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7797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血广州医学院一附属医院.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贫血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贫血概述【定义】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RBC、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以HB浓度降低最为重要。,平原地区成人贫血的诊断标准:男性 女性HB(g/L)120 110RBC 4.5 4.0(1012/L)HCT 0.42 0.37,【分类】一、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 MCV(fl)MCHC(%)常见疾病大细胞性 100 32-35 巨幼贫正细胞性 80-100 32-35 AA、HA、失血小细胞 80 32 IDA、铁粒幼、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低色素性,二、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 制分类1、RBC生成减少1)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 常:AA

2、、PRCA、MDS、甲减及肾衰;,2)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白血病、MM、转移癌、MF、MH;3)细胞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 巨幼贫 Hb合成障碍 IDA、铁粒 幼,2、RBC破坏过多1)RBC内在缺陷:膜异常:HS、HE、PNH 酶异常:G6PD、PK HB异常:HB病、珠蛋白 生成障碍性贫血,2)RBC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贫:AIHA、血型不合 输血、药物等 机械性溶贫:人工心瓣膜、DIC、行军等 其它:理化、生物、脾亢3、失血 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IDA),【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程度、速度、代偿与适应能力、体力活动、年龄与其它疾病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低热、苍白,2、心

3、血管系统表现:心悸、气促、心肌缺氧、心力衰竭 3、CNS表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神志、精神异常 4、消化系统表现:纳差、腹胀恶心、黄疸、脾大,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尿量、常规化验异常、性欲及月经异常 6、其它:皮肤干燥、毛发枯干【诊断】包括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1、病史询问 2、体格检查,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涂片、网织红细胞、骨髓检查、病因检查【治疗】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铁剂、VitB12、叶酸、VitB6、糖皮质激素、雄激素、EPO等,3、输血:成分输血4、脾切除5、干细胞移植:Allo-BMT、Allo-PBSCT、脐血移植,缺铁性贫血 IDA是由

4、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发病情况】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铁的代谢】一、铁的分布 成人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分布:2/3在HB内 15%在MB内 血浆结合铁 3-4mg 细胞酶含铁 10mg 余为贮存铁 男性1g,女性300-400mg 功能铁和贮存铁,二、铁的来源和吸收 1、每天需要补充量为1-1.5mg,孕妇、哺乳妇女2-4 mg 2、动物类食物含Fe+,易吸收 3、维C、蛋白质分解物促吸收 4、体内贮存铁量与吸收负相关 5、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及空肠 上段,多为主动吸收,三、铁的运输 进入血浆的Fe+

5、经铜蓝蛋白氧化 Fe+,与转铁蛋白(2:1)结合 组织、幼红细胞受体 胞内 Fe+,用于合成HB等,四、铁的再利用和排泄RBC寿命120天,每天有0.8%的RBC老化、破坏,血红素铁重复利用(封闭式循环)每天排泄铁1mg,乳汁内1mg五、铁的贮存 铁蛋白:可溶于水,易被利用 含铁血黄素:不溶于水,【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铁摄入不足 1、需要增加(相对不足)2、摄入减少 3、吸收障碍:食物和药物影响、疾病二、慢性失血(最常见)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临床表现】一、贫血的表现 缺氧+代偿二、缺铁的表现1、含铁酶活性:代谢异常2、骨骼肌内乳酸:乏力3、MAO活性:NS、精神4、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三、

6、体征 苍白、毛发、指甲、脾大【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正常或增多 WBC、BPC正常或减少,二、骨髓象 1.增生活跃;2.红系增生,幼红细胞的浆 发育落后于核;3.粒、巨核系正常;4.铁染色示内、外铁减少或 消失,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均阴性,三、生化检查 1、血清铁 64.44umol/L(360ug/dl)铁饱和度(4.5ug/gHb),【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 病因+IDA 1、缺铁:贮存铁消耗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铁代谢异常 3、缺铁性贫血:HB明显减少,红细胞减少,二、鉴别诊断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

7、慢性病性贫血 3、铁粒幼细胞贫血【治疗】一、病因治疗二、补充铁剂 1、口服:亚铁150-200 mg/d,餐后 服用,HB正常后继续36月或铁蛋 白50ug/L才停药,2、肌注铁剂:总量(mg)=150-患者HB(g/L)体重(kg)0.33或=正常Hb g/dl-病人Hb g/l 300+500【预防】营养宣教;防治疾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是多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 1、多数病例原因不明 2、可能的原因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

