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7468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8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单元 道文化与中医学,第一节 道文化择要 道文化是由道家文化与道教文化所构成的一种多元复杂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道文化与儒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互补性主流文化,自汉末以后,又与佛文化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足鼎立之势。道文化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哲学宗教”文化形态,故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它对中国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从医学文化角度看,道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及成熟都起到了直接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至于有“医道同源”之说,反映了从先秦至隋唐时期道文化与中医学一而二、二而一的合而不同的景况。宋元以后,

2、道文化依然对中医学产生重要影响,但主导地位已被新儒家文化所取代。,一、道家文化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终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1、先秦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今称老庄学派;另有杨朱,属另类道家人物;先秦稍后又出现黄老学派。(1)老子主要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A、道本原论及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B、朴素

3、而又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合抱之木,发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D、贵柔守雌的处世之法;E、清虚恬淡,见素抱朴的人生观;F、小国寡民,知足常乐的社会理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影响甚大,他的最大理想就是能过上小康生活。,(2)庄子主要思想(名周)A、万物齐同,物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 B、混同物我,泯灭是非的“坐忘论”思想 C、顺从自然,泰然达观的“宿命论”思想 D、挣脱名利,自由逍遥的“至人论”思想 总之,庄子思想既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又具有超越世俗观念,反

4、对“人为物役”的积极因素。(3)杨朱思想 A、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的“自保论”B、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养生论”,2、黄老之学(1)道家分支 黄老之学是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以亡佚。,战国时,道家分化出黄老学派,其主体为齐国稷下学派(田骈、慎到等人)。管子一书中的许多内容为黄老学派的著述。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

5、”。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可作过多的干涉。还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这些主张受到汉初统治者的赞赏(如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汉初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当时恢复了封建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黄老之学分为两派:经世派与养生派。西汉以前的黄老之学,经世与养生并重。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谶纬符录等方术杂糅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汉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总结。,(2)黄老之学主要特点:A、继承老庄天道思想,侧重于“

6、无不为”的思想理念。B、采用外道内法的治国之道。C、引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充实自己理论。D、弘扬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思想,形成养生方术文化,对中医学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医学的直接文化母源。,3、新道家:玄学(1)玄学释义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2)基本观点A、以“三玄”为研究对象:老子、庄子、周易崇尚清谈;B、以

7、辨证“有无”为中心问题;C、以“得意 忘言”为基本方法;D、以修炼服食为社会时尚,从文化学角度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3)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比前期道家和儒家,在理论思维上有一个很大进步。在中国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到像陶潜(372427年)写的这样的诗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的精髓就在

8、这里。,二、道教文化 1、道教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1)道教依托道家理论 道教在理论上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学说和老庄哲学本是学术派别,而非宗教,但道教却利用道家作为通向宗教世界的桥梁而抓住不放,使两者长期纠缠在一起。道教把道家的某些学说加以扩充延伸,使之成为道教教义。如道家宣传清静无为,有远离尘世的厌世情绪,道教则由此演绎出超然于尘世的自由逍遥的宗教人生论。道教还吸取道家的养生理论,为追求长生不死提供了许多道功道术。尤其是汉代,黄老学说的兴起,使道家同尊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因素,这些黄老学者中,还有许多方士,他们综合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并作出宗教性解释,使黄老学说与

9、神仙方术合流,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这便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也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当然,老子既然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也自然地把老子奉为教主而被神化,称之为“太上老君”。,(2)神仙学说与方士方术A、神仙家也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燕齐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群求仙方士,他们从山林的云雾变幻及海上的海市蜃楼中受到启发,生出许多诸如长生不死、生活逍遥自在等奇想。说是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山上有仙人游息,而且有各种服之成仙而不死的灵药,于是形成一种求仙寻药的风气。药饵服食又自然地与医家养生经验结合起来,而医家在秦汉之际则推崇道家的圣哲黄帝,,并吸收道家的自然消长及阴阳家的阴阳盈虚观念,

