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8370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3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中国哲学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中国哲学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中国哲学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中国哲学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ppt(1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王光松,简介 王光松,山东蒙阴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联系方式:13682267966;wgs_,目录,第一讲“中国哲学史”题解第二讲 百家争鸣的时代 第三讲 儒家及其批评者 第四讲 道家哲学第五讲 经学时代第六讲 魏晋玄学第七讲 理学兴起第八讲 程朱理学第九讲 陆王心学第十讲 西学东渐,第一讲“中国哲学史”题解,一、中国有哲学吗?二、中国哲学的特质三、哲学史的价值四、“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五、中国哲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一、中国有哲学吗?,顾名思义,中国哲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即中国哲学的历史

2、,问题是,中国有哲学吗?西方人的质疑、轻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剃利(西方哲学史)。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经、史、子、集 胡适以西方人的哲学标准(实用主义),写作中国哲学史,金岳霖的讥笑;冯友兰(新实在主义)的申辩。,1、从“哲学”说起“哲学”是个舶来词。19世纪日本人西周首次将汉语哲、学两字指称philosophia,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这一概念介绍到中国。章太炎、钱穆都不大赞成移用于中国,想强调文化特色或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在西方,哲学的界定本身就很成问题。没有人能找到一种古今哲学家都能接受的、固定不变的哲学定义。,如形而上学本体论,在中世纪与近代的位置举足轻重,但进入现代则成为不同哲

3、学流派的众矢之的。尼采反它,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也反它。同是反本体论,逻辑实证主义是从认识论的阵地出发的,而尼采、海德格尔则连认识论也一起攻击。罗蒂更绝,提倡“后哲学文化”,连哲学也准备放弃。其实以康德或黑格尔为标准,古希腊的智者也未必合乎要求,至少他们没有提供理论论述上体系完备的哲学著作。,怎么办?如何界定哲学?方法:观察纳入哲学史或公认的哲学家讨论什么问题。,宇宙论:宇宙的终极根据(要素、起源、原理)。古希腊自然哲学。价值论:人生意义(来源、内容、规范)、(伦理学)。美学(康德)知识论:知识何以可能(符合本质、或主观能力、方法)。康德、分析哲学。三者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统一。康德追求统一、黑

4、格尔、逻辑实证主义。三者都与其他知识门类相关,宇宙论(物理学)、价值论(宗教)、知识论(科学方法)。,2、哲学是一种“家族类似”知识 家族类似的来源: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对游戏的分析、不靠定义而实践、边缘不清(体育、艺术)哲学大家族:成员之一,马哲。哲学的“界定”:凡是对问题寻根问底,并试图赋予答案以普遍意义,都具有哲学意义。,3、有中国哲学 遵循上面讲的思路来看,中国传统思想对下述我们皆有思考:宇宙论:阴阳、五行、气、道。价值论:仁义、道德、圣王知识论:名辨 可见,中国有哲学。否认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哲学的主题、表达方式与西方哲学主流侧重点不一样,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才是中国哲学。,

5、二、中国哲学的特质,相对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有两大空缺(不发达):宇宙论:不能与西方自然哲学比 知识论:名辨不能与亚里士多德比 西方哲学主流、科学理性的发达与此密切相关(分析哲学)。以此看中国哲学。但中国不是完全没有,而是不纯粹,没成为主流。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主题及表达特点,1、中国哲学的主题(1)天人关系:把宇宙论与人生论合为一体,探讨价值论。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老庄:道法自然 对天道的看法就是对人道的看法,天是必然,人即应当。天道是人道的价值根据、依托。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价值源于宇宙的意义(儒道互补、张载的西铭),(2)圣王关系(内圣外王):把人格修养与社会事功结合起来,探讨人的使命

