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7457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6 灿烂的中华文化,1.判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3)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

2、自的民族特性),2.辨析: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2.错误。包容性不是包容一切文化,而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博大精深(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

3、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中华

4、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2.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误区警示】1.对汉字与文字分辨不清 提示: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学生一要注意汉字的使用范围,并非只有汉族使用汉字;二要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2.混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提示

5、: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两个方面:一是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二是兼收并蓄,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例1】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

6、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B.C.D.,【答案】A【解析】中华世纪坛序内容表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连绵不绝。当然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本题立足重点概念的辨识,来提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教材有明确的表述。中“各种”说法不对,应该是吸收“优秀成分”,此题肢排除。的定位是中华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应排除。,1.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7、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B.C.D.1.C(依据教材可知正确。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故错误,选C项。),2.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

8、特点。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B.C.D.2.D(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不等于“文明”,错在“就是”。错在“一直”,排除。),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中

9、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怎样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

10、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4)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关系:(1)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2)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

11、业早日实现。【误区警示】不能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中华文化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例2】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

1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答本题容易被材料中的“岭南地区的地域”所迷惑而选A项,所以做题时要注意题干最终的指向性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回扣教材则是包容性,选B。,3.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差异和特色,但是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割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表明()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3.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C。),4.

13、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B.C.D.4.D(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藏族人民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正确;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

14、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故正确;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一、选择题,新华网报道,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已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口传古籍1万余种,纳西东巴经、傣族贝叶经、彝族毕摩经三大民族古籍重点项目的整理出版工作进展顺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据此回答13题。1.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1.D(注意题干的限制性要求“从发展

15、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2.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注重实用性 A.B.C.D.2.A(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

16、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古老文字。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观点错误。不符合题意。)3.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下列对我国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我国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D.它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 3.B(A、C、D三项说法皆有误。),4.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其中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

17、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4.B(A不符合客观情况。C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错在“消除”。),二、非选择题,5.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当地人用“三十六斗菜子”来形容其雕塑的数量之多,用“一部立体的连环画”来概括它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700多尊泥塑,布满庵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这些泥塑看起

18、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5.(1)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古寺中老子、孔子的塑像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寺内雕塑精美,布局严谨,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水陆庵的塑像特点,表明中华文

19、化异彩纷呈,特色鲜明。,复习至此,请做练案28 灿烂的中华文化,学案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判断:(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2)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盾的。()(二者并不矛盾。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4)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2.辨析:弘扬和培育民

20、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2.错误。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考点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爱国主义含义: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新时期爱国

21、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团结统一含义: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拥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作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3)爱好和平含义: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处、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

22、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4)勤劳勇敢含义: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作用: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5)自强不息含义: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表现:“天

23、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作用: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1)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3)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24、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1)区别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民族文化: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

25、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误区警示】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示:不能笼统地说哪个民族的精神是最宝贵的,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结晶,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因此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

26、华民族之魂,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不能因此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下列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A.B.C.D.【答案】B【解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描写物的诗句,与民族精神无关,故含的选项不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自强不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表现。,1.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主人公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父亲、姐姐和一

27、条手臂,但倔强坚强的他最终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了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让母亲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方达身上主要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A.团结统一 B.勤劳勇敢 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 1.C(主人公方达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了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故选C。),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诗主要体现出()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2.B(“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体现

28、了爱国主义情感,故选B。),考点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

29、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立

30、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人都应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1.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民

31、族精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2.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误区警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提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例2】新时期,我们仍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32、西柏坡精神,主要是因为()民族精神不具有时代性,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些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这些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B.C.D.【答案】D【解析】弘扬这些民族精神,主要是因为弘扬这些精神意义重大,是由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表述错误,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符合题意。,3.地震、旱灾、涝灾 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错误的是()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

33、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 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D.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D(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故D项说法错误。),4.回眸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 A.B.C.D.4.C(本题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的考查。错误,经

34、济、政治决定文化;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正确表述。故选C。),一、选择题,1.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表明了中国外交的任务,如:“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的()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自强不息 1.C(材料中温总理关于外交方面的报告体现的是爱好和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海南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

35、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 A.B.C.D.2.C(本题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考查。从材料中的对联可知,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入选。)3.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A.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B.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36、3.D(“皆兄弟”、“若一家”等信息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A、B、C三项都偏离了题意。),4.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表明()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C.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A(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A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5.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全国各地以唱红歌的形式庆祝党

37、的生日。某班举行“红歌与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1年,是艰苦创业的91年,也是光辉灿烂的91年,唱红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激发爱国情怀;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如果让你作代表发言,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5.(1)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

38、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2)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人人都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复习至此,请做练案2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 接 高 考(专题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2012安徽卷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

39、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B.C.D.【答案】D【解析】本题以“中国元素”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作用的相关知识。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因此正确。【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作用等。,2.2012福建卷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

40、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答案】B【解析】杜甫是“大地的诗人”就在于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所以,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A说法绝对,C、D与题意无关。【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我们的中华文化。,3.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

41、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那表现出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我们的中华文化。,4.2012福建卷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42、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答案】(1)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2)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解析】本题中,考生可能把它看作是语文科中倡议书的写作要求。其实题目要求写内容提纲,重点在于如何“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

43、会文明”。如果懂得转换题型,这道题目应该不会太难。“弘扬雷锋精神”,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知识点,“促进社会文明”,涉及到文化生活中第四单元“发展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知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5.2012天津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

44、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哥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者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答案】5.(1)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2)鹦哥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3)当代社会

45、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4)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解析】雷锋精神属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所以对应课本第三单元第七课回答,雷锋精神还会给人以启迪,所以还要回答文化的作用。【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民族精神、文化的作用等知识。,本专题可能涉及的热点问题有两个:1.中华文化:结合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结合有关史料和古诗文,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等。结合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考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

46、同感和归属感。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因而,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弘扬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为主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1)关于中华文化,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

47、的包容性等。尤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考查的频率最高。(2)关于民族精神,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等。尤其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考查的频率最高,每年考题都会涉及。,1.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从一定层面体现了()A.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流行的通俗的和娱

48、乐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 D.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 1.B(“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它()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可以提高中华

49、民族的综合素质 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A.B.C.D.2.B(题中要求回答的是原因。“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故选B。),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B.C.D.3.A(题中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与都体现的是这一

50、精神实质。体现的是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勤劳勇敢。),4.2012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整整过去了77年。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系一二九,弘扬爱国情”主题纪念活动。同学们通过演唱爱我中华、精忠报国、五星红旗、爱因为在心中、红旗飘飘等歌曲,用真切的歌声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哀思与怀念,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与决心。有人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请谈谈你的认识。4.(1)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