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14503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7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循认知规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遵循认知规律 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陈树杰 教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 名誉理事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 主 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发展项目 组 长 电话:010-68903803Emil-13910564320,2,几个值得思考的的问题,不要让孩子失败在起跑线上。新课改的关键是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认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育观、评价观四(实际应为五引者注)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3,出发点:教育要回归规律,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怎样才能搞好教育

2、,如何才能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呢?世间万物皆规律,教育有没有规律?教育规律是什么呢?做事要讲究效率和效益,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有效和高效?,教育要与时俱进。在科技革命和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面对全体国民的教育,如何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统筹兼顾,培养亲和社会与个人意愿统一规格,具有创造力、思想力、判断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也即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又敢于和善于担当的人,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引领社会潮流前进方向的各类人才,已然成为社会对教育的众望所归。,4,汇 报 提 纲,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个认知问题。认知有规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遵循认知规律,建构教育理论,规范教育行为,才容易取得

3、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的完成教育教任务。实践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 转变课程观念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思维 实施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思路 重塑课程文化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5,一、实践性学习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源,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就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九年义务

4、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活动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的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程。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修定六稿(1996),7,中小学实践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实践性学习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科实践活动:学科实验及其它学科实践活动,属学科教学内容或其补充与延伸 兴趣类实践活动: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各类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类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施与全体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课程,8,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的规范、发展和提高:国家规定的实践性学习必修课,从小学至高中设置设置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是

5、新课改实施的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作为学科的补充和延伸的学科活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类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课程类型,是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它有四个“指定领域”,但并不要求平行开设四门课程,而是一门以四者为主要内容的基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己的课程特点,并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课程价值是不可替代的。,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教育功能和价值,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其课程理念,对课程的实施开发和研究,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学习方式,坚持实践学习 着眼问题解决,重在过程体验 面向完整生活,提供发展空间 切入素质

6、教育,完善智能结构 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创新氛围,10,全面观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理念是前提 资源建设是基础 教师队伍是关键 课程评价是导向 课程管理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根本 课程文化是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国家课程,必须兼顾各项因素,认真组织实施,才有可能实现其课程价值。,11,转变课程观念 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思维,12,遵循认知规律 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思维工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要站得住脚,一定要有理论支持。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整体,整体必须统筹兼顾;要实现统筹兼顾,指导课程实施的教育理论,必须是统一的、能够贯彻始终的,使各类课

7、程都能有所遵循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理论要说的通,实践要做得到,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哲学和认识论。,13,认知内容和过程包括“知”和“行”两部分:所谓“知”,即指知识或理论,属于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主要以接受式学习获得;所谓“行”,则是指实践经验,是人们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的感悟或认识,主要从实践学习中积累。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经验的积累,二者都呈螺旋式发展。两条螺旋同生共长,互相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形象恰如人类基因的双螺旋。因而可以将其称为“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双螺旋结构”,简称“认知双螺旋”。认知双螺旋可以看可是一个

8、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双螺旋结构,14,认知双螺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认知双螺旋”真实地反映了人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科学过程,其本质特点是“实践性”和“辨证性”,具体表现为下述五个特征:共生性 结构性 互动性 发展性 统一性,15,认知双螺旋基本特点,认知双螺旋的共生性:作为认知过程的一对矛盾,知和行二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单独存在。两种认知过程同时发生,协同发展,并伴随人们一生同生共长,不断发展和变化着。认知双螺旋的结构性:人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建构,其结合自然会表现出某种结构性,选择性学习,有目的的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及其相互结合的形式,更会表现出某种结构性

9、。认知结构良莠将影响人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认知双螺旋的互动性:认知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条渠道获取营养。两种学习方式或认知过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搞得好。它们会互补互促、相得益彰;搞不好,就会互相掣肘,相互误导。,16,认知双螺旋基本特点,认知双螺旋的发展性:系统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发挥着沟通和组织实践知识的作用;实践知识则会以其真理性不断捡验系统知识的正确性,并决定对既有知识的弃取,促进和完善系统知识的内化过程。两种过程相互作用,不断的通过局部或整体的同化和顺应,实现认知双螺旋的发展。认知双螺旋的统一性:认知过程中,“知”、“行”双方也会发生矛盾,无论是实践挑战理论,还是实践背离了理论,当

