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粒徑與風速之飛砂量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風工程研究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不同粒徑與風速之飛砂量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風工程研究室.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飛砂揚塵特性之研究,指導老師:林俐玲 教授報告學生:范姜明威,2009年09月28日,大綱,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預期成果,台灣西北部海岸經常遭受冬季強風、移動性飛砂、暴潮等多重危害,因而積極從事定砂造林工作。但隨著海岸林土地利用劇烈改變,海岸林地轉為工業區、道路、風車用地等,以及海岸混凝土塊、海堤等土木工事大幅興建,西海岸美麗的人工砂丘、防風林帶景觀逐漸消失殆盡。且由於中、上游地區設置過多土木構造物造成河口砂源大幅減少,西海岸幾乎全為侵蝕性海岸,再加上海岸移動性砂丘及飛砂不僅四處蔓延,而且揚塵量之污染極為嚴重。,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飛砂起動機制主要為風速風向、砂粒粒徑大小及砂體含水率特性
2、,據此定砂作業主要為減緩風速並固定、攔阻砂源,本研究依防風定砂工法進行相關機制之探討,除了從事現地採樣調查分析砂粒特性之外,並進行堆風洞實驗,將所得結果綜合評估,以作為濱海地區防風定砂施作之重要指標。,研究目的,結果與討論,統計分析、探討因子,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流程,不同含水率,不同粒徑,不同風速,砂粒含水率,砂粒粒徑,砂粒質地,砂粒密度,砂粒物理量分析,風洞實驗,實驗設計,選定試區、採集土砂,文獻回顧、前人研究,現地實驗,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有關砂粒移動之臨界條件,不論依剪力理論、衝力理論或揚力理論其門檻風速Ut可化簡為下式之關係:式中 Ut:門檻風速:砂粒密度:空氣密度:
3、重力加速度:砂粒粒徑 Ao:常數,根據Bagnold試驗,當雷諾數3.5時,Ao=0.1,一、Bagnold(1935),基於假設砂粒以跳躍方式運行,並由氣流中吸取能量,推演而成之飛砂量公式,簡單說明如下:式中 Q:總飛砂量 c:實驗常數,均勻粒徑c=1.5,砂丘上天然級配砂c=1.8,粒徑分佈很廣時c=2.8,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以後龍溪砂為材料,在風洞內進形不同含水率之發飛砂量試驗,發現含水率少於1.2%時,飛砂量將近相同。介於1.2%與2.1%之間時,飛砂量急遽減少,若含水率大於2.1%以上,則飛砂量甚少。,二、林信輝、江永哲(1979),三、田中貞雄(1954),砂體含水率增加時
4、,始動風速亦隨之增加。對相同含水率而言;始動風速隨粒徑之大小而變化,粒徑越大而始動風速愈大;反之則愈小。混合之砂體亦依其粒徑大小比例,有正相關之現象。,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四、砂粒之運動型態,懸浮(或飛揚)作用(sunspension)風力之浮力大於砂粒之動力,砂粒將懸浮在空中,任由風力之漂浮,而成砂塵暴或砂暴。游繁結(1989)於濁水溪河口飛砂實驗結果,得懸浮飛砂量大致為滾動與跳躍飛砂量之1/4。跳躍作用(saltation)砂粒跳躍因風力及砂粒彼此碰撞,使其彈至空中,此時若風力對砂粒作用,促使砂粒成角度向下風處落下,而在地上與任砂粒碰撞時,勢必將能量傳遞給另砂粒,形成另一跳躍發生。滾
5、動作用(rolling)當跳躍之砂粒撞擊砂粒或質量較大之砂粒,此砂粒可能無法跳躍,而以沿著地面滾動前進;或風速達到臨界摩擦風速,使砂粒於地面先以滾動方式前進,當滾動的砂粒與其他砂粒碰撞而彈起,促使跳躍作用發生。Bagnold(1941)認為滾動砂粒非直接從氣流中獲得能量,而是砂粒間彼此碰撞,實驗發現滾動砂量約為總砂量之1/4。,一、試區概況,後龍濱海地區,苑裡濱海地區,大甲溪河口,大安溪河口,6 m,0.5 m,1 m,1.5 m,2 m,3 m,4.6 m,0.1 m,0.15 m,0.25 m,現地實驗,二、風速風向觀測,三、垂直式集砂器(BSNE),四、水平式集砂器,由Bagnold(1