10、以此作为荣为养生的理论根据。所以在秦汉之际,先秦道家、神仙家、阴阳家、医家等,有一种相互融通的趋势。道家讲如何治国,也讲如何修身;神仙家则编造道家“先王”黄帝“且战且学仙”的故事;医家的黄帝内经素问也托称黄帝等,探询养生长寿的方法。各家的融合,便形成了后世道教的雏形。道教将这种神仙传说纳入自己的信仰核心之中,把神仙描绘成现实生活中人的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B、与神仙崇拜相伴随的是方士方术的出现。“方”乃不死之仙方,神仙家和早期医家就是“方士”,他们掌握着能炼不死之丹药的“方术”,是神仙幻境的追求者。方士方术的出现为人类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生命永存提供了一线希望的光芒,从而引发了

11、人们诸多幻想和追求。为求不死之仙方,秦始皇派宠信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仙药,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当然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受宠于汉武帝刘彻,史记.封禅书及史记.孝武本纪对此有详细记载。,神仙和方士方术的出现,因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被广泛宣扬而传播,于是“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思想被人们认同而受到狂热追求,如黄帝铸鼎飞升,淮南王得道升天,卢敖学道成仙,东方朔度世不死,老子修道成真人,王子乔辟谷不食等。当然,早期方士只有方术而没有理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组织,但他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侯神、望气、导引、按摩、重道延

12、命方、烧炼等,都成为后来道教所信奉的道功道术,尤其是道教丹鼎派更是直接源于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而长生不死的思想是道教的核心教义,著名道士孙思邈还被尊奉为“药王”。,(3)鬼神崇拜与巫觋巫术 A、所谓“道”,是从古代“神道”而来。中国古代社会盛行鬼神崇拜,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而主持“神道”者,谓之“巫”和“觋”,他们充当人与鬼神打交道的中介人,可以通过一套巫术交通鬼神,代人祈祷神明,以符咒求其保佑。B、鬼神崇拜是道教滋生的温床。鬼神崇拜首先是为了人类的祈福和免祸。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早期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希望生命健康却不能实现,便

13、把幻想寄托于鬼神。男觋女巫便把人的祈愿转告鬼神,又把鬼神的意志转告给人,他们提供着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服务,在人与鬼神之间进行沟通。古代人认为疾病和其他灾难都是鬼神意志和情绪对人所作的报应,尤其是恶鬼附体所致的疾病,必须用巫术加以驱除,由此而有符咒驱鬼的法术,所以,古代巫医不分家。,C、道教承袭了古代鬼神崇拜的神道巫风,以符水治病,祈禳和禁咒也可追溯于此,尤其是符录派的符咒、斋醮、科仪,多取自汉代以前的鬼神崇拜和汉代的巫术活动。汉代初期,刘邦“重祠而敬祭”;武帝也“尤敬鬼神之祀”,这些在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道教不仅崇袭鬼神巫术,而且还不断将许多鬼神纳入道教诸神体系,并逐渐完善道

14、教鬼神世界。时至今日,民间的接生、婚嫁、送葬、治病等活动中,都有道教活动和鬼神巫术的遗迹。,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被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2、道教的宗旨(1)以神仙学说为信仰主体;(2)以得道成仙为人生理想;(3)以道功道术为修炼之途;(4)以卜筮理占为宗教仪式;,3、道教的主要流派、人物及经典(1)宗派及人物 A、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以道

15、德经为主要经典,自称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可谓天师道之雏型。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相沿嗣教。B、太平道。创立者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是民间巫术与黄老学说相结合之物,张角自称为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一起自称大医,以治病为名主要在农民中组织秘密宗教活动,汉末发动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因头戴黄巾,史称黄巾起义,后失败,融入“天师道”。C、天师道,最早源于五斗米道,南北朝时,寇谦之称老君亲授“天师之位”,另其清整道教,革除“三张伪法”,并行服食修炼之法,遂成“北天师道”。之后,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吸取佛教思想和仪式,编创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此派称为“南天师

16、道”。陆的再传弟子为陶弘景(上清派领袖)。,D、正一道。自元代起,由上清派、买宝派、净明道及南北天师道融合而成,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以符咒巫术为祈福禳灾的主要手段。E、全真道。王重阳于金初创立,传说遇吕洞宾,得修炼秘诀,遂出家于终南山一带,修道传道,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合一。全真道也盛极一时,其著名弟子为丘处机影响最大,其支脉流传至今。F、真大道。金初为刘德江所创,以道德经为宗旨,吸收儒释思想,立“九戒”之规,元宪宗锡名为“真大道教”。,G、丹鼎道,早年为方士学派,进入上层后以魏伯阳为代表,撰周易参同契,为丹经著作,被称为“万古丹金王”。该派主张修炼内丹及服食金液还丹返老还童;葛洪为该