6、做人与做事。内圣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形而上的体验;外王是把体验的价值推之于社会(圣凡关系:极高明而道中庸)孟子:人性善则行仁政。大学:修齐治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也讲修养,玄学家认为内圣方面老庄贡献尤其大。圣王关系这一主题更接近于宗教哲学(而非知性的伦理学),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寻求价值的根源与行的信念(如“天理”)。这种主题与意向,带着深厚的农业文明的特征。(但其问题有普遍意义),2、中国哲学的表达 西方人看不到中国有哲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哲学主要著作不是完整的理论系统。除个别篇章外,如孔孟、老庄的著作都不是从逻辑上确定的前提出发演

7、绎出来的作品(没有公理化),这使论辨有时缺乏逻辑的有效性,这对后来科学理性的不发达可能有影响。但是不能归结为中国人缺乏辨名析理的能力,名、墨、法的论辨就是证据(公孙龙“白马非马”、墨经“杀盗非杀人”、荀子“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韩非子“自相矛盾”);而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形上价值)导致其兴趣的不一样。,(1)从语言分化的可能性看知识(包括信念)的表达与语言形态密切关联。自然语言表达生活常识,是一切语言之母。人类意识的发达,精神追求的多样化(真善美)便有相应的语言分化。,自然语言(常识):道德自然 审美诗 象征、隐喻、类比、不清晰。论语 是自然语言,老、庄是诗。认知理论 概念定义、名实对应、逻辑规

8、范、表示因果、可以数学化、具有可反驳性。用诗的语言即审美的眼光看待宇宙,才能彰显宇宙与人生的价值联系。(“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行为规范的形成与日常经验生活相关,不能靠下定义,对“仁”的说法,类比,(2)寄言出意的自觉表现 言不达意在探讨天人关系时是各家的共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着重于本体不可描述,不可定义,不具有指称性质的定义。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易传是儒家经典也有“言不尽意”的见解。此外,玄学、禅宗也持类似的观点。禅宗甚至主张不立文字。,象征、隐喻或类比成了防止语言误用的方便法门,不是理

9、智不成熟,而是自觉地实践。由于联想及个人体验的融合,文约义丰,有言外之意。形上学成为诗。正确的态度:不是否定其哲学价值,不是按逻辑实证主义方法作字面分析,而是学会:得意忘言。这种方法使得新道家玄学及新儒家理学的出现。,三、哲学史的价值,学科学不需要从科学史学起,不必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但学哲学则需要。究其原因,哲学中涉及的普遍性论题涵盖古今经验,不容易过时,尤其是人生价值方面(生、老、病、死、名、利)。中国哲学史也不例外。但哲学史的价值可体现为理论与知识两个方面:,1、作为理论或价值源泉 将历史行的某种体系或主题作为信奉的对象,作为你发挥自己见解的依据。如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新实证论;

10、中国的玄学、理学等。理论创新须有其历史依据或凭借。一般而言,有经学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学术都有这一特点。,这种发挥不是原话照抄,而是要在继承中创造。一般是抛弃那些具体的与特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论断,而寻求其有普遍意义的观念。道家变玄学,儒家变理学,强化前者的本体论意义。,2、作为知识形态 不是各种思想都有发挥的价值,但通过研究哲学内容、出现的背景、它与其它哲学体系的关系以及对后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一种哲学的历史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提高判断哲学或其它现代思想观念的能力,也有助于进行新的哲学活动。,一种成系统的哲学史,不只是描述,而更是要解释,所以有概念框架。对宋明理学,牟宗三用自律与他律来解

11、释,冯友兰用共相与殊相来解释,李泽厚用理性来解释。中国哲学史可以写成儒法斗争史、唯物唯心斗争史、儒家道统史。解释多,描述少,个性色彩强,理论价值也强,但知识价值便弱。反之亦然。,四、“中国哲学史”的历史,1、产生背景 中西交会,中学(旧学)败阵,西学(新学)登场。2、肩负任务 重估传统价值,重建价值世界。,3、历程北大哲学门: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三史六书”)五十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观念先行,填充框架),五、中国哲学史的分期问题,哲学史的分期方法是与哲学史的基本观点相联系的。例如:社会史分期: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假定哲学反映社会经济。正统观:子学、