10、这些极端情况发生的时候,认知主体会综合主动或被动地作出调整,“知”和“行”两条认知途径将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运行,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认知双螺旋还将以其辩证法的规则继续发展下去。,17,从认知双螺旋看学习的本质,途径多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学习有继承和实践两种方式和途径:继承的通常是前人的文化成果,如知识、道理等,实现的是共性的成长;实践收获是发现、经验、属于个性的张扬。持续活动。学习是一项超越特定学校环境,毕其一生持续发展着的构建智能结建构的活动过程。因此,终生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主建构。学习归根结底是一项自主建构的过程,虽然早期的学习不免会“被建构”,最终都将通过选择、迁移、反思

11、,自我导向,形成各自独特的智能网络。,18,践行认知双螺旋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正确途径,认知双螺旋的共生性,结构性、互动性、发展性和统一性的诸多特点,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能动鲜活的认知过程的基本特征,较好地解释了人们通过继承和实践两条渠道获取营养,提高认知能力,完善智能结构的过程。据其不难得出下述结论:有效的学习既不是单纯地获取前人既有的知识,由“系统讲授决定一切”,一切听命于教师的主导;也不是全部回归生活,“所有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凡事都必须经由“自主、合作、探究”。正确的途径只能是努力实现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有效运用,充分发挥多种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19,认知双螺旋符合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

12、理,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的联系考察事物,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时,事物的运动又和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考察人们认知形成和发展过程,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即是贯穿该过程的一对基本矛盾,是人们认知行为所以发生的内因。认知过程中二者同生共长,相互作用,即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过程中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这一对矛盾演绎变化的“轨迹”,也即是我们所谓的认知双螺旋。认知双螺旋又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科学实验过程中,与周围事物不断发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知双螺旋本身记录的就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没有与外

13、界的联系,就没有认知双螺旋。,20,用认知双螺旋理解学习方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继承,“习”则是实践。“学而时习”是孔子对人们学习方式的精妙概括,集中的反映了他“学做结合”的教育思想。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形式或途径: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育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实践和发现”的方式来实现。“学”与“习”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两种学习方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途径。它们的内容不同,特点不同,教育功能也不一样。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基本学习方式了。,21,

14、对学习方式的基本认识,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组织形式和学习策略等诸要素的总体概括,它反映的是学习者学习时的基本认知取向和行为方式,并非是指具体的学习形式、策略或方法。只有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两种途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并非基本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维度。,22,对学习方式的基本认识,认知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人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两者有机结合,互为因果,最终会形成人们各具特色的认知风格和知能结构 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两种学习方

15、式,对于人们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学习方式可以选择,可以变革,唯独不能置学习内容特点和要求于不顾,进行所谓学习方式的转变,人为地将学习方式单一化,模式化。,。,23,两 种 基本学 习 方 式 的比 较,学习只有这样两种基本形式,任何人概莫能外。只不过在人们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呈现形式各不相同而已。,24,用认知双螺旋理解课程设置,学科必修课 学科课程 学科选修课 课程体系 活动必修课 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活动选修课(各种课外动)适应认知双螺旋和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校设置了两类不同的课程,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共同肩负着教育儿童,实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16、任务,25,三、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思路,26,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施与全体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实施涉及所有学校,惠及全体学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实践开辟道路,用研究把握方向。三重愿景引领课程发展 四条可供选择实施策略 建设专兼职的教师队伍 研发适切性的课程资源,课程建设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27,“三愿愿景”引领课程管理和制度建设,课程的有效实施,常态运行和区域推进,是对课程实施不同层面的要求,它们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共同支撑着课程建设的大厦,成为引领课程发展的三重愿景。,有效实施,常态运行,区域推进,28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依据实践学习本质特征和特殊要求,切实把握该课程所具有本质的规律性,需要从三个层面努力提高活动的教育功能。要求每一项活动,都能够为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实的发展做出贡献。课程论层面,关注活动设计与儿童认识过程相一致,确保课程实施具有实践性学习特点;教学论层面,关注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结构性,确保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习论层面,关注活动设计与实施要尊重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确保学生元认知成分和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内容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确有收获。,2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运行,常态运行,是从中观角度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使之作为“课程”能够在各地学校

18、都能实施和运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校本课程,也不是课外活动,不能仅靠校长的良知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维持,也不能仅仅关注个别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能够像语文、数学那样常规实施,必须走常态运行之路。真正做到进入课程,列入课表“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课程只有做到常规运行,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为此,必须建立必要的政策和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3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推进,课程的区域推进,是宏观上推动课程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区域性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课程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志。课程的区域推进,提倡扎扎实实,拒绝作秀包装,不满足星星