17、派领袖人物。抱朴子.内篇一书推动了炼丹术的发展,具有正负双重作用,对后世中医药学影响颇甚。,(2)主要经典 太平经为太平道之经典,相传为汉代道士于吉所撰;周易参同契为魏伯阳著,为丹经学著作;黄庭经为上清派经典,魏华存所著,内丹学著作;云芨七签实为道藏的精选本,宋代张君房提其道藏精要编撰而成。,抱朴子葛洪所著,内篇为炼丹术之作,外篇为儒家修身治世之术。养性延命录陶弘景著,为第一部较系统的养生学著作。老子想尔 注相传为五斗米道教主张鲁所撰述。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道藏的编撰,是道教作为一门成熟宗教的标志。据文献记载,唐宋金元四朝都曾编修道藏,如果就道书结集而论,则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由于战乱及元

18、统,治者焚毁道经等原因,元以前的道藏都以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道藏,编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称正统道藏,凡5305卷,以千字文编号。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增辑成万历续道藏,计180卷。共收书1473种。其中除道教的经论而外,有诸子书如老子道德经有五十余种、庄子十余种。还有孙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淮南子、太玄经等。有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本草等医药书二十余种。有养生书五十余种。还有占卜、天文历象,堪舆及诗文集等。,三、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道文化的基本走向(1)从哲学理念走向宗教神学;(2)从长生久视走向神仙不死;(3)从清虚无为走向性命双修;(4)从全身葆真走向摄生

19、养生;(5)从方士方术走向鬼神巫术;,2、道文化的重要特征(1)兼收并蓄,通融达变。道文化因历史而不断发展,故而“原教旨”对道文化约束力很小,相反,道文化总是以通融达变的态度,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学说和文化成果,尤其是不断融合兴起于民间的各种思潮,使之日趋丰富。(2)分立而合流,上下而互渗。道文化是由道家各学派,道教各宗派汇合而成的,具有一种特殊的渗透作用,既可渗入士大夫高层文化,又可渗入民间底层文化,上下互动,流变互通。,(3)对中国哲学与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道文化由于其熔各种学科于一炉,故而对中国哲学与科学(特别是医学与化学)产生直接的催化作用,故而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根抵全在于此。(4)历史上多

20、位封建帝王尊崇道文化。汉初从高祖起直至文景二帝均信奉黄老之学;魏晋至隋期间,也有多位帝王以道立国;唐朝李氏皇朝,则将“道家道教”作为本家宗教,顶礼膜拜,盛极一时;之后,宋元明清诸多帝王均十分尊崇道教及道林人士。,第二节、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道文化是与中医药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形态;由于道文化的主旨是追求生命的康乐奇境和长生不死的成仙目标,故而医药养生便成了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道文化的印记已深深地铭刻在中医学的内涵之中,故而自古以来,便有“医道同源”之说。,一、道文化崇尚的生命理念 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它体现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意识、宗

21、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积蓄了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情感、信仰和思辨的传统成果,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我们从道文化对生命的探求中可以发现道文化对生死的超脱态度,它认为生命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道文化关于生命的种种观念,都是人类对自身进行探索的结果,是人类对生命热切追求的体现。,1、对生和死的领悟(1)道是生命之本,道生万物。(2)出生入死,万物将自化。(3)气聚则生,气散则死。(4)万物一体,死生同状。庄子说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种把生与死相联系来考