12、经学。以儒学为正统。本课程以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及表现形态区分,尽量照顾原有范畴,尽量注意阶段特性,避免用太强的框架去削足适履,突出不同时期的主题,让问题的转变具有可理解性,有取舍。,先秦子学:中国精神学术文化的奠基期、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官学为私学所代、思想解放、创新期、与礼崩乐坏适应。两汉经学:儒学定于一尊、经学内在矛盾、学术意识形态带来的问题。魏晋玄学:新道学、与经学的式微相关、战乱提出人生问题。隋唐佛学:外来文化的冲击、承魏晋问题(离乱人生)、中国化禅宗。宋明理学:排异卫道、新儒学、对佛老的拒斥与袭取、儒学的包容能力与更新形态。明清实学:针对虚学、明末清谈误国而来、讲实理、做事(读经

13、、治史)导向乾嘉学派及清代经今古文的更替。近代西学:从康有为古经新解援西入中开始、经验主义(科学)与浪漫主义(民主)、新意识形态的入主。,阅读材料,1、梯利:“哲学通史要包括所有民族的哲学。不过,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产生真正的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思辩可以说具有历史。许多民族没有超过神话阶段。甚至东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西方哲学史)黑格尔:“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哲学史讲演录),2、施特劳斯:“仅当我们变得能够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学习,我们才能希望超越技术性世界社会;我们才能有希望一个

14、真正的世界社会。可中国正屈服于西方理性主义。海德格尔是唯一对世界社会的问题之维略有所知的人。我们殛需东西方的交会。”(海德格尔式生存主义宣言),本课程阅读书目,一、经典原著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春秋繁露、四书集注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庄子注(郭象)法家:韩非子,二、现代研究胡适:中国哲学史(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贞元六书,第二讲 子学百家争鸣的时代,子学时代,从学术文化史上指春秋战国时代。所谓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是相对于汉代开始的经学时代而言。子学是百家争鸣,经学是儒学定于一尊。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其来源或背景。,一、社会转型与学下民间,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包括尧舜禹三代

15、和夏商周三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但至周代文献记载始比较详致。据说,周处于古文明的顶峰,尤其是西周。在那个时代,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学问与官方意识形态是等同的。,1、周代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及解体(1)社会政治结构 天下 国 家 周室诸侯采邑天子国君大夫 这一社会政治结构是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天子与国君、大夫之间具有政治与学缘上的双重关系,维系这一关系的是礼。阶级关系:君子小人(不受教育)官师不分。,(2)春秋贵族世袭社会的解体及其标志 春秋时代是社会变革时代,“礼崩乐坏”,王室的至上权力解体,“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另一方面,权力中心不断下移(“陪臣执国命”

16、)。于是原来的社会阶级秩序打乱,贵族下降为平民,平民上升为显贵。相应地“学”的性质也起了变化。,2、学:由官到私 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一方面,权力结构的变化,需要对其合法性作论证,它既有针对失势传统势力一边的对现状的批判,也有为新兴势力夺权要求作辩护的。批判角度不一样,而且新兴势力也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利益也不一致,故需要不同的代言人。权力的分散,使多种声音的出现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原来掌握官学的人,由于社会变迁,地位也分化,由于周室衰微,于是得另谋生路。其中,在民间传授学术成为出路之一。于是,官与师分离,职业教师出现了。社会身份的相对独立,思想创造有了机会,成“家”有了可能。孔子是第一个

17、私学教师。需要与机会造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二、何谓“百家”?,百家的“百”是形容词,表示多。关于“百家”的两种说法: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第一是阴阳家,讨论宇宙生成问题;第二是儒家第三是墨家第四是法家第五是名家第六是道家 这是一篇站在道家立场上的批评性文字。,2、刘歆七略(班固写成汉书艺文志)(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在六家之外,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没有兵家)不过他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刘歆的贡献,在于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一理论后来得到清代章学诚、近代章太炎的发挥。,“诸子出于王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

