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解剖-腰麻、骶管麻醉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椎管解剖-腰麻、骶管麻醉基础.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脊柱解剖,主要介绍椎管内的神经、血管解剖关系,是一个神经科、麻醉科的用于腰穿、硬腰联合、蛛网膜、骶管麻醉的基础课件。,椎管,(一)椎管壁的构成,(二)椎管腔的形态,椎体后面 椎间盘后缘 后纵韧带,(一)椎管壁的构成,前壁,椎弓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一)椎管壁的构成,后壁,椎弓根、椎间孔,(一)椎管壁的构成,侧壁,(二)椎管腔的形态,T4-6最狭小,C7,L4,较小,二、椎管内容物,(一)脊髓,(二)脊髓被膜,(三)被膜间隙,(四)脊神经根,(五)血管,(一)脊髓,与每1对脊N相连,的1段脊髓,脊髓节段,脊髓共分5部,颈髓(C),胸髓(T),腰髓(L),骶髓(S),尾髓(Co),8节,12节
2、,5节,5节,1节,31节段,脊髓节段 比同序椎骨,C1-4 大致同高,高1个椎骨,T5-8 高2个椎骨,T9-12 高3个椎骨,L1-5 平第10、11胸椎,平第12胸椎,C5-8,T1-4,S1-5,Co,和第1腰椎,脊髓下端位置,成人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C4-T1,L2-S3,腰骶膨大,终丝,终丝,脊髓下端,通过椎管下段,出骶管裂孔,附着于尾骨,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一)脊髓被膜,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硬脊膜,上端2.5mm,颈段1.5mm,胸段1.0mm,腰段0.330.66,骶段0.25mm,厚 少弹性,致密坚韧,硬脊膜囊,上端附于
3、枕,连续,并与硬脑膜,骨大孔边缘,硬脊膜囊,下端,平第2骶椎,向下包裹,终丝,两侧髂后上棘连线 平第2骶椎,正是硬脊膜囊下端体表投影,少数人,在此线,下2cm,硬脊膜囊两,侧伸出31对,袖状鞘筒,称根硬膜,包裹脊N根,根硬膜较薄,薄 透明,脊髓蛛网膜,贴于硬脊膜,内面,蛛网膜囊,下端也是,平第2骶椎,向两侧伸出,根蛛网膜,蛛网膜绒毛,薄软富血管,软脊膜,附于脊髓表,面深入沟裂,还包裹每条,脊神经根丝,齿状韧带,终丝由软膜,构成,(三)被膜间隙,1.硬膜外隙,2.硬膜下隙,3.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疏松结缔,脂肪组织,淋巴管,两侧部经椎间孔通椎旁间隙,脊N根在根硬膜包裹下通过两侧部,硬脊膜与椎管
4、壁之间的窄隙,含V丛,硬膜后隙,硬膜前隙,有的人在前、后隙中线处结缔组织较致密,形成矢状位纤维隔,硬膜外隙内的椎内静脉丛,硬膜后隙,的宽度,1.52mm,下颈段,35mm,中胸段,56mm,第2腰椎,硬脊膜,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硬膜外,隙与颅,腔不通,关于负压,第2骶椎以下的骶管也属硬膜外隙,5.7cm,容量2030ml,在硬脊膜,与蛛网膜,为潜在间隙,硬膜下隙,之间,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充满脑脊液,两侧在脊N根周围形成脊N周围隙,向上与,脑蛛网,相通,膜下隙,第2骶椎,蛛网膜下隙,下端也平,终池,第2骶椎,第1腰椎,马尾悬垂于池内脑脊液中,蛛网膜下隙,下缘,腰椎穿刺,腰麻,脑
5、脊液(略),软膜下隙(略),(四)脊神经根,蛛网膜下隙段,根丝,硬膜外隙段,3层被膜包裹脊N根,胸腰神经从同序椎骨下方椎间孔出椎管。,C17神经从同序颈椎上方椎间孔出椎管。,C8神经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胸腰神经从同序椎骨下方椎间孔出椎管。,S14神经分前、后支从骶前、后孔出骶管。,S5、尾神经从骶管裂孔出骶管。,马尾,马尾,脊髓前A,脊髓后A,沿前正中裂下行,沿后外侧沟下行,(五)脊髓血管,1.动脉,T4,L1,脊髓前A,脊髓后A,沿前正中裂下行,根A,前根A,后根A,A冠,脊髓前A,脊髓后A,根A,脊髓前V,椎内V丛,脊髓后 V,后根V,椎内V丛,椎外V丛,第四节椎管内
6、麻醉穿刺,(一)硬膜外阻滞麻醉,(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三)骶管阻滞麻醉,1.体位,2.穿刺入路,(1)后正中穿刺,(一)硬膜外阻滞麻醉,进针方向,层次,(2)旁正中穿刺,中线旁1.5-2cm,层次,1.体位,2.穿刺入路,(一)硬膜外阻滞麻醉,绝对防止注入蛛网膜下隙,麻醉平面和麻醉范围,交感神经与硬膜外麻醉关系,3.与结构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1.体位,2.层次,(三)骶管阻滞麻醉,1.体位,2.层次,俯卧位,盆下垫高,皮肤,浅筋膜,骶尾背侧,浅韧带,45,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 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
7、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