22、察,把死亡视为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样式,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与物质循环论思想。,2、对长生不死的幻想(1)长生久视,死而不亡;(2)道成身化蝉脱渡世;(3)天大、地大、生大;(老子想尔注原应为王大)(4)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强调了人类自身的能动作用,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追求长生不死)。3、修炼成仙的生命神话(1)神人、仙人、真人、至人、凡人;A、神人。现代人的观念中,神与仙是相同的。在上古,神与仙却略微有别。神比,仙更“神”,神超越自然,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神无所不能,驾御自然和世界。庄子.逍遥游描述神人云:“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23、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B、仙人。仙,说文云:“仙,长生迁去也。”释名.释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是神,不过是凡人修炼而成的神。任何人通过修道都可成仙,不论帝王、丞相、小官吏,还是平民百姓,甚至贱人和囚徒,都可以成仙。,C、真人。凡人要想成仙,先得炼成真人。吕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修道成功的人就是真人,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D、至人。庄子似乎看透了生死利害,名誉是非之争对人类本性的戕贼束缚,向往能够达到忘却是非,争脱名利枷锁,不受任何世俗牵累,精神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这样

24、的人被称做“至人”。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E、凡人。即未修炼得道之人,被七情六欲,生死荣辱所左右。,(2)先采后炼,寻觅不死之药。道文化的生命神话促进了中药本草学的发展与炼丹术的兴盛,为中药炮制技术及方剂学的发达奠定了基础。(3)服食丹药,成仙之道。在这一生命神话的影响下,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均兴起炼丹服药、求仙得道,竟成一时风尚。道文化对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生命理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走向发达的强劲动力。,二、道文化坚持的健康

25、心态 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1、清静以静制燥 什么是清静呢?云笈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明代铁脚道人在他编撰的霞外杂俎里,认为清静可使人快乐无忧,他有一剂快活无忧散,曰:“药物:除烦恼,断妄想。制、服法:上二味等份,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此方药味虽少,奏功极大,且药性不寒不热,不苦不辛,不必远求产药之区,自我求之,自我得之。凡合此药,先要洒扫一静室,窗

26、棂虚朗,前列小槛,栽花种竹,贮水养鱼,室中设一几一榻,,一蒲团,每日静坐,瞑目调息,将前药服之至三柱香久,任意所适,或散步空庭,或展玩法贴名画,或歌古诗二三首,倦则啜苦茗一瓯,就枕偃息,久久觉神气清爽,天君泰然。”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2、无为顺应自然 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而内丹家则以金丹术为“无为”,道枢引太丹篇说:“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3、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

27、经),孙思邈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闷心劳形,养生之方也。”明代吕坤呻吟语将寡欲作为良药,“以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而已。”,4、不争为善制怒“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明代铁脚道人霞外杂俎有一“和气汤”,用于专治一切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它对于我们提倡“不争”、消除争端十分有利,其处方为:“药物: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制、用法:上二味和均,用不语唾送下

28、。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服后更饮醇酒五七杯,使醺然,半酣尤佳。”劝君不妨试之。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三、道文化注重的日常养生法 道文化养生是从生活开始,道人的日常生活含有很多的修炼养生方法。抱朴子.极言曰:“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五和之常制。”养生被寓于道教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明代

29、何良俊四有斋丛说引太乙真人的话说:“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这七种宜忌,完全是针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它把情志、饮食、起居等调养作为行气、存思、房中、导引等精深道法的补充。(1)饮食养生法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东亚:伟大的传统中所说的这样一段话:“寻找灵丹妙药的道教信徒,恐怕品尝了所有种类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这种品尝或许对中国人异常广泛的嗜好及丰富多采的烹饪方法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光荣。”,A、食为性命之基 真人谭景升所撰化书.食化中说:“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

30、。民事之急无甚于食。”B、饮食为服气、服药饵摄生三法之首;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饮食者,所以滋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C、饮食养生则要 饮食有节;饭后散步;医食同源;,D、禁酒倡茶 黄帝内经.素问认为:今时之人不能如上古之人保百岁之寿命,这是因为当今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耗尽其精所至。”道教在提倡禁酒的戒律时,却大力提倡饮茶。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境,而与茶叶产地密切相联。我国江南丘陵山地,凡是道教宫观林立处,也多为栽种茶叶之地。而种茶与品茗,自然成了道教信徒平日的乐事,他们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和“驱鬼捉妖”的供品。我

31、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种植发展起来的。E、“九食斋法”在道教的修斋方式中,也不乏具有保健功用的修斋法。如玄门大论记载的“九食斋法”,它说:“斋法大略有九: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芽;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服元气;九者胎食。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服芽者,五方云芽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气者,六觉之气,太和四门之妙气也。服元气者,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乎太虚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也。”这实际上是九种保健之法。,(2)起居杂修养生法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曰