18、名,掌管全国土地和人民。西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为司徒,后世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执掌狱讼之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祭祀文王的地方)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19、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20、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ro柴草,打柴草之人)狂夫之议也。【稷下学宫、兵家很重要】,冯友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义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政治顾问),三、若干评论:从“轴心时代”(Axial Age)观看,1、“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631969),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on and Goal of History)。公元前800年至200年,几个古代文明都有人提出系统性思考(希腊、印、中),对是非善恶问题赋予普遍性的意义。前此为黑暗时代,此后为光明时代,故称“轴心时代”。,进入

21、轴心时代的表现:(1)有了权力集中及文官系统的国家组织,使大河流域有了灌溉工程。(2)有了文字,遂有了一群知识分子,成为行政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3)有了自群意识,认为自群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生活背景。(4)古代文化的后期,有了领土广袤的大帝国。(5)有了车马,人类征战与交通的范围扩大。,从精神文化讲,则有三个重要特点:(1)人不是为活着而生活,人有了意识与反省,这是人类精神上的进展。(2)人以理性的能力发展工艺与技术,摆脱环境的约束与限制,以求生存。(3)社会上有了信服的对象,或成为统治分子、或成为圣贤型的精神指导者,人因此有所崇从,不至于因没有自觉与恐惧恶魔而找不到目标。(知

22、识分子的角色),2、比较中国情形 符合轴心时代的条件,但它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而“百家争鸣”则是其顶峰,但百家争鸣与制礼作乐,是有对立因素的,前者是对后者“突破”的新局面,故须分析。,(1)子学完成中国精神文化的奠基战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儒与道(佛除外),即是先秦的显学。不但有经学,有新儒家,也有新道家。佛学也被中国化,甚至西学也被予以中国化的理解。除佛学与西学,中国思想史上各主要学派,甚至问题,都能从子学时代溯源,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甚至技术(中医)也与之相关。,读中国书,得从先秦读起,掌握纲要。后来者都是注释(怀特海:西学是柏拉图的注释

23、)中国文化的系统传承基于此。这个结构成功地消化了第一次西学(佛学),但面临第二次西学的挑战,很长时期处于劣势,今天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子学的鼎盛是危机时代的产物虽然西周的礼乐文化使官学积累,为以后士的出现创造大前提,但真正的突破则是礼乐危机之后。从中国历史看,思想特别是人生哲学的繁荣都与社会危机相关,魏晋玄学如此(何晏、嵇康、裴頠),宋明理学(南宋)如此,明清实学、近代西学也如此。对危机思考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孔孟是失意者,老庄则为隐士,王阳明也是在失意后才成熟的。,(3)子学的背景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天下大乱,百家蜂起,思考的问题是政治之道及生存意义。一个是社会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或

24、思考二者的关系,如人性论引出政治论,孔孟、墨、老庄、韩、甚至名家讨论也与此有关(从正名引申开来),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价值论。,这与古希腊人某种知识追求的方向不同。它也部分解释墨家及名家后来成为绝学的原因。重视价值论是中国文化的长处,也是中国文化的短处。工具理性、科学精神不发达,今日仍处在追赶西方人的路途中,这一点是有希望的,一旦有了危机感,不是麻木不仁,自觉追求,定有所成。,思考题1、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并评价其历史地位。2、“百家”中主要有哪几家?各自的思想特点如何?,材料:“哲学的突破”与四大文明的产生,“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这一概念最早可

25、追溯到韦伯(Marx Webe),美国当代社会家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对这一说法发挥最充分。帕森思指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与中国四大文明,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哲学的突破”在四大文明中的表现,1、对希腊而言,这一突破表现为对自然的秩序及其规范的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念。从此希腊的世界不再为传统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所任意宰制,而是处

