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8929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争鸣:中医心理学.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心理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郭争鸣 副教授,中医心理学的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心理学包含了中医心理学基础及心身疾病两大部分。,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一名巫师正在为一位妇女举行驱邪仪式以便驱除附着在她身上的邪恶灵魂。在某些文化中,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求助于不提供任何医学治疗的医师(比如图中的巫)就像他们可能求助于提供医学治疗的医生一样。这种治疗方法有时也会起作用。,中医心理学的雏形,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人类生活非常艰苦,对

2、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就是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祝由与心理治疗,尚书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古籍中所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大都以巫祝疗病。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病。说苑载:“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也。”,内经奠定基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定。内经中的“九气”、“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

3、本依据。对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华佗与心理治疗,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华佗与心理治疗,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正常的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学价值。也说明心治

4、是一种病因疗法。,张仲景与心身调理,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张仲景与心身调理,张仲景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附体”一般。,张仲景与心身调理,可见脏躁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以情志刺激为多见

5、。并创甘麦大枣汤治之。对诸如百合病、惊悸、失眠等常见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都确立了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原则。,唐代的心理治疗,根据隋唐医事制度,太医署中均设有祝禁科,并设有咒禁博士、咒禁师等医疗官职。如果把祝禁科看成最早的原始蒙昧的心理治疗科,那么咒禁博士、咒禁师等可谓官方命名的最早的“心理治疗医生”。,千金方的调气法,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唐代的心理治疗,同时,还记载类似现代暗示疗法的禁咒疗法,每法中的

6、律令(即行禁时的咒语)对病情都有针对性,并配合药物,对患者有明显的暗示治疗作用。特别是孙思邈在其临床实践中把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看成是内在脏腑病变的部分症状,从而把心理活动的变化纳入了脏腑辨证体系。,心神病证的理法方药,孙思邈指出:“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悲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善忘”,进而提出:“治心实证,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用竹沥汤”,“治心不足,善悲愁恚怒,善忘,恐不安,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由此看来,孙氏对心神病证的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密切联系的。,刘完素与五志化热,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即“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

7、,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这当然也包括心神疾病的治疗。”,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其中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张从正儒门事亲,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

8、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李杲的脾胃学说,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及情志因素,其中情志因素常为先导,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儒林外史与范进中举,由于各种心理疗法应用广泛,影响很大,甚至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记述的“范进中举”,因过喜而

9、连叫“我中了”呈疯癫状,后经他平时最惧怕的岳父胡屠户打了一个耳光而治愈,就是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缪希雍本草经疏,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等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神感知论,脏合情志论,人格

10、体质论,心神感知论,祖国医学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感知活动都有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物的所处。目、耳、鼻、舌、身是机体五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别司视、听、嗅、味和体表痛温触压觉。,脏合情志论,中医继承古代哲学的情志理论,发展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学说。并将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归纳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而七情致病则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人格体质论,祖国医学的气质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

11、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内经灵枢“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通天篇”根据个体阴阳气的多少将人格分为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等五大类。,阴阳和平型,阴阳和平型:安静自处,不好名利,寡欲无喜,顺应事物,适应变化,从容稳重,如诸葛亮。,太阳型,太阳型:好高骛远,意气用事,过于自信,易冲动,感情用事,不易控制,如猛张飞。,少 阳 型,少阳型:自尊心强,爱慕虚荣,活泼好动,好交际,好抛头露面,昂首挺胸,手常背于后,如程咬金。,太 阴 型,太阴型:表面谦虚,内心另有所谋,好得恶失,抑郁,面色阴沉,爱哭泣,如林黛玉;,少 阴 型,少阴型

12、:喜好小利,嫉妒心重,幸灾乐祸,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反应较迟缓,如蒋干.,中医心理卫生,清静养神,择时调神,节欲保精,调神畅气,清静养神,是指保持安宁的心境,保养充足的神气,从而维持心身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名家刘河间也曾论述“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应该注意的是,清静养神并非无欲无心,无理想、无抱负、无作为的懒惰心理,只是一种神情专注、淡于功利,排除杂念的平和心态。,择时调神,按照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来调节人的心理神态,从而达到神调体健的目的。素问四气调节器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