6、954)之試驗顯示,躍動砂粒降落至地面呈1016之撞擊角度,因此本研究將水平及砂器長度取80cm,收集高度10cm以下之飛砂量,而10cm以上則由BSNE集砂器收集。,五、微氣候觀測,為探討飛砂量之影響因子,須掌握現地飛砂發生時之微氣候狀況,以利於飛砂量推估式因子之計算;故以Davis儀器觀測當時氣壓、氣溫、溼度等因子之改變,時間為一分鐘觀測一次,十分鐘紀錄一次,並由所得之資料換算當時之空氣密度。,六、粉塵計,本研究為了進一步瞭解揚塵移動的變化情形,再於大安溪、大甲溪河口勘選適宜路線,量測其揚塵量之變化,藉此探討揚塵的衰減情況。儀器採用直讀式粉塵計,其原理係將上方吸入孔吸入之粉塵,經由90雷射
7、光散射,再藉由粉塵對雷射光的反射角度判讀粒徑大小及數量,儀器量測範圍為0.001100 mg/m3,可量測PM10(10m)、PM2.5(2.5m)和PM1.0(1m),並可透過旋風器來量測呼吸性粉塵。,七、揚塵(PM10)發生區位之探討(1/2),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分析,綜合分析空氣污染品質監測站之資訊,劃定潛在揚塵危害重點區位,供揚塵抑制對策擬定之參考。搜集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之歷年資料,繪製近年之PM10等值線,探討揚塵發生區位變遷方向與季節風向、風速之相關性。另外分析各月份PM10等值線之變化可瞭解揚塵嚴重發生之時期。,潛在揚塵發生區位之劃定,利用豐、枯水期之衛星影像,進行土地利用(植
8、生覆蓋)之變遷分析,配合DEM及現勘資料。藉由植群、河床質以及水位變化分析,配合空氣品質監測站PM10之空間分布,可劃定各流域河口處之潛在揚塵發生區位。,七、揚塵發生區位之探討(2/2),現地與空品測站間風速及PM10之比較,河川現地之風速強度與空品測站之風速強度差異極大,且其差異亦隨各測站與河床之地理位置而有所差異,但為了能藉由空品測站之風速來粗估所觀測現地之揚塵概況,故進行河川現地與空品測站間之同步風速之測定,另同步監測PM10濃度,方便河川現地與空品測站間懸浮微粒之比較。,風洞為非循環的吹出式風洞,全長10 m,試驗段長4.8 m,內部高0.5 m、寬0.3 m;由5匹馬力之交流馬達帶動
9、風扇送風,進氣口並裝有控制閥,以控制風速大小。,一、不同粒徑與風速之飛砂量,由於未通過10篩網之粒徑太大,無法從事風洞試驗;而通過100篩網之砂粒量又十分稀少,無法再以140以下的篩網細分,因此風洞試驗粒徑分佈範圍主要為1020、2040、4060、60100及100以上。取篩分後之砂粒樣本鋪設於風洞試驗段內,其鋪設範圍為高3cm、寬30cm及長150cm,同時將H-2型水平集砂器置於砂體鋪設段下游1m處。,實驗風速分別為5m/s、7 m/s、9 m/s、11 m/s、13 m/s及15 m/s,吹風時間5分鐘,重複3次,每測回結束後,為避免因集砂器前方的砂體高度過低,易產生誤差,且影響集砂效
10、率,因而將集砂器前方的土砂重新鋪平,再行測試;將得到不同粒徑所測得之飛砂量。,一、不同粒徑與風速之飛砂量,二、不同含水率與風速之飛砂量,風洞試驗時,砂體表面的含水率並非保持不變,為深入瞭解試驗過程中含水率的變化情形,因此,對於試驗前、試驗後及所收集到的飛砂,皆量測其含水率。實驗風速分別為5m/s、7 m/s、9 m/s、11 m/s、13 m/s及15 m/s,吹風時間5分鐘。,三、不同風速飛砂量與揚塵量之觀測,將各試區所採集之砂粒,自然風乾數日,試驗時將其鋪設為長300cm、寬30cm及厚3cm,於砂體下游面225cm處放置H-2型水平集砂器,同時將粉塵採樣計架設於該位置高3cm處,以分別收
11、集飛砂量及揚塵量。實驗時風速分別為5m/s15 m/s等11種。,四、粉塵採樣點之測試,為確認粉塵採樣計最佳採樣位置,因而在風洞試驗段內,距離地氈1.5m,高度3cm處,沿砂體下游面每隔25cm,開始進行揚塵量之量測。在量測點下游面75cm處,揚塵量即已達到最大值,因此,在量測揚塵量時,粉塵採樣計應架設於量測點下游面75cm處。,五、不同高度揚塵變化量,為了探討瞭解揚塵量與高度間的關係,因此,將各試區所採集之砂粒,鋪設於風洞試驗段內,同樣於砂體下游面225cm處架設粉塵採樣計,量測高度分別為1cm、3cm、5cm、7cm、9cm、11cm、13cm、15cm、17cm及19cm等10個不同高度之揚塵量。,預期成果,利用現地進行風速風向及飛砂量與揚塵量觀測,建立東北季風期間之飛砂量與揚塵量推估式,作為往後防風定砂之參考資料。評估各測站在不同揚塵條件下,河床沙土對大氣懸浮微粒的貢獻量,探討PM10事件日或高PM10濃度之發生與河川揚塵現象之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