32、:“起居有度。”这就是说,人的日常活动和休息,都要讲究规律。道文化认为,生活起居就是一种修身养性过程,讲究起居节宜,对于个人自我修炼和健康长寿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内经明确指出,人要健康长寿应当做到“食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劳作。”“起居有常度”就是要讲究起居的规律性。A、动静有度“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则病生。”,B、梳头醒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五杂俎)C、洗脚祛病 宋代诗人陆游更以诗来表达洗脚的养生方法,曰:“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张瑞义贵耳集曰:“梳头洗脚长生事,临睡之前小太平。”民间歌谣也说:“春天洗脚,升

33、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D、漱齿清口 保持口腔卫生,注重津液吞咽。E、大小便与健康“不忍不努,顺其自然”“若要长寿,肠要常清”F、沐浴除垢 道文化中有药物沐浴与香汤沐浴之法。在浴汤中加白芷、桃皮、柏叶、青木香等,能消秽召真。,G、睡眠与健康 强调睡眠的重要性,提出了睡眠的条件,如不可当风,不可烛灯,不得言语等,主张先清心然后再入睡。H、静坐与坐忘得道 道医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中提出 a、信教;b、断缘;c、收心;d、简事;e、直观;f、泰定;g、得道。,I、戒律与健康 道教吸收佛教戒律“五戒”、“八戒”,又制定与儒家伦理观念相同的“十戒”:不得不忠

34、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不得杀生;不淫邪;不败人成功,离人骨肉;不谗毁贤良,露才扬己;不饮酒,不食肉违禁;不贪求无厌,积财不散;不交游非贤,居处杂秽等。,四、道文化倡导的摄生养生术 道文化是“重生”的哲学与宗教文化,主张“我命在我不由天”,颇有些不甘沉沦的精神。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支配下,为了人类的健康长寿,作过种种探索,有清静养神,有金丹、草木服食,有辟谷轻身,有胎息,有房中术等,运用中又常常是综合的。这些养生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盛的遗产。1、虚静养生术 通常理解静与动相对,静就是不动。或者认为是少动、少劳。故道家养生有,十二少之说,养性延命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

35、、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又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认为静则少耗伤,故养生则当少动少劳。,道家的主静养心法,主张守一与存思,主要含义是:清静无为,恬淡虚无,涤除玄览,归真返朴。道家主张身心清静无为而形体自然有所为,这一观点也曾被儒家所吸收,故宋代大儒朱熹曾说:“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无不进者”(朱子全书.卷六),明代学者

36、王守仁曾加以发挥,认为静坐“收放心一段工夫耳!”并有王氏于静坐中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可见心静对身体颇有益处。,(2)导引动功术“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道家在主张“神静”的同时,又强调“形动”,“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论衡.道虚篇)既提倡形体运动,又反对“过劳”,主张动而适度。“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后汉书.华佗传),“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动静相宜,气动而神静,形神协调,是对动静辩证的

37、认识,是对主动、主静过激者的一付清醒剂。道家所倡的动功,有“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八段锦及太极拳等,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健身效果明显。导引之术后又与气功联系,可以养生保健。,(3)炼丹服食术 人类寻找长生不老药,是从金石、草木的研究发端的。古人从金玉的不朽、松柏的长青,联想到服食金石草木来使人类健康长寿。这方面的研究,既是付出了几千年的时间及无数生命为代价,又是成就最为辉煌的一篇。它研制出火药的配方,发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陶瓷器皿,找到极其丰富(数以千计)的防治疾病、抗衰老的方剂、药物。,道文化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葛洪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38、在这一朴素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引下,道林人士从采到炼,特别是在炼制丹药中,来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药。这一过程,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效果。A、促进了中药本草学,炮制学的发展。B、炼丹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学知识。C、服药求长生,反被药石误。从秦汉至隋唐,不少封建帝皇因相信丹药而死于非命,许多达观显贵也因“石发”而毙命,特别,是魏晋新道家玄学人士崇尚服石之后,此风更烈,遗毒甚广,导致后世医家纷纷开出“解散方”,以求复元。(4)内丹修炼术 与外丹服食相反,主要是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以成“内丹”之术。道教人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内丹学的专著。特别是自宋以后,外丹术由于毒发而被世人放弃,转而修炼内丹术,此术从此大盛