13、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与一年四时变化节律相类似,一日昼夜变化也表现为“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夜半为冬”。中医心理学认为,个体顺应四时之律,即可保持神明体健,若违背四时之律,则可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节欲保精,指节制性欲,休养肾精,以存元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精是化气生神的基础。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物质。一个人肾精充盛,则气旺神清体健,反之若肾精亏损,则气衰神疲体倦。性欲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但过于纵欲常常是导致坚信精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年少近色,多夭”,“过则为灾”。因此,节欲保精维持心身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调神畅气

14、,是指协调七情、防止偏激,从而保障气机条达疏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激,则可扰乱气机,损伤脏腑,若能协调七情,气机条达,则能应对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调神畅气必须“自讼、自克、自悟、自解”,也就是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解嘲,自我克制,自我疏导。,中医心理治疗,脱敏渐适,移情易性,情志相胜,导引吐纳,说理开导,脱敏渐适法,中医认为:“惊者平之,平者常也”。意指突然强烈刺激可以导致疾病,通过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顺序接触刺激物,使之渐渐适应,不再敏感,与现代心理治疗的行为脱敏疗法是完全类似的。,情志相胜法,是有意识地调动某种情绪活动,调节和控制因另一种情

15、绪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名家张子和根据中医理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并总结临床实践,从而提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移情易性法,是一种通过转移病人情绪注意点,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说明情郁之症可以移情易志之法治疗。理瀹骈文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问,听曲消悉,有胜于服药者矣“。棋、琴、书、画、垂钓、旅游均可达到移情易志,改变不良行为习

16、惯的作用。,说理开导法,让病人了解病情真相,消除顾虑,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灵枢师传载有:“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这里所述告之、语之、导之、开之就是说理开导。昭明文选七法载有:”论天下之释微,理万物之是非“而使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是中医以说理开导心理治疗的著名病案。,导引吐纳法,即气功疗法,在意念引导下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治病。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兼能行气,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气,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可见,气功通过调节意念和气息运动,激发经气,疏通气机经络,调和气

17、血,可达到抗病驱邪的功效。,课堂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心理学的特点DA强调整体观念 B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C强调心身相互影响 D强调药物在心理问题的应用关于“祝由”错误的是AA是一种典型的迷信 B是暗示心理治疗的雏形C是由时代所决定的 D有一定治疗效果,课堂练习,中医心理护理整体观念不包括CA形神统一 B心身互动C心理决定生理 D人与环境协调首先提出“脏躁”并创甘麦大枣汤治之的是AA张仲景 B华佗C张子和 D刘完素,课堂练习,某人自尊心强,爱慕虚荣,活泼好动,昂首挺胸,如程咬金。可能属于CA太阳型 B太阴型 C少阳型 D少阴型中医心理护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A局部观念 B对症护理C辨证施

18、护 D基础护理,课堂练习,二、填空题远古时代人类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_和_。因此,治病手段除部分药物和针灸外,主要还是_。张仲景认为脏躁是一种_疾病,其病因多为_所致,并创_治之。孙思邈提出“治心实证,用_;治心不足,用_。”,课堂练习,中医名家中,提出“五志化热”理论的是_,总结提高情地相胜理论的是_。陈无择将致病因素归纳为_、_和_,并突出了_的致病作用。中医脏合情志理论将七情致病的关系描述为“怒伤肝_、_、_和_。”,课堂练习,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将人格分为_、_、_、_和_五大类。中医的七情是指_、_、_、_、_、_和_。情志相胜法指的是悲胜怒、_、_、_和_。中医心理卫生保

19、健方法主要有_、_、_和_。,课堂练习,三、是非题 1.刘完素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并创立了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2.孙思邈认为“治心实证,宜用茯苓补心汤;治心不足,用竹沥汤。”3.中医脏合情志理论将七情致病的关系描述为“怒伤心、喜伤肺,悲伤脑,恐伤肾,思伤脾”。,课堂练习,某人喜好小利,嫉妒心重,幸灾乐祸,反应迟缓,如蒋干。其人格类型可能是少阴型。情志相胜法指的是“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中医心理学根据个体阴阳气的多少将人格分为太阳、少阳、少阴、太阴等四大类。,课堂练习,1.情志相胜法2.阴阳人格学说3.移情易性法 4.节欲保精 5.导引吐纳法,课堂练习,五、问答题试述脏合情志论的基本观点。何谓阴阳人格理论,该理论将人格分为哪几个类型?归纳小结中医心理治疗的几种常用的主要方法。简述中医心理护理的主要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