26、在自然规律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出现是希腊的“哲学的突破”的最高峰,整个西方文明的理性认知的文化基础由此奠立。,2、以色列的“哲学的突破”是以早期经典旧约及摩西的故事为其历史背景的,而具体的突破方式则是“先知运动”,这个运动清晰地突出了上帝为造物主的普遍观念。上帝不但创造了整个宇宙,并且还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以为其实现计划的工具。超越的上帝主宰所有人类的观念,以及人类的两重性的观念(即一方面完全依赖上帝而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推行上帝旨意的责任),从此便贯穿于犹太教、基督教、以至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中。这种观念与基督教中的希腊因子相混合,终于构成西方文明的主要文化基础。,3、印度

27、的突破产生了知识阶层间的一种宗教哲学,其中心观念为业报与灵魂转世,并把经验世界与实际人生看作是“虚幻”,随之迩来的是印度教与佛教的解脱说。4、中国的“哲学的突破”即“道术为天下裂”的时期(庄子),是通过对王官之学的突破而实现的,在这一突破中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参考书目: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三讲 儒家及其批评者,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身世:殷人后裔、“野合而生”(父叔梁纥、母颜氏),少年贫贱(“吾少也多鄙事”),好学不倦,50岁当鲁司寇,下台后周游列国。第一个

28、以私人身份授徒,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余人。【孔子世家】心路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而不逾矩。”,孔子的“教材”六经: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是儒学传授的主要典籍。今文学者认为系孔子所著,但证据不足。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由于述过程有自己的理解而导致创新(作),故他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保守派,孔子的历史命运:生前不大走运(“丧家犬”),死后一步步被神化。汉代:素王 北魏:宣尼公 唐代:文宣王 宋代:至圣文宣王 元代:大成至

29、圣文宣王 明代:至圣先师 清代: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世家电影孔子,2、孔子的思想(1)“正名”,表现保守的社会政治观念,为政之要,“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子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以名正实,名是价值规范,用传统规范现实。,(2)仁义 传统讲礼,孔子以仁释礼(“克己复礼为仁”),是其创造。“仁”的提法非常多,几乎凡是值得做的事就称为仁。但有个核心观念叫“仁者爱人”,所以有人强调孔子人道

30、精神,讲“有教无类”,不分阶级,对君子小人的区分,也不是根据出身,而是根据道德修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义与仁相关,义较形式化,事之宜为义,即应该,是道德命令,仁强调一种内心情感(孟子:不忍人之心),义则是一种责任要求。,(3)忠恕:仁的观念的展开,即一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忠:“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忠恕分别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讲,“己”是出发点。,陈白沙:余尝以观古今,人凡有爱,必先自爱其身,然后可以推己及物,易曰“安土敦仁”,故能爱,否则未见其能爱也。,(4)天命:一种有目的的超人的

31、力量。“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帝(殷人)天命(周人),命可析出两层含义。宿命与使命、消极与积极。宿命讲天数,无可奈何;使命讲进取,为崇高目的而努力。孔子侧重后者:“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所以会“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计成败,只讲理想。孔子的言行成了道德践履的先师。,提示:如何了解孔子的思想?看论语。论语:孔子言行记录,不是孔子著作,为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对话体。怎样看论语?朱熹:“论语须要冷看,孟子须要热看。”论语版本:杨伯峻、程淑德、钱穆。,二、墨子:孔子的批评者,1、墨子其人及其书,生平信息甚少。前479前381年内人。不

32、知哪国人。墨子一书五十三篇,是本人及其后学作品的汇集。墨家与侠士相关,史记称“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些人大概出身于依附贵族的“家”,后沦于下层。墨者组织一个有军事性质的团体,有严格的纪律。“钜子”对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权威。墨子曾介入宋楚之争(对公输般“论战”),保护弱者。电影墨攻(刘德华主演),但墨不只是侠,侠不一定有系统的思想。墨学则多数是对侠的职业道德的论证与发挥。其思想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相对立。儒墨皆当时显学,然救世立场、方案不同。孔子对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3、);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是合理、正当的,力求用简单一些,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去取代它(“背周而用夏政”)。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墨子的偶像是大禹;前者制礼作乐,后者俭朴自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胫无毛”)。,2、对儒家的批评:“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祭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民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儒子非儒:“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

