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8047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Ⅲ.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 儒林外史,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二、儒林外史 的结构形式,四、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三、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基础,吴敬梓读书处国光楼全面修缮 新华社发(王家国 摄),二、儒林外史 的结构形式 没有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各单元故事有相对独立性,全书象是由许多短篇组接连通而成。虽然没有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但开头有“楔子”笼罩全书,结尾有“添四客”、“高山流水”相呼应。回与回之间,各单元故事之间仍然运用人物的转换

2、、场景的转移、伏笔和回应等方法把它们衔接贯通,并未出现过断层。,鲁迅:“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周进范进张乡绅汤知县严贡生严监生王德 王仁荀玫王惠 科举迷 由科举入仕恶吏 有功名之绅衿 无行秀才 由科举入仕蘧公孙娄三娄四杨执中权勿用陈和甫张铁臂马二先生匡超人西湖名士世家公子求虚名者 假高人、山人、侠客 迷信举业者 变质青年牛浦郎牛玉圃鲍文卿父子向鼎季苇萧杜慎卿莫愁湖名士 变质青年 假名士 艺人 清官 风流才子 滥充名士者第2回第30回结构特点:以分类编排对比映照为主,31 34 35 36 37 38 杜少卿迟衡山 庄绍光 虞博

3、士 众贤名士 郭孝子 吴敬梓樊圣谟 程廷祚 吴培源 南京士人群 恣豪侈 移家 荐举鸿博 至契之交 老师 捐修先贤祠 3941 42 43 44 45 46“葺城女士”杨凯 金榘 金两铭 吴培源 吴敬梓 与“葺城女士”之交 与杨有交 作者表兄弟,与榘是连襟 密切交往 结构特点:大体上以“自况”人物杜少卿经历、交往关系为线索,结合分类安排原则。,三、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关于主题的不同看法:“功名富贵”说 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反科举说

4、胡适 儒林群丑图说知识分子的痛史说,在中国文学中,儒林外史第一次以现实中的士人群体生活作为文学题材,把士人作为与其他社会层级既联系而又区别的类,从整体上去表现他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品格,尤其是对决定着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的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由对士人的生存体验而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人生哲学意识。无论是思想的容量上还是质量上它都呈现着士人文学的最高水平。,如果说历史演义小说在历史的阐释中折射出时代的精神,神魔小说在虚设的神幻世界中显出现实的投影,那么儒林外史则在现实中融通着历史,它把现实的独特性与历史的共同性熔于一炉,加以艺术的反映。它对士人群体命运的反思,既闪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浸染

5、着浓厚的历史墨彩,具有超出于特定时段的艺术概括性,即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它的反思成果表现在:揭示了士人们的一般生存状态,通过士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或冲突,精神上的被塑造与反塑造,显示出封建文化-政治制度的负面意义,并表现出对士人出路的探索精神。,四、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写实的精神和笔调,儒林外史跟金瓶梅及一些中短篇写世情题材的小说在面向现实,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这方面是有着继承性的,而且加以发展。他也是把目光从奇人异事转向现实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客观地、精确地“摹绘世故人情”,“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形尽相”。(闲斋老人)(卧闲草堂本第六回评语:“世间惟最平实而为万目所共见者,

6、为最难得其神似也。”),另一方面作品又体现着的主体精神,书中的人物情事给人以实感,但又是渗透着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和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的,作者有揭露、有批判、有同情、有叹惋、有赞美,虽然这些都不是作者直接地表白出来,但只要细心阅读,通过对形象的深入体味是可以感受到的,这样的写实作品跟金瓶梅那样只有客观暴露,而缺乏理性的批判,缺乏理想的探求是很不一样的,它能起着警醒人心的作用。,2、讽刺艺术的典范鲁迅:“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写实性的讽刺秉持公心的讽刺态度。悲剧性与喜剧性的融合。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3、独特的结构形式,鲁迅:“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具体分析见前“二”部分,4、纯熟的白话叙事语言、人物语言均极精炼、生动、传神,写景也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