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030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8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周长》教后反思.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后我对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有:1、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妙突破难点。课的开始,以“秋姑娘送礼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通过画叶子的一周巧妙地、不留痕迹地引出了“周长”,为顺利传授新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课堂上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无论是“订帽子”还是“测量长方形的周长”的设计都让学生在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感知依赖于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操作活动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描一描”树

2、叶的边线,“摸一摸”具体事物边线的操作活动都是在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中认识周长,在比赛描两个长方形的活动中还渗透了“-一般情况下,相似图形的周长与它的大小有关。”“订帽子”活动中,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有的学生马上联想到利用线绳可以间接量头围,此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探究空间、思考方向,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自主性强,方法灵活,满足了学生的创新需求。在教学中,我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学生在描述周长时习惯用大小,都能不厌其烦的给予纠正,能及时抓住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通过反思,我也发现了在最初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需要完善的地方:1、课的

3、开始,学生描叶子时有个学生的纸太小,叶子过大,所以叶子的轮廓不完整,由于黑板上的画较多,疏忽了,我在课后经过反思认为应该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周长,并及时点拨这不是周长,周长应是完整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周长的含义。2、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线绳、软尺和直尺等工具去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若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我想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周长的含义,该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旋转与平移现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第广3题。【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及生

4、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准备】教具:与例1、例2情景图相似的蕴含旋转与平移现象的现实情景录像。学具:每位学生自带一根稍粗些的线和一颗略大些的纽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点

5、评:简单的谈话,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回忆,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1)播放与例1、例2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游乐项目。)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观看录像。(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点评:通过游乐场的动画情景实例

6、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表象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点评: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7、老师不急于将各种物体运动的属性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分类并说明理由,这使得学生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逐步清晰化,既利于知识的内化,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所列举的现象)。(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点评: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旋转与平移现象的实例使学生再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旋转与平移的动作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旋转平移现象的体验。三、巩固练习,深化理

8、解1操作实践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2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集体订正。(2)练习十一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口,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点评:能不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是检验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底线,通过适时适度具针对性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检测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旋转与平移现象(二)分页代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

9、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或动画短片课件。【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方向盘的转动升国旗火车的运动钟表的运动用钥匙开门敲击电脑键盘(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3)导入新课

10、: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一一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点评:简单的旧知复习,为新知构建做好了孕伏。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1操作感知重合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

11、面重合在了一起。点评:是否知道什么是“重合”,直接关系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看似简单的两个操作活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2教学例3(1)实物投影出示例3(例3中的图形是可以移动的图片)。(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点评:把观察、操作、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得较为抽象的想象具体化,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辨认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出示补充的一

12、组图形(图形见下图所示),深化认识(1)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2)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4思考与归纳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一些图形怎样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点评:对教学资源的合理补充,强化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通过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出是怎样进行平移的,使得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得到很好展示,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握。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

13、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点评:对于如何进行平移能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难点在于准确观察上,没有准确的观察就不能进行正确的描述。而题目在此设了一个“陷阱”,出现了一般学生观察容易忽略的“盲区”,此处让学生讨论争辩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进入观察误区的学生豁然开朗,又让观察细致的同学增强自信,有助于难点的突破。(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集体订正。四、欣赏(1)谈话: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旋转与平移的现象,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和动画。(2)课件播放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图案或动画短片。点评:欣赏中,能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又能体会蕴含其间的旋转与平移的变化

14、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五、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同学间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第一课:购物【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在计算中明确算理,学会竖式的书写。用乘数从个位起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把得数写在对应的数位上。第二课:去游乐场【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

15、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第三课:乘火车【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第四课:0X5=?【知识点】:1、探索并

16、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分页代码2、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借助“乘法的意义”“找规律”等方法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算,计算结束后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加几个0。因数中间有O的乘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如:402X3=1206,307X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通过讨论402X3积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X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

17、定有0。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5、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写法。6、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第五课:买矿泉水【知识点】:1、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4、结合买矿泉水的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5、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汇报的多种计算方法都要予以肯定,但要着重引导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

18、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IoOo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教学难点: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教具准备:硬币、盐、苹果、铅笔、台秤、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个同

19、学,一个力气大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让力气大的背另外两个)师:问背的同学有什么感受?生:一个轻,一个重。师:人的体重是有轻重之分的。师:让学生感受数学课本和铅笔的质量,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生:数学课本重,铅笔轻。师:物体的质量也是有轻有重的。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同学们,你们看在每组桌面上都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商品,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在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找到有关数学的信息。生:500克、1千克师:这些500克、1千克等都是说商品的什么?生:重量。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

20、单位呢?生:“斤”“公斤”“克”“千克”师:对!但在国际上通用的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克、千克。用英文表示是gkg。我们叫它们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板书:克、千克)二、探究新知1、认识秤你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你怎么办?生:用称量师:那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生:天平、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地秤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我们在不同地方、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选择用不同的秤。但在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天平、台秤来称物体。师:老师这有一枚硬币,一堆苹果你会怎么选择这两个秤?生:称一堆苹果用台秤,称一枚硬币用天平。师:为什么你会这么选?生:台秤称较重的东西,天平称较轻的东西。2、建立