39、。内丹术内容庞杂,但主要以气功为主。如服气、胎息、吐纳,等等,并同其它养生术结合,如辟谷、房中等,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5)辟谷延年术 辟谷术即不食五谷,而代之以黄精、枣、服气等,是道家修道(仙)、强身的一种手段。或称之为“却谷”、“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常与导引行气、服食等法并行。A、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虫,使人产生各种欲望,嗜好的祸首,防碍修道,使人衰老,而辟谷可以灭三尸虫以助修道。B、道教还认为“五谷养形,亦以害生。”故需要辟谷。辟五谷之后,可用芋头、薯类、何首乌、茯苓、枣子、芡实、藕之类代之,茶少食,不食盐,食盐后令人饥饿、思食。,C、辟谷可以防治某些疾病,可以

40、轻身,但必须辅以某些中药服食,如茯苓、芝、术、黄精、枣、黑豆、芝麻、椒、蜜、柏脂、天冬、麦冬、白芍、泽泻、蒲黄、玉竹、禹余粮、朱砂、赤石脂、云母、人参、枸杞等。辟谷术是道家传统养生术之一,有许多问题至今还是个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健身,瘦身似乎也有效果。,(6)服饵健身术 服食,也称“服饵”。就是服用某些药饵(矿物或矿物烧炼的化合物、动植物)以达到养生目的。有时也把它作为辟谷的一种并行手段,属道家传统的养生法之一。A、服食求长生,源远流长。除了家喻户晓的秦皇、汉武求食长生药外,据传远古养生家彭祖就常服用桂、云母、麋角,老而有少容。除云母为矿物药外,其余的即是常用的动、植物服食药。但在晋以前

41、,服饵仍把金石类放在首要位置,而草木类则居其次。,B、从魏晋至隋唐,由于受“服石”风气影响,服食方中,矿物类仍占了较大比重,至唐代服食已逐步转向植物类,到了宋代,延年益寿的服食组方已经以植物类为主,由于矿物类丹石多含巨毒成分,长期使用会引起蓄积中毒,导致严重的后果。服食作为一种养生手段,到了宋代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摆脱了道家服食丹石的束缚,走上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补肾、补脾、脾肾双补,以植物类补益药为主的健康道路。,唐代著名寿星孙思邈对服食方法作了整理,他说服食者先要辟谷去尸虫,然后服草类药,再服木类药,最后服石类药。“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金之益寿;但识五

42、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之生育,不能秘固以颐养。故有服饵方焉。”,C、到了明清时代,以万密斋、龚廷贤、李时珍、张景岳、赵学敏等著名中医药学家、养生家继承、总结了前人的养生服食经验,把它推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以本草纲目为例,所载“延年益寿”的服食方药,计206条,涉及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水、金石共13部,药物253种,方剂百余首,蔚为大观。,道文化的服食养生文献,给我们今天的药物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以古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例,蜂蜜、茯苓、牛膝、熟地、枸杞、菟丝子、生地、人参、肉苁蓉、天门冬、山茱萸、何首乌、补骨脂、鹿茸、山药、续断等,已被今日的医学工

43、作者的研究证明是抗老延年的常用药物,它们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随着中医药的走向世界,中国古代道家的服食养生术也必然会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积极的贡献!,(7)房中损益术 房中术,或称“阴道”,如容成阴道;或称“玄素之术”(抱朴子.微旨);或称“男女俱仙之道”(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房中补益;或称“合阴阳”(“马王堆出土竹简”)。是古人研究男女性生活与养生关系的一门学问。道文化对此亦有诸多贡献。A、古代房中术既认为适度的性生活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又指出“欲不可纵”,纵欲则伤身。“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B、主张

44、性生活要有节度 唐代孙思邈说得较为具体,“人年已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致不救。”“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合,意中平平者,自可闭固也。”(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主张性生活要有节度。,C、提要正确运用性生活的方式方法,如“七损八益法”。D、指明“纵欲伤身”纵欲伤身,一直是各时代医、道的共同认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

