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辅导讲座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文论辅导讲座4.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辅导讲座第四讲,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宋金元文论选读(上),隋唐五代文论选读,本课要学习的隋唐五代文论内容:1、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2、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3、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4、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5、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学习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应
2、掌握哪些内容?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李谔、王通以及史学家的魏征等都对此展开批评,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学习本篇,应该掌握:(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1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什么批评?,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
3、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2陈子昂的“兴寄”说的内涵是什么?,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3陈子昂的风骨说的内涵社什么?,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
4、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总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二、皎然诗论选录,皎然的诗歌理论有些什么重要内容?皎然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学习皎然诗论要注意到,他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注意掌握以下几点:(1)“意”与“境”的关系;(2)“
5、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1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有些什么见解?,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2为什么皎然说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什么叫“取境”之易?什么叫“取境”之难?,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
6、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3什么叫皎然的“两重义以上”?,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
7、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那么,所谓“两重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4皎然把作品分为十九类,分别以一个字来概括其风格特点,这有什么意义?,皎然把作品分为十九类,分别以一个字来概括其风格特点。虽然标准不一,有的也不见得正确或准确,但在陆机、刘勰文体风格论基础上,又向前探讨推进了一步。,5皎然诗论有什么影响?,皎然“意”与“境”理论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意境说;其“取境”易难论,言意关系论对后代的构思论、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的创作论都有影响。,三、韩愈诗文论选录,学习韩愈的文学理
8、论,应该掌握哪些内容?韩愈是中唐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在诗文创作理论上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特别是他在倡导古文上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习韩愈的文学理论,应该掌握以下几点:(1)写作以古文为主的散文;(2)“气盛言宜”说,提倡语言创新;(3)“不平则鸣”论;(4)追求雄健怪奇的诗歌风格;(5)影响。,1为什么韩愈提倡的“古文”?他的“古文”理论主张是什么?,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他提倡古文,反对内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体文,而主张写作以古文
9、为主的语体散文。内容要言之有物,着重实用,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2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有些内涵?,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3什么是韩
10、愈的“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4韩愈在诗歌理论上有什么主张?他的创作实践是否与其主张相吻合?,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他
11、在调张籍诗里,说他与李、杜二公神交,“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他“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他的一些诗,的确怪怪奇奇,如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用同一偏傍的字(中有“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鵾,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等句),读来要翻字典,但山石诗虽也追求矫健怪奇风格,却是一首风格雄健的好诗,受到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称赞(“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总之,韩愈的创作是在实践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其风格也基本上是雄健怪奇一路。,5韩愈的文学理论对后代
12、有何影响?,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1)他的文与道关系论,实则要求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学思想的传统,对宋代以至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有深远影响。(2)“气盛言宜”论、“不平则鸣”论也影响了后代以气论文、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3)他追求雄奇怪健审美风格的诗论观和创作实践,对宋诗的以议论、才学入诗都产生过影响。,四、白居易诗论选录,白白居易的诗论应注意哪些内容?白居易是中唐成绩卓著的诗人,而且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的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学习白居易的诗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论;(2)诗歌要讽谕现
13、实的观点;(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1怎样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
14、端。,2诗歌要讽谕现实的观点有何意义?,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讽刺、讽谕)的一面,不主张“美”(歌功颂德),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在古代文论家中是少有的。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3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缺点是什么?,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
15、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五、司空图诗论选录,学习司空图的诗论,主要应掌握什么?司空图是晚唐的重要诗人,更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深入、
16、精辟地阐述了诗歌的意境理论。学习司空图的诗论,主要就是要掌握其对诗歌意境理论的阐述。具体表现为:(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司空图诗论之影响。,1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2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对于诗
