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而引起受累部位特定的临床表现,共同病理特点:受累部位神经元的萎缩、死亡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一)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又称老年期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多在50岁以后。有学者提出,将65岁以前发生的“早老性痴呆”和65岁以后发生的“晚发性老年痴呆”,老年性痴呆患病率约占60岁人口的10%

13、左右,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占5%左右,在我国估计已有约645万病人。而且随年龄每增加5岁,AD的患病率将增加两倍,在80-85岁的病人中有20%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是继心脏病、肿瘤和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因。,临床表现 进行性精神状态衰变,包括记忆(主要是近期记忆障碍)、智力、定向、判 断能力、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甚至发生意识模糊等。常在发病后56年内死于继发感染和全身衰竭。,(1)记忆能力减退,表现在对近事记忆能力和远事记忆能力的减退,尤其是近事记忆能力减退。病人不能学习新知识,在5分钟后不能复述三件物体名称,甚至刚吃完饭又要求进餐等。(2)判定能力减退,即判定人物、物品、时间、地点等能

14、力减退。(3)计算能力减退,计算数字和倒述数字能力均减退。(4)识别能力减退:识别空间位置和结构能力减退。,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5)语言能力减退:包括理解别人语言和回答能力减退。有文化者,阅读、书写能力减退。(6)思维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如不能解释谚语,不能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给事物下定义等。(7)个性改变:性情孤辟,表情淡漠,语言啰嗦重复,狭隘自私,固执偏激,或无理由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失常哭笑,或拾破烂当珍宝收藏。(8)人格改变:性格特征改变,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当众大小便,或性行为异常,当众手淫。,1.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不少争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受教育程度

15、,遗传因素据统计,老年性痴呆者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在一个家系中有数代人均发生老年性痴呆的报道,故有家属性阿尔茨海默病之称。其中一些病人可发现染色体缺陷,故老年性痴呆与遗传有关;目前认为第21号、19号、14号染色体存在基因异常,近几年又发现第19号染色体Apo-E基因异常,可能与老年性痴呆发病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Apo-E已有测定方法,对可疑病人及家族均可进行测定。,神经细胞的代谢改变:p-淀粉样蛋白(p-AP)存在,它与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有关,且对成熟的神经细胞能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细胞退化、变性、坏死而发生老年性痴呆。脂蛋白E,继发性递质改变:乙酰胆碱是与记忆有关的物质,中枢神

16、经的胆碱能系统在合成乙酰胆碱时需要酶参与,胆碱乙酰转化酶是合成乙酰胆碱必需的酶。在老年性痴呆时胆碱乙酰转化酶水平降低,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此外,还有多种神经递质如生长抑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神经肽(加压素等)在海马及皮质中含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有些由病毒引起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如海绵状脑病等)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和老年性痴呆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而想到老年性痴呆是否与感染有关。但经多次研究尝试将老年性痴呆脑提取液直接感染给动物,均未能成功。且到目前为止,也未能在病人脑组织中真正找到病毒,故感染因素尚需进一步验证。但近来有些实验结果间接证明老年性

17、痴呆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微量元素:如铝、铁、锌、硒等,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研究对微量元素与老年性痴呆的影响,又有了新的认识。据有关报道,环境中铝的含量过高与痴呆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关。在老年性痴呆者脑内含铝量(36士 29微克克干重)较正常(1.80士 0.8微克克干重)明显增高,一般铝4微克克干重,铝过多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可能参与老年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而脑内铁蛋白(可清除铁及其他金属)中含铝量比正常高56倍,铝能抑制与记忆、认知功能有关的胆碱能系统功能和降低乙酰胆碱转化酶的活性等,从而使病人发生老年性痴呆。但对铝是否为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有分歧。,2.病理变化,肉眼:,脑萎缩明

