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8280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9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难儿童心理复健921地震经验分享.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災難兒童心理復健:921地震經驗分享,講員 梁培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危機/創傷,危機與危機事件 危機:發生某件事情;慣用的問題解決方式失敗;內在平衡失調;短時間內會有混亂、絕望、沮喪、迷惑和痛苦的感受危機事件:造成危機出現的某件事情 情境危機:天災人禍 發展危機 非常態危機,危機/創傷,創傷與創傷事件創傷:發生某件事情;因應能力崩潰;失去控制感;使用心理防衛;創傷持續存在未 處理,可能會對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創傷事件:造成創傷出現的某件事情,危機/創傷,危機:發生某件事情;慣用的問題解決方式失 敗;內在平衡失調;短時間內會有混亂、絕望、沮喪、迷惑和痛苦的感受創傷:發生某件事情;因

2、應能力崩潰;失去控制感;使用心理防衛;創傷持續存在未處 理,可能會對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症狀取向,Acute Stress Disorder(ASD)PTSD 創傷事件的再度體驗 害怕與逃避 過度警醒 解離症狀(ASD)感覺麻木、疏離、失去現實感、失 去自我感、解離性失憶症,過程VS.疾病,人們具有很大的內在資源,用以因應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危機。有些人不需他人的協助,有些人需要,若個體發展出偏差脫序的行為來解決此危機,則就會變成病患,通常需要長期的接受傳統的心理治療(Linderman,1994)。情緒水庫:颱風,自然調節或調節性洩洪(危機介入),避免水庫結構受損。水庫結構已經遭到破壞,須接受

3、長期心理處遇。,過程中的可能反應:幼兒,哭泣怕黑暗害怕獨處黏著父母尿床或大小便失禁咬指甲或吸吮手指作惡夢焦躁不安飲食問題活動量增加,過程中的可能反應:兒童,身體抱怨憂鬱害怕無力量感睡眠問題作惡夢攻擊行為退縮注意力不集中學業表現變差拒學,過程中的可能反應:青少年,飲食、睡眠習慣的改變(更多或更少)想要奮不顧身投入災區工作的失控行為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逃避參加活動(怕觸景傷情)拒絕與人談發生之事切斷人際往來對於災難影像揮之不去個性產生大改變(難以相處或需要家人的呵護拒絕長大)處處覺得不公平、不公正要求他人都應該都為他設想、體恤他。,發展心理病理學,Risk FactorProtective Fact

4、orVulnerabilityResilience,工作路徑,高 危機介入 X 危機衡鑑 低 中止 中止X 危機介入 進入長期心理處遇,危機衡鑑(Webb),危機情境的本質心理社會壓力的嚴重度單一事件或重複發生單獨依人或他人共同經驗失落內容:家人死亡、失去熟悉環境、失去角色或地位、失去身體部份或功能身體受傷或疼痛危機呈現方式:目睹或親身經歷生命受到威脅:自己/家人/他人受災vs.受驚,危機情境評分表(Webb),11,危機衡鑑(Webb,1993),個別因素 年齡與發展危機前的適應:家庭、學校、人際關係、就醫因應或自我功能評估過去的危機經驗對危機事件的覺知,兒童個別因素(Webb),15,危機

5、衡鑑(Webb),支持系統(生態系統)家庭學校同儕社區短期安置或寄養家庭的生態成人對災難的反應,危機介入,立即或緊急地進行情緒與環境急救,以減緩具破壞性的壓力事件所帶來的立即衝擊;經由立即的治療性澄清與引導增加當事人因應與統整的努力(Parad&Parad,1990)篩選出接受長期心理治療的個體,危機介入,調節性洩洪:說(暢所欲言),玩結構式遊戲治療遊戲治療303(101x3)繪本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http:/),原生家庭的可能困境,去個人化,缺乏隱私權精疲力竭脾氣暴躁易怒、難以控制看不過所有不順遂的大小事家人間變得不再像過往般親密覺得無力再應付生活中的負擔隨時都要倒下、崩潰的感覺很容

6、易生病酒精、藥物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家人之間彼此暴力,原生家庭的可能困境,適度的開放,家人間談談目前的困境與難處將各項待辦的事宜逐一排出先後順序生活作息儘量保持穩定不要吝於向外尋求支援、資助適時給予自己空閒的時間獨處Debriefing聯合其他家庭一起分擔照顧孩子和各種家事與外界持續保持連繫與互動,寄養(監護)家庭的可能困境,撫恤金的人言可畏長期或短期破壞原來家庭的平衡夫妻關係,寄養(監護)家庭的可能困境,親子關係手足關係資源分享擔心助人者是在監督對帶兒童的方式,寄讀(轉學)學校,語言差異(尤其低年級)不同的學習比較水準新的人際關係次團體的衝突標籤文化差異,寄讀(轉學)學校:災難,傳授正確的災

7、難知識(正常,安全、穩定)鼓勵同學間談論自己的感想、感覺及因應措施開放式的討論的經驗同理孩子在面對創傷後所產生的情緒必要時,老師可以發覺注意高危險群的孩子,是否需要進一步深入的處理,寄讀(轉學)學校:人際凝聚力優先,各種不同向度比賽,榮譽感增加身體接觸與合作機會可以發揮寄讀(轉學)生專長的活動公開說明是受災兒童不能期待原讀生會立即接納寄讀(轉學)生衝突時不能要求原讀生禮讓安排好朋友(暗樁),短期內的親職教育問題,何時告知親人死亡是否要參加葬禮年齡和發展尊重文化與宗教信仰,短期內的親職教育問題,常常陪伴會不會導致過度依賴後續的安置或收養可不可以讓孩子看電視新聞,受驚兒童,非生活在災區生活在災區但