34、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下层阶级的观点。,3、兼爱 墨子也讲仁、义,但其内涵是兼爱,即每个人都应当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所谓“兼”是相对于“别”而言。“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他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兼士则不然,他“必为吾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他为他的朋友做到他所能做的一切。所以要以兼易别(利他主义)。别即分别心。庄子的“道通为一”、佛教的去分别心。,4、如何判断是非?“三表法”【论辩的需要】“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

35、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最后一条最重要,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白猫黑猫论”)。,此外,墨子还有“天志”、“明鬼”的观念(鬼的三种类型及其赏善罚暴品格),通过天命来奖惩兼别不同的人。墨家思想有点与西方宗教传统相类。(郭沫若与杜国庠),汉代之后,墨学成为了绝学。为什么?,三、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孟子,1、关于孟子(前371前289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邹(山东邹县)人,名轲。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学,私淑孔子(“乃所愿,学孔子也”)。后一度成为齐“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之一。好辩。思孟学派,为宋明新儒学推崇,孟子为“四书”之一。孟母三迁。,2、性善说

36、:理论基础 孔子讲仁者爱人,假定有共同人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没有多讲。孟子对其作了发挥。人性内在地存在善的因素,这是人与动物(禽兽)的区别所在。人性包含四种因素,称为四端,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分别为仁、义、礼、智之端。其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37、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通过自我修养,保存、扩充这四端。(何怀宏),3、基于性善说的仁政政治哲学(1)仁政是性善学说的延伸。孟子认为国家与社会起源于人伦。“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习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2)仁政之根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38、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3)统治的正当性在于道德。圣君必须是有道德的,否则可以“诛一夫”。(4)两种治道:王道与霸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5)仁政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养生送死无愧,王道之始也。”,4、基于性善说的修养理论(1)成圣的根据:“万物皆备于我”,“人皆可以为尧舜”。(2)修养的方法:“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放心”,5、对墨家的反驳 孟子以“拒杨墨”为己任:“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

39、无父,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爱有差等与无差等之争。墨子里有个巫马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吾身于吾亲。”(墨子耕柱)这代表墨者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将其逻辑推至利己主义。但与儒家的孝不一致,而爱亲是儒家出发点,不能倒推。攻击墨家无父。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孟子认为,对于兄长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是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是对

40、孔子“忠恕之道”的发挥。攻击墨家无父,主张孝道与家族血缘伦理密切相关。,四、儒家现实主义的一翼:荀子,1、关于荀子 荀子(可能在前298至前238年之间),名况,号荀卿,赵国人(河北、山西南部),稷下学者。荀子一书三十二篇。在儒家内部是孟子的批评者。更现实主义,有逻辑头脑。,2、性恶说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荀从两方面作发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与孟子有共同点:相信人人能够成圣人。孟:“人皆可以为尧舜”;荀:“涂之人可以为禹”。成圣的途径因为前提不同而有分歧,孟子认为人有善端,通过修养来发

41、挥它就够了。但荀子认为,人有理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3、礼治 礼治是性恶说的结果。“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相),“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

42、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礼论)性恶,善伪,文化,道德都是伪,即人为的是为致善。礼是道德,也是制度。既有欲望的克制,又有感情的寄托。(礼乐并兴)近代人反荀学(谭嗣同的仁学),4、正名 正名由孔子提出,具有政治(社会)学涵义,但无逻辑意义。但导出名辨思潮,出现逻辑意义的问题,荀子站在儒家立场上予以澄清。名的起源与功用:“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正

43、名)部分伦理,部分是逻辑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固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天官”、“心”的区分,共名与别名的区分。“惑于用名以乱名”(后期墨家:杀盗非杀人也)、“惑于用实以乱名”(惠施:山渊平)、“惑于用名以乱实”(有牛马非马)。,5、礼与法(对法家的影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为荀子学生,对其思想的引伸,接过其性恶说(不是为了其