8、缺陷(种子异常)2、免疫异常 3、造血微环境缺陷(土壤异常)4、遗传倾向,【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和严 重程度分为 重型再障 慢性再障,【实验室检查】一、血象“三少”;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减少;WBC减少,L相对增多;BPC减少。二、骨髓象 骨髓小粒少,脂滴多;增生不良,造血细胞减少(巨核),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再障骨髓活检,急性再障造血岛,有核细胞增生极度减低,【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脾不大+血象检查+骨髓检 查2、排除其它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重型再障 的血象诊断标准:Ret 0.01;绝对值15109/L;N绝对值 0.5 109/L;BPC 20109

9、/L。,二、鉴别诊断 1、PNH:血红蛋白尿、黄 疸、脾大;Ham(+)、Rous(+)、CD55和CD59 阳性率减低;骨髓增生、NAP阳性率和积分减低征明显。2、MDS:血象13少;骨髓增生伴三系病态造血。3、MH:持续高热;浸润。,【治疗】一、支持及对症治疗 1、个人卫生、保护隔离 2、对症治疗:成分输血、防治感染二、雄激素 长疗程三、免疫抑制剂 ATG、ALG、环孢素A等四、造血细胞因子 G-CSF、GM-CSF、EPO等,五、骨髓移植(Allo-BMT)重型再障;年轻;早期【预后及预防】一、预后 与分型、年龄、治疗情况有关 二、预防 避免有害的理化、生物因素,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

10、RBC破坏增多、增速(非自然衰老而破坏),并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68倍)而发生的一种贫血。,溶血性疾病:有溶血,无贫血。【临床分类】一、RBC内部异常(先天 性占多数)1、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 与功能缺陷:HS、HE,2、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G6PD缺乏、PK缺乏3、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珠蛋白肽链量的异常(海洋 性贫血)、珠蛋白肽链质 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4、获得性红细胞膜锚连膜 蛋白(GPI)异常:PNH,二、红细胞外部因素(后天获得性为主)1、物理与机械因素:人工瓣膜、微血管病 性溶血、行军性血红 蛋白尿 2、化学因素:苯肼等,3、生物因素:感染(原虫、细菌、支原 体、病毒);蛇毒 4

11、、免疫因素:新生儿溶贫、血型不合的 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 贫(AIHA)、药物性免疫 性溶贫,【发病机制】一、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 1、膜异常;支架异常;通 透异常;抗体吸附;成 分改变 2、血红蛋白异常 3、机械性因素,二、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1、血管内溶血 如输血、低渗、PNH等 起病急,全身症状重,FHb 增高 2、血管外溶血 如HS、AIHA等 起病缓,贫血,脾大,黄疸,三、异常红细胞的清除 1、血管内溶血:FHb结合珠蛋白的结 合量Hb尿或含铁血黄 素尿,2、血管外溶血:单核-吞噬细胞吞噬、裂解Hb珠蛋白、血红素珠蛋白分解成AA,进入蛋白质代谢池血红素分解成Fe+和卟啉,卟啉进

12、入胆红素代谢途径(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表现】一、血管内溶血:急起,疼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苍白,HB尿,黄疸,休克,肾衰二、血管外溶血:缓起,贫血,黄疸,肝脾大,胆石症,肝损,【实验室检查】一、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检查 1、血管外溶血:高胆红素血症,粪胆原排出,尿胆原排出 2、血管内溶血:Hb血症、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Hb尿、含铁血黄素尿,二、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 增生的实验检查 1、网织红细胞增多 2、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3、骨髓幼红细胞增生三、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 验检查,1、形态异常 2、吞噬红细胞现象与自凝反应 3、海因小体 4、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5、红细胞寿命缩短【

13、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检查,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吞噬红细胞,二、鉴别诊断 1、贫血+网织红增多:IDA、失血、巨幼贫 2、贫血+间接胆红素: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3、无贫血+间接胆红素: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4、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畸形、网织 红增多:骨髓转移癌三、病因诊断 1、理化、生物因素接触史 2、Coombs(+):AIHA 3、Coombs(-),球形红细胞多 考虑为HS,做渗透脆性检查,4、畸形红细胞增多:HE、DIC、海洋性贫血5、Coombs(-),无畸形:做Hb电泳(Hb病)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G6PD缺乏症)6、血红蛋白尿:做Hams、CD55、CD59检查(PNH),【治疗】一、去除病因:药物、DIC等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等三、输血:成分输血四、脾切除术:HS、AIHA、海洋性贫血,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