18、显,脑回窄、脑沟宽,切面可见代偿性脑室扩张,镜下:,2)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3)颗粒空泡变性:神经细胞胞浆出现小空泡,多见于海马锥体细胞,4)Hirano小体:神经细胞树突近端棒形嗜酸性小体,多见于海马锥体细胞,1)老年斑:异常扩张变性的轴索突触终末构成,(二)帕金森病(震颤性麻痹),帕金森病是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变是黑质变性。是一种中老年期常见的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疾病,多在5080岁发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当时还不知道该病应该归入哪

19、一类疾病,称该病为“震颤麻痹”。从年开始,每年的月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临床表现 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等。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常死于继发感染或跌倒损伤.,1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个体,在接触到毒素后,因其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

20、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2病理变化(1)肉眼:黑质和蓝斑脱色素(2)光镜:可见该处的神经黑色素细胞丧失,残留的神经细胞中有Lewy小体形成。该小体位于胞浆内,呈圆形,中心嗜酸性着色,折光性强,边缘着色浅。(3)电镜:Lewy小体由细丝构成,中心细丝包捆致密,周围则较松散。,3.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2)脑疝形成,扣带回疝,小脑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第二节.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包括各内分泌腺体、内分泌组织及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即APUD细胞)。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到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靶器官之间调节机制的双重调控。,一、糖 尿 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

21、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点 高血糖、糖尿,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低(即,“三多一少”)。,(diabetes mellitus,DM),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 5 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 3。,WHO于1999年发表了关于糖尿病的新分型标准:

22、糖尿病一般分为原发性糖尿病(prmary diabetes mellitus)和继发性糖尿病(secondary diabetes mellitus)。原发性糖尿病(即日常所俗称的糖尿病)又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一)分型与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

23、病。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1.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病毒感染等诱发的针对B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严重损伤,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起糖尿病。,主要依据:(1)从患者体内可测到胰岛细胞抗体和细胞表面抗体,本病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2)与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关系

24、受到重视,患者血中HLA-DR:和HLADR:的检出率超过平均值,说明与遗传有关。(3)血清中杭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增高,提示与病毒感染有关。,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

25、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认为是与肥胖有关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及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知原因造成胰岛内分泌功能不足所致的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4妊娠性糖尿病,妊娠后

26、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或有明显糖尿病者,均可认为是妊娠性糖尿病。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糖代谢调节机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的葡萄糖后,通过各种调节机制,血糖浓度仅暂时升高,约两小时后可恢复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服用一定量的糖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血糖含量或尿糖,画出曲线,即为葡萄糖耐量试验。

27、糖尿病:空腹时血糖常超过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更高,而且维持高血糖时间较长,尿中可检测尿糖。,(二)病理变化,1胰岛病变,(1)1型糖尿病 早期为非特异性胰岛炎,胰岛内及其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颗粒脱失、空泡变性、坏死、消失;A细胞相对增多,继而胰岛变小、萎缩、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2)2型糖尿病 早期病变不明显,后期B细胞减少,常见胰岛淀粉样变性,胰腺纤维化及脂肪浸润。,2血管病变,(1)细小动脉:主要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及增生、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致使蛋白漏出增加,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变硬、狭窄、玻璃样变,有的形成血栓。伴有高血压者更明显。,(2

28、)大中动脉: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早且较严重,并引起相应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3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50%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而2型糖尿病也有5%10%死于肾功能衰竭。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可引起对肾脏的损害,患者最终因出现全身水肿、蛋白尿、尿毒症,而死于肾功能衰竭。,(1)肾脏体积增大,(2)结节性肾小球硬化,(3)弥漫性肾小球硬化,(4)肾小管和间质损害,(5)血管损害,(6)肾乳头坏死,4视网膜病变,(1)早期可表现为微小动脉瘤和视网膜小静脉扩张,继而出现渗出、水肿、微血栓形成、出血等非增生性视网