21、克的质量概念(1)称一称1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现在我们就自己动手称一称,老师准备了一个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是一克)生: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Ig(2)掂一掂每人拿一枚2分硬币在手里掂一掂,你觉得Ig怎么样?你觉得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Ig?你再拿5克的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有的组说硬币不够怎么办?这里就看合作的精神,每人5个不够,合起来够不够呢?分页代码10克的硬币呢?(3)估一估,称一称根据我们刚才的体验,我们再来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表格,先掂一掂,再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物品名称估一估一支铅笔()g一个苹果()g一本数学课本()g一袋盐()g学

22、生汇报。老师称量出真实质量。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为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克)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拎一拎一袋盐是500克,老师这里有两袋盐,也就是IoOo克。师:我们再用台秤称一下。(称出来是1千克)也就是Ikg=100Og1千克二100o克齐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g是比g大的质量单位。那么我们在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克作单位。那么Ikg大约是多少?大家先掂一掂两袋盐到底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千克)师:拿出我们准备的苹果,4个人一组,估一估几个苹果是1千克?生:5个苹果。再次感受1千克,掂一掂两袋盐和苹果。三、拓展延伸1、游戏(猜

23、一猜)既然你们这么乖,老师就奖励给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老师这有四包东西,猜一猜哪个重?Ikg棉花、Ikg苹果、Ikg米、Ikg铁生:一样重师: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四、练一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关于质量的很多问题,想试着来解决一下吗?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一个乒乓球重1()2、一袋洗衣粉中1()3、一管牙膏重100O4、一个鸭蛋重60O5、一只鸡重2O6、小明体重28O二、填一填3千克二O克5000克二O千克6000克二O千克8千克二O克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要注意,通过观察、估计、操作、测量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在活动

24、教材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判断出沿着小的树叶边线爬一周所用的时间少,但学生还说不清理由,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接着引导学生描出不同大小树叶的边线,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摸、量周围许多平面的边线,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测量方法多样化的认识;最后揭示周长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具体内容的概括。中要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用

25、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是教学成功的体现。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

26、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创新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

27、性认知。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知周长1、两个笑脸要进行一次比赛,围绕树叶的周长跑一圈,谁先到达谁胜利。2、课件演示比赛过程。3、提问:谁赢了?为什么?1、听清要求。猜一猜谁有可能会取胜。2、观看比赛过程。3、说一说谁赢了,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通过课件有趣的故事,适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说周长1、大家听说过周长吗?猜一猜,周长可能是什么?可以你以手中的树叶为例,说一说你的理解?2、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3、举身边的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4、请同桌之间互相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5、说一

28、说什么是周长?1、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理解。2举例说说自己对周长的理解。3、用语言概括自己对周长理解。让学生根据“周长”的字面意义,大胆猜想什么是周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周长,有助于学生的认知。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边摸边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操作和语言同步发展.分页代码画周长1、画出手中树叶的几周长。2、展示学生画的树叶的周长。3、出示几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请学生画周长。1、独立画出树叶的周长。2、请画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3、画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说说自己的画法。通过画周

29、长、描边线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他们自己悟出边线即周长。这一活动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教师十分注重教学信息反馈,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量周长1、猜一猜自己的树叶的周长是多少?2、想办法弄清那片树叶的周长。3、交流方法。4、交换验证。5、在45页的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6、交流方法。7、比较45页第三题的周长7、小结。1、估计自己树叶的周长。2、想办法测量树叶的周长。3、交流测量方法,找出好方法。4、验证周长,纠正错误。5、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测量周长。6、说说自己的想法。7、比较周长。通过让学生猜树

30、叶周长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周长的必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的方法,这一活动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挑战,因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并因此引发了他们的思维灵感,使得孩子们的思维精彩纷呈,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对测量方法多样化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选优意识,并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交换检测彼此测量的结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检验意识与习惯。用周长1、说一说,咱们生活中那些地方要用到周长?2、估一估,老师的腰围或

31、头围大概是多少?具体量一量。3、同桌之间互相量一量腰围和头围。4、汇报测量结果。1、说一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2、估一估老师的腰围或头围。3、同桌之间互量腰围和头围。4、汇报测量结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用周长中学周长,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充分体现了学习周长的意义。你知道吗出示地球赤道的周长和我国国界的周长。读一读,再次感受周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0”。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

32、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的数都得0”。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猴子最爱吃什么水果吗?生:桃子。师:对。桃子又大又红,软软的,甜甜的,多好吃呀!你们看山坡上的桃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有4只小猴子很早就来到桃树下摘桃子了,谁也不去争,谁也不去抢,却一起去数树上的桃子,共数出了48个。要怎么分四只小猴子分到的桃子才一样呢?谁来帮小猴子们解决问题?生:把4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得到一份。师:平均分很公平,那平均每只小猴子能分得几个桃