45、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更有甚者,借助壮阳药以纵情声色,更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唾弃。“今之愚人闻说有用生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诈之术,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逞力多劳,夜则恣情纵欲,致使神昏气败,髓竭精枯,犹不醒悟,甘分待终。”(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这是房中术的一股逆流,纵情声色者,莫过于封建帝王,纵欲丧身者,不乏其人,享年古稀者,寥若晨星。据粗略统计,中国由秦至清的330位帝王中,享年70岁以上者,仅有12人,约占4%;不足20岁者,竟有31人之多,约占9.4%。享有“古稀天子”美名的乾隆帝,其养生经验之一就是“远房帏”。可见,对待古代道家房中术,也如对待其它古代文化遗

46、产一样,“兼收并蓄,智者不取”;“兰艾同焚,贤愚所叹”。,(8)符录治病术 符,说文解字:“符,信也。”古代帝王调兵遣将的信物。道士书写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明正一录第三:“录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所以符录是道教徒书写特殊的文字、图形役使鬼神,以之治病、镇邪、驱鬼等活动的一种宗教仪式。道教最先起于民间,又多以下层群众为对象,而中国农村长期愚昧落后,生活贫困,缺医少药,道教的历史渊源中的鬼神崇拜思想便受到欢迎,以符水治病,,驱妖捉鬼等道教活动直接推动着道教的广泛蔓延。道教信奉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充分表达了自上而下各个阶层对生命长视久安的渴望,为人类进行养生研究提供了丰富

47、的幻想。符录治病术虽是一种巫术活动,但至少在心理安慰上有一定治病效果。今天,我们在否定其迷信因素的同时,也应考察其存在的理由。,五、“医道同源”的主要成就 1、道医群体的形成 先秦至汉的黄老学派,兼容老庄道家与阴阳家之学,注重养生之术,为中医医家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故当时医著均托名黄帝与老庄,并形成了道医群体,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道医的分类“道医”一词未见于古代史志和医药著作,乃近世对奉行道家思想和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民间传说中的“仙医”,实为道医的一部分。,A、指疗效神奇的道士医家(可见葛洪所著神仙传);B、指学黄老而习医者;如早期撰内经神农本草经的

48、道医群体;C、指道医兼通者 汉魏以后,历代皆有,诸如晋代葛洪,南朝陶弘景,隋唐杨上善、孙思邈、王冰,宋代王怀隐,金代刘完素,元代丘处机,明代王圭,清代傅山等。他们或学老庄、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曾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杏林历代多道医 A、具有道家字号的医家 打开内经.素问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的道家语言。而且内经一书,也已被道藏所搜纳。黄帝本身就是道教的鼻祖,他与老子合称“黄老之学”。因之历代中医界中道林人士或通道医家不乏其人。这一批道医人士,大多取上一个道教气息极浓的字号,最多的为“子”。其子之多,真是恒河沙数。例如:,抱朴子:东晋.葛洪(284364年),江苏丹阳

49、人。代表著作有抱朴子20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传等。启玄子:唐.王冰(710804年),籍贯无考。曾有师事孟诜(621713年)一说,但有疑问,盖当王冰3岁之际,孟诜即逝世。除著有玄珠密语之外,在整理唐以前医籍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特别是注黄帝内经.素问流传后世,功不可没。悟真子:明.龚延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县人。著有云林神彀4卷、寿世保元10卷。,如虚子:明.龚居中,字应园,江西金溪县人。代表作为红炉点雪4卷,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肺结核专科书。普明子:清.程国彭(16201690年),字钟龄,原名山龄,安徽歙县人,晚年隐居普陀。代表作为医学心悟6卷、外科十法1卷。宗真子:金.刘完素

50、(11201200年),河北省河间人,字守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命论方等。,洞虚子:元.王圭,字均章,湖南黔阳人。年末四十,即弃官隐于虞山修道。著有泰定养生主论16卷。是礞石滚痰丸的发明者。生生子:明.孙一奎(15221619年),字文垣,安徽休宁人。代表作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人称孙氏三书。通一子:明.张介宾(15631640年),生于四川绵竹县,后居浙江会稽(近绍兴市)。代表作为景岳全书64卷。尚有质疑录1卷、医家心法1卷。,医巫闾子:明.赵献可(约15731644年间),字养葵,浙江鄞县人,精命门学说。代表作为医贯6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