17、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3什么是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
18、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4司空图诗论有何影响?,“韵味”说、“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的一定影响。,宋金元文论选读(上),宋金元文论的总特点:两宋时代共三个世纪(北宋:9601127;南宋:11
19、271279),与之相并行的有北方金王朝(11151234)。加上其后起而灭金绝宋的元代(12791368)共约四个世纪,我们合称宋金元时期。宋金元这一时期文论的重点在宋代。宋代文学理论的特点要放在当时总的文化背景下来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蓬勃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繁荣。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至此已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演进,有了雄厚的基础,特别是科技文化中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文字、书籍的流传与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代施行了特殊的知识分子政策,诸如革新隋唐的科举制度,扩大取士名额,任用文官执政,提高谏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及上书人等,因而促成士人思想相对自由与活跃,创造力得
20、以高度发挥。具体到文艺创造和文学创作上,宋代特别是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繁盛的“隆宋”局面,直堪与前朝的“盛唐”时期相衔接。当时的文学理论,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著作,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并且扩大了文论的领域,不但出现了有关词的理论著作,而且有了小说和戏曲理论的萌芽。当然,这一阶段文论的重心还是在传统诗文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上,可以说较前代论述得更加深入精微。例如北宋的诗文大家欧阳修和苏轼,均以其文坛或诗界宗主而兼一流学者之身份,谈诗论文,议论之多之深之细,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是少见的。南宋后期的诗论专家严羽,着意总结唐宋诗的创作经验、教训
21、。建立了一套有系统、有特色的诗歌理论,在后世影响极大。而北方金朝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几乎和南方的严羽同时),也同样在深深思索着诗歌发展的历史,以组诗的形式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这一时期的词论著作,前则有两宋之交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论词,后则有由南宋入元的词论大家张炎的词源,都是词论史上的重镇。,二、本课要学习的宋金元文论内容,1、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2、苏轼的几个文论观点:(1)“了然心手”说;(2)“萧散简远”说;(3)“不厌空静”说。3、李清照:(1)“词别是一家”说;(2)李清照对词提出其他的审美要求。,1、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欧阳修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点很多,这里,我们主要来学习他的
22、一个著名的文论观点:“穷而后工”说,这见载于他的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
23、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段话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要求同学们掌握住,并最好能与本课前面学习过的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互相联系、互相比较来把握。,2、苏轼的几个文论观点,作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上的大家,苏轼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点更多,本课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的,是下面这样三点:(1)“了然心手”说(2)“萧散简远”说(
24、3)“不厌空静”说,(1)“了然心手”说,苏轼的这一观点,见于他的答谢民师推官书一文: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25、,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这种对于艺术创作的精细入微的体察,且注重艺术作品自身存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2)“萧散简远”说,苏轼的这个文论观点,是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
26、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这是先从他所擅长的书法说进来,在书法上,他推崇魏晋时代的“远韵”,即钟繇、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到了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家,“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27、”接下来他转入文论正题:“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由此可见,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
28、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3)“不厌空静”说,所谓“空静”,本是佛学用语,意指佛徒在领悟佛法时的排除一切精神干扰的空明心境,其说通于老庄道家的“虚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讲道这一思想,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诸如诗歌创作和书法创作,艺术家的主体心态都需要“空且静”:上人学苦空,
29、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验,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这才是创作主体的最佳精神状态。,3、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这一著名的词学观点,见于她的论词一文。论词是中国早期词论的重要著作。词的创作始于唐,而关于词的创作理论则至北宋方始出现。初期的词论只是一些零碎的言论,是围绕词的审美风格而展开的。本来,早期的词创作都是以婉约
30、、绮丽(或者清丽)见长的,至苏轼的创作,则推出了风格豪放之什,苏轼并且在一些关于词的论述中提出了豪放派观点,他不喜欢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主张词要写得警拔、壮观。同时他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这些观点,自然引起了词坛的反响,李清照的论词一篇,就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创作和观点而发的。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
31、轻重,且如近世所谓 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她对于五音、五声、清浊轻重等没有具体解释(参见注释中其它人的论述),但总的说来是词在音律上远比诗律严格,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论词一文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词的审美规律的观点。尽管有些观点可能比较偏激,比较保守,但它是现存词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论着,又出自一位创作成就斐然的女词人之手,是颇为难能可贵的。,(1)如何理解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就是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2)李清照对词还提出了哪些其他的审美要求,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1)勿“破碎”。即要求词作品就有美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完美审美感受。(2)词要“铺叙”。她主张词要展开些,要写得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要前后呼应。(3)讲“故实”。主张词中要运用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4)词的格调要高雅、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