33、子呢?怎么列式计算?生:484=12(个)。师:今天我们就跟着这群淘气的猴子学习数学除法问题。(二)探索新知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师:每只小猴子分得12个大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还有四只小猴子睡觉睡过头了,现在才来摘桃子。(出示4只猴子也来到这棵桃树下,找桃子吃的情境图)它们抬头一看“啊,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树上没有桃子了,用数怎样表示?生:用0表示。师: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几个桃子?该怎样列式呢?生: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生:因为树上没有桃子。师:有道理。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生:

34、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Oo师: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生:04=0师:叙述得真清楚!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大家看一看,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用算式怎样表示?生:05=0师:假如再来一只猴子或再来10只猴子呢?你还会列式计算吗?生:会。06=0,015=0o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生1:。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生2:不对!0不能做除数。师:对,0不能做除数。那应该怎么说呢?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师:大家同意吗?生:老师,为什么

35、0不能做除数呢?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那好,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00=50=生1: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生2:我在算5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刚才从后面追来的小猴子跑累了,实在走不动了,可原来那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它们很有毅力,决定继续找。于是

36、它们走啊走,终于又找到了好多桃树。桃树更大了,桃子更多了。它们非常高兴,数了好久才数清,“哇,共有408个桃子呢!”生:(发现数学问题)把40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师:请同学们试着解答。(生试做)生:把408分成400与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师:这两位同学运用口算的方法,又快又准地帮猴子们算出了结果,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展示台上展示展示,将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好吗?生1: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最高位是百位,百位上是4,表示4个百,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因此百位上商1;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

37、0个十除以4,商为0个十,因此十位上商0;个位上是8,表示8个一,除以4得2个一,因此,个位上商2。生2: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师:大家比较生1和生2的计算过程,谈谈你的看法。分页代码(大家一致认为生2的方法简单可取。)生:当百位得商后,没有余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字为0时,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商,与以前做除法时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生:商中间有0。师:对,你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师:你们看,小猴子在分

38、桃子的过程中对做数学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说:“我要是改一改被除数中的数字,你们谁还会算?”于是它出题了:8044=师:同学们,咱们能被小猴子出的题难倒吗?谁来算算?(通过一位学生板演试算,讲解算理,得出8044=2010)4.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师:小猴子都那么爱动脑筋,那么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我们能示弱吗?一只淘气的小猴子不服气也给大家出数学题,你们会做吗?8406=学生试算后交流方法(两名学生板书竖式,交流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8个百除以6得1个百,百位上商1,余2个百即200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0,即24个十,24个十除以6得4个十,十位上商4,

39、个位上0除以6得0,在个位上直接写商0。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商与前面的商又有什么不同呢?生:(稍作观察)商的末尾有0。师:对,我们今天的课题有两个内容,那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为什么下面这些题商的末尾有0吗?(出示)5204=5604=6004=5004=(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生:这些算式的被除数都是三位数,并且末尾都是0,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余数都是0,个位上0除以除数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叙述得很清楚。(三)巩固练习师:你会计算商的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吗?生:(充满自信地)会啦!师:现在小猴子们可佩服你们了。它们也想学习数学,

40、还要请你们做老师,你们愿意吗?:生愿意。师:看学生们已经把作业送来了,小老师可要仔细批改呀。(出示改错题)师:小老师们太认真了,一个错误也不放过。相信你们在计算时一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下面这些题是老师出给大家的,千万别让老师失望啊!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先口头估算,再每小组选做一题)633=4022=8084=3609=(四)课堂小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五)板书设计淘气的猴子04=005=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并学会验算,中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培养良好计算的习惯.在教学中主要

41、做到以下几点:1 .课堂上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作用和方法.2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思维时间和空间.3 .教学环节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设计有层次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关注中下生,尽量使每位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

42、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2)提问:这是放大

43、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1)出示问题: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

44、答后两个问题。(进一步强调:1:2是指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缩小前相应边长的比)(2)教师指出:图形的缩小,同样相应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3、练习(练习九第1题)(1)出示题目,学生观察并读题。(2)学生完成第1个填空。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反馈,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思考出的?(3)学生完成第2个填空先独立填写,再交流。同样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找出来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4)引导学生反思: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是怎么找的?在写这个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三、画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例2)1、出示题目。(1)学生读题(2)提问:3:1这个比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几格?(3)学生独立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然后核

45、对。(4)引导思考:你能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5)学生独立画,然后交流:说说缩小后的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是怎么得到的?2、观察:请学生观察上面画出的3个图形,说说有什么发现?3、教师小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四、完成“试一试”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2、学生独立画。3、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画缩小的三角形的?4、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5、教师小结: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每条边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五、巩固练习1、练一练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说说画图形时是

46、怎么思考的?2、练习九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交流。先让学生说说放大后的正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各是怎样的规格,再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关键是什么?六、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结合前面的主题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一秒。接着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将图中的情境制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感觉到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一秒。教后反思:1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及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 .通过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4.由于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设计这节课时只注重了怎么让课堂“活”起来,没有考虑更多的措施让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致使课堂显得有些乱。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