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及血小板.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6579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细胞及血小板.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 细 胞 检 测,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龚淑琪,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 均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具有变形、趋化、黏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 免疫反应。存在生理性波动(年龄、日间波动等)。男女无明显差别 正常参考值:410109/L,白细胞分类白细胞 是人体健康的“卫士”,对外来的病原菌具有吞噬消灭的作用,执行机体的防御功能。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分为:中性粒细胞(N)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M)淋巴细胞(L),非特异性颗粒,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和分叶

2、核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外周血,大部分则仍贮备于骨髓中以备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之需。(贮备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只有半数随血液循环(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血管内壁(边缘池)。两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N计数时所得的数值实际为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两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波动。N具有变形、趋化、黏附作用及吞噬、杀菌等功能。粒细胞寿命较短,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并由骨髓不断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以保持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

3、定,中性粒细胞(neutroplil,N),特殊颗粒 80%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嗜天青颗粒 20%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生理性变化:年龄:新生儿较高,以N为主,第6-9d降至与L相等。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到2-3月后,L逐渐下降,N逐渐上升,到4-5y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日间变化:静息时低,活动进食后高;晨低,午后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这种变化,主要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有关。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增高,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病理性增高反应性增多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失血引起组织缺氧(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严重外

4、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急性溶血、恶性肿瘤等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重金属中毒)异常增生(WBC显著增多)主要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病理性减低白细胞减少:WBC4.0109/L粒细胞减少:N1.5109/L粒细胞缺乏:N0.5109/L病因:1.G-细菌(伤寒)、病毒、某些寄生虫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少、粒缺。3.化疗药物及放射损害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亢进:,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5%为核左移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25%为重度核左移,主要见于慢粒白血病及中性粒细胞类白

5、血病。,核右移,五分或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疾病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或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异常形态,中毒性改变 1、中毒颗粒(左)2、空泡变性(右),3、杜勒小体(左)4、核变性(右),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有明确的原发病因,如感染、中毒、失血、外伤、恶性肿瘤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但一般100 x109/L,以分叶和杆状核为主,原粒少见。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性改变,NAP积分显著增高。骨髓象无明显改变,Ph染色体阴性。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Auer小体),中性粒细胞分

6、叶不能(Pelger-Hut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hdiak-Higashi畸形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Alder-Rejlly畸形 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May-Hegglin畸形 粒细胞内异常蓝斑形成,类似杜勒小体,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a),颗粒含肝素组织胺白三烯,功能:噬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体,当与IgE结合后即可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可引起颗粒释放反应,参与型过敏反应。,B增多过敏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粘液性水肿等血液病:

7、慢粒、骨髓纤维化某些转移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a,E),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组胺酶,功能: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吞噬作用微弱。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 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E增多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病、钩虫病 皮肤病 湿疹 血液病 慢粒、恶性淋巴瘤 某些上皮性肿瘤 肺癌、宫颈癌、鼻咽癌 传染病 猩红热急性期E减少 伤寒、副伤寒,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免疫活细胞,依发生成熟的场所不同分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和体

8、液免疫。,淋巴细胞(Lymphocyte,L),游离核糖体,不发达细胞器,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生理性增多:新生儿(4-6岁恢复至成人)病理性增多:病毒感染、结核、风疹、腮腺炎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粒缺。淋巴细胞减少(lymphopeni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人,型 幼稚型,1型 空泡型,型 不规则型 单核细胞型,异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意义:异型淋巴细胞正常2%,异常增多见于传染 性单核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可10%。某些细菌或原虫感染其他:药物过敏、输血或血透后、放射线

9、损伤。,单核细胞(monocytosis),颗粒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 溶菌酶 非特异性酯酶,生成过程:粒-单细胞系祖细胞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外周血3-6d)巨噬细胞(组织和体腔)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能吞噬杀灭病原体。清除衰老红细胞和损伤组织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意义: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在活动性肺结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占总数常达20109/L以上,分类时单核细胞可达30%以上,以成熟型为主。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

10、细胞增多,血小板(blood platelet)由骨髓中巨核细胞胞浆分离的膜片段形成,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m。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团是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中的“功臣”,巨核细胞,来源: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小块,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300)10 9/L临床意义:血小板减低是临床上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Plt50109/L可出现出血症状。Plt减少见于:a.Plt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性损伤b.破坏或消耗亢进:ITP、脾亢、DIC,血小板增多:Plt400109/L原发性:慢粒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鉴别Plt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的PLT,MPV 骨髓造血不良导致的PLT,MPV 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先于PLT升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反应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的指标PDW: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