8、未有損失接觸太多相關新聞媒體短期間壓力指數比災區高,工作架構,長期心理處遇,起始期 關係建立 結構化 假設治療期結束期,治療期(Nader,2001),重覆回顧該創傷事件對記憶的再處理或再定義 private logic(Adler)重新建立兒童的有能力感及安全感增加兒童的控制感倖存者的罪惡感,治療期(Herman,1992),安全(safety):創傷後遊戲自然出現 創傷歷程(trauma processing):目標是將這些令人難以接受的情緒同化進來,並且將自己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做或太早做是心理師最常犯的錯誤)重新連結(reconnecting):焦點是重新獲得或取回對生命的控制權,再度

9、塑造未來,以及了解到創傷的無助感已經被個體能夠掌控的感覺所取代,Therapeutic power of play(Schaefer,1993),CommunicationOvercoming ResistanceMasteryCompetenceCreative ThinkingCatharsisAbreaction,Therapeutic power of play(Schaefer,1993),Fantasy/VisualizationMetaphoric TeachingAttachment Formation(safe-haven function,secure-base funct

10、ion)Role PlayRelationship EnhancementPositive EmotionMastering Developmental Fears,Posttraumatic Play(Terr,1990),強迫性地不斷發生某些現象(以塗鴉、談話、黏土雕塑或聲音等形式出現)遊戲與創傷事件有潛意識的聯接遊戲內容只有出現簡單的防衛(否認與投射)無法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年齡範圍廣泛,Posttraumatic Play(Terr,1990),出現時間會延遲與個別差異想要主宰遊戲的進行方向(power)具有危險性會影響其他玩伴,Posttraumatic Play(Gil,1999),

11、重複的拘束的僵化的遊戲與創傷事件有著潛意識連接的;很難從其中紓解焦慮的常出現危險情節的 缺乏自發性和趣味的 經常置治療師於不顧一個人玩的,Posttraumatic Play,重要的信號:藉由將自己暴露在害怕的情境(象徵性的),已經開始在面對本來難以面對的情緒。意圖是想要重新拿回主宰權。在遊戲中將這些創傷事件(或回憶),以象徵性的手法將之審視、操弄、建構和拆毀。這些象徵性的景象所伴隨的衝擊力道會緩解,對於創傷經驗的容忍程度會提高,使得他們可以藉著遊戲過程操弄這些經驗,然後逐漸發展出更好的主宰感和能力。,Posttraumatic Play,如果創傷後遊戲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直沒有改變,則孩子會感

12、覺到受到更大的創傷,覺得自己很容易受到傷害,無助感更是油然而生。可以容忍多久的時間完全不干預創傷後遊戲,而且不會對這些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介入創傷後遊戲的建議(Gil,1999),要求孩子移動他的身體,例如站起來,擺動手臂,或者做幾次深呼吸。有時候身體的移動可以打斷他正陷入的情緒或身體狀態。以語言描述出孩子正在玩的遊戲,比讓孩子繼續留在遊戲中更可以幫助孩子藉由觀察到自己的遊戲而抽離出來。以語言描述是只針對他的行為而非解釋。,介入創傷後遊戲的建議(Gil,1999),藉由要求孩子扮演某種角色,並說出該角色的看法、想法或感覺來打斷其遊戲的過程。鼓勵孩子用假裝遊戲(pretend play)的方式

13、遊戲,通常能夠讓他們出現更有建設性的遊戲內容。操弄玩偶或改變它們的位置,然後問孩子:如果 會變成。可激發更具創造性的想像空間與選擇新的可能性。,介入創傷後遊戲的建議(Gil,1999),指出環境的改變與新的因應策略。將創傷事件與目前的現實面區分開來。錄下創傷後遊戲,和孩子一起觀看與討論內容。,解離現象,受限於發展的能力,採取心理防衛方式暫時度過。例如:否定、壓抑、潛抑、分裂和解離。解離:自我感消失,身體某些部分變得麻木;宣稱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但又看得見自己的身體;躲進牆壁裂縫、壁紙或其他任何可以躲的地方來逃避。神遊太虛(spacing out)或恍惚,以及自我感消失,解離現象,對原本已經整合良

14、好的功能(意識、記憶、認同或對環境的知覺等)產生干擾的現象。可能會突然或漸進的出現可能是過渡性或會變成慢性 連續性的向度(從打瞌睡到多重人格),解離現象的處理(Gil,1999),命名(develop a language)衡鑑發生的模式:何時,何處,頻率 發生次序:對自己說了什麼,身體正在做什麼,以及當時的感覺是什麼。,解離現象的處理(Gil,1999),說明是一種適應的行為 標定與理解恍惚對孩子的影響 處理困擾的情緒 探索或建議其他可用來替代逃避的反應,治療能否成功的因素,安全的感覺 自己的步調:play disruption的提醒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會以干預、批評或表示沒有興趣等方式破壞治療的進行。(相信時間可以緩和情緒,不希望外人一直打擾),依戀與失親兒童之適應,學齡前:新的依戀關係國小高年級:理想化原本的依戀對象固定主要照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