44、成善,而是为了制约恶),而把礼治变成法治。西周是“礼不下庶人(儒家将其扩展),刑不上大夫”,法家的法更多是刑,推广到专制君主以下的一切臣民。“循名而责实”,赏罚二柄“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兴矣。”“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道德没有用场,法家变得残忍粗野,但儒家又变得迂腐。,五、易传的哲学,儒家六经之一易经本是古代一部关于占卜的书,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形上学及伦理学方面的解释,构成了易传,故可将其看成一部儒家哲学的著作。但作者不可考,年代可能也不一致,从战国到秦汉都有人说。,1、阴阳之道 阳字本于日

45、光,阴指背日光。在易传中,它同易经的乾、坤二卦结合起来,发展成对两种宇宙力量(原理)的解说。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阴阳二道的相互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后来方士之术把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不但解释历史变革,也解释人体,现代中医理论的基础(“滋阴壮阳”、“阴阳和谐”)。,2、生成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系辞传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上)注意两套说法: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而在另一意义上是阴。,3、变化之道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

46、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变化;第三个意义是不变。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至少有三点涵义:(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社会界,形成一个自然序列的链条;(2)在演变的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3)在演化的过程中,“物不可穷也”。伦理涵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但又居安思危。(周易对董仲舒、对玄学、对理学、对医学、对管理的影响。,思考题:1、分析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2、从孟、荀人性论的分歧看其社会观的区别。3、简释周易的哲学观

47、点。,参考书目:,第四讲 道家哲学,一、道家概说 道家思想形上学色彩较浓,故即使黑格尔也得承认,原因在于老庄比孔孟更喜刨根问底,而不接受俗见,不谓表象所迷惑。这与其思考立场有关。,1、隐者的风范 所谓社会秩序的变化,说到底就是个阶层的人们社会地位起变化,在这种变动中,有人得利,也有人失利。由此而影响不同人的社会与人生态度两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相关连。隐士(隐者)就是失利者的化身。,论语记录孔子周游列国时,常遇见这类“隐者”或“避世”之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桀溺回答子路对渡口的

48、打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也有人将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老庄的作品中流露出这种隐者的立场,如果说儒家孔子讲知命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的话,道家更多的是宿命感。但道家不是一般“洁身自好”的隐者,而是抽出一种理论来为行为作论证。隐者的哲学,包含人生智慧。以利为界碑,先秦诸子中,儒家是保利者,道家是失利者,而法家是夺利者。失利者是悲观主义者,显得深刻些。,2、先秦道家三阶段说 杨朱大概生活在墨子、孟子年代之间,资料不多,被描述为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与纵欲主义者。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被

49、概括为“为我”、“经物重生”。(老子13: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逍遥游中有个故事,许由拒绝尧让天下给他,理由就是没实际的好处,宁去当隐士。故将其列为道家之祖。(“无用”为全生之法。)第二阶段为老子:把避害化策略在道的变化中得到应用。第三阶段为庄子:采取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是非得失,求得心灵的超脱。,二、老子的哲学,1、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公认的说法,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奠基者。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列三个老子,以存疑。多数人倾向第一个老子。李耳,字聃,曾于周王朝的藏书室任职,对历史文献、历代兴衰治乱甚为了解,孔子曾向其请教周礼。后见周室式微,隐居而去,莫知所终

50、。史记说:“老子,隐君子也。”不但老子是谁有问题,连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也不肯定,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老子书出于战国中后期,论据之一是它对仁义的贬斥,而仁义正是孔子开始儒家提倡的。另外老子论及“无名”,该是在名家之后。但老子一书的思想与老子隐者的身份是相应的。我们说老子思想,即是道德经的思想。老子今文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是诗体。,2、“道”的观念“道”是老子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较明确的哲学范畴。道德不是仁义,前者是本体论,后者为伦理学。得道便为德。,(1)“道隐无名”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