29、膜病变。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纤维组织增生、新 生血管形成。可引起失明。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白内障。,5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是联系高级神经中枢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通讯网”。主要是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出现了病变,出现各种症状,如肢体疼痛、麻木、感觉丧失、肌肉麻痹等。脑神经细胞:广泛变性。,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因此说它的基本病因就是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糖。由此可见,它是能避免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可涉及全身各部位的神经,但周围神经系统。,6其他组织或器官病变因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组织缺氧引起小血管扩张,面色红润

30、;因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皮下出血和瘀斑;皮肤小动脉病变所致供血不足可引起局部皮肤紫绀或缺血性溃疡,溃疡表浅、疼痛,多见于足部;在局部缺血的情况下,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可引起营养不良性皮肤溃疡,好发于足部,溃疡较深,无痛,不易愈合;皮肤溃疡常合并感染,甚至继发化脓性骨髓炎。营养不良性关节炎(亦称Charcot关节)为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共同作用所致,好发于足部和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二、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一般不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常呈地方性分布,又称地

31、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goiter),但也可为散发性。据报道,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碘缺乏地区,我国病区人口超过3亿,大多位于内陆山区及半山区,全国各地也有散发。颈部甲状腺肿大,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后期可引起压迫、窒息、吞咽和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可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状,极少数可癌变。,(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缺碘,2致甲状腺肿因子的作用,(1)水中钙和氟(2)某些食物(如卷心莱、木薯、菜花、大头菜等),(3)硫氰酸盐及过氯酸盐妨碍碘向甲状腺聚集。,(4)药物如硫脲类药、磺胺药、锂、钴及高氯酸盐 等,可抑制碘离子的浓集或碘离子芊机化。,3高碘,4遗传与免疫,(二)

32、病理变化,依据发生、发展过程和病变特点,可分为三期。,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胶质贮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1)肉眼观:甲状腺表面光滑,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一般不超过150g(正常20-40g)。(2)光镜下: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滤泡和小假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1增生期:甲状腺功能无明显改变。,2胶质贮积期,(1)肉眼观:甲状腺表面光滑,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重约200300g,有的可达500g以上。切面呈淡或棕褐色的半透明胶冻状。(2)光镜下:少数上皮增生,可有小滤泡或假乳头形成,大部分滤泡上皮复旧变扁平,滤泡腔高度扩大,大量胶

33、质贮积。,3结节期,(1)肉眼观:甲状腺呈不对称结节状增大,结节大小不一,有的结节境界清楚(但无完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瘢痕形成。(2)光镜下:滤泡大小不一,部分滤泡上皮呈柱状或乳头状增生,可形成小滤泡;部分上皮复旧或萎缩,滤泡高度扩张,胶质贮积;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滤泡,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发病特点 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6,以20-40岁最多见。临床表现 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如心

34、悸、多汗、烦热、潮汗、脉搏快、手震颤、多食、消瘦、乏力和突眼。,(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甲亢患者血中球蛋白增高,并有多种抗甲状腺的自身抗体,且常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3可能与遗传有关,2.血中存在与TSH受体结合的抗体,具有类似TSH的作用。,4有的因精神创伤,可能干扰了免疫系统而促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约为正常的24倍,表面光滑。质软,切面灰红、均匀一致,呈分叶状,胶质含量少。,2光镜下 以小滤泡为主,上皮呈立方体状。大滤泡上皮多呈高柱状增生,有的呈乳头状增生,核位于基底部,染色正常或浓染,胞浆透亮。滤泡腔内胶质稀薄,甚至不见胶质,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上皮细胞吸收空泡。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可伴有生发中心形成。免疫组化显示,大部分淋巴细胞为T细胞。,3电镜下 滤泡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内质网丰富、扩张,高尔基体肥大,核糖体增多,分泌活跃。,4免疫荧光检查 滤泡基底膜上有IsG沉着。,1.术前碘治疗。治疗后甲状腺病变有所减轻,甲状腺体积缩小、质变实,似牛肉样外观。光镜下 上皮细胞变矮、增生减轻,胶质增多变浓,吸收空泡减少;间质血管减少,充血减轻,淋巴细胞也减少。2.手术治疗,(三)治 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