19、点点,要追求万紫千红。努力在实践中发现和培植教师、学校和小区域的先进典型,挖掘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采用“理念先行,案例跟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办法,由点到面,由少到多,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深入地发展,努力实现课程的区域推进,31,四条策略:供课程实施参考选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不仅要有一般性的原则要求,还需要能够保证各项原则得以实现的具体恰当的实施策略。就当前情况论,下述各项策略可供各地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性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性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递进性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施,3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性实施,零

20、散的知识形不成智慧,作为学校课程的实践性学习只有系统化才有意义。无论是实践学习,完成事先设定的实用性目标,获得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也无论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培养和训练儿童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仅靠校本开发的办法,国家课程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必需为学生研发和提供通用、系统和适切性的课程资源,用系统积淀智慧。,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性实施,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结构决定的。作为基于经验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多方面实践性能力,全面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任务、活动的内容理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只有结构性内容,才能保证课程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认知的

21、元成分是最基本的智力成分,当个体与不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时侯,这些元成分的智力便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所形成的经验智力也体现了这些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当前中小学,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校开发的活动大多内容比较单一,质量也受局限,很难完成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34,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类型结构框架图,认 知 水 平,主 题 类 型,科学探索,设计制作,创造发明,文化探索,环境保护,思维训练,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递进性实施,依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开发与实施课程。施于中小学和高中不同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

22、性,内容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整体应递进发展。中小学各年段和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活动目标的要求亦不相同。适用于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其内容、形式、具体要求自应反映递进性特点。小学低年级的活动以兴趣为中心,以游戏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以简单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为重点,兼及其它活动类型,初步培养儿童实践和探究的欲望和能力;高年级学生逐步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真谛;初中学生则可在进一步熟练掌握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将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多方面培养利用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高中的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高中阶段再规范完整地完成一两个研究性课题。,3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施,国家课程

23、中有活动类课程,校本课程也有活动类课程,近年来教育部又下发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文件,要求进入学校课程。我们不妨将这些理念相通,又能以活动方式实施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整体开发,既可以克服现有课程实施中的矛盾,又可以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37,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 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以专职为核心,以兼职为基础的庞大的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前,传统上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正在受到挑战。活动中,教师作的用贵在“导”:辅导、引导、指导。发挥“导”作用,关键在于运用“启发式”,启发经验,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

24、导德艺双馨,术有专攻,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综合实践活动课。,38,关注实践学习开发适切性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学习,必须关注实践学习的根本特征,开发和设计各项活动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各项元认知成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以便通过活动形成学生的实践智能。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从成人的想象或经验中寻找和选择活动的主题或课题,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成人的主观意愿出发着手活动设计 立足儿童的探究,帮助儿童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教方法,灌输成人成长的经验,,39,四、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40,什么困扰着中国教育,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

25、各种国际比赛中经常名列前茅,很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好,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却是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知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温家宝 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困扰中国教育界、科技界的之痛,钱老逝世后媒体提出了一个“钱学森之问”的说法:“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不能置若罔闻或无动于衷”。涉及的多是学校文化问题。,41,钱学森之问,还是钱学森之思?,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在医院谈话指出:“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

26、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着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42,“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这里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边。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

27、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相互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首都师范大学,钱学森之问,还是钱学森之思?,43,钱学森之问,还是钱学森之思?,“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利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挑战。“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艺术上的素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的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客观形象思维,44,钱学森之问,还是钱学森之思?,“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

28、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45,钱学森之问,还是钱学森之思?,“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通观钱学森同志全部讲话内容,并没有所谓“钱学森之问”,有的只是钱

29、学森之思,即钱学森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出发,对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深思熟虑的思考。他对制约中国教育因素的分析,涉及的都是教育文化问题。具体明确的建议“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他的科学创新精神”,这就是钱学森对问题思考的答案.,46,引领青少年形成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培养人才,需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以求真为使命,以臻善和尚美为最高意境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无为而至”的,必须兼顾真理、伦理和美学(真、善、美)的要求,悉心予以培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人生来是平等的,张扬个性、民主和自由天经地义;社会是大

30、家的,维护社会生存和发展是共同的责任,必须建立自我与责任相统一的社会伦理观。世界是美丽的。自然之美是规律,社会之美是和谐,人格之美是责任,艺术之美在创新。发现美、呵护美和创造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47,践行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文化,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向平衡,协调发展,从小就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努力建构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标的发展观,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学风,参与创建苻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提倡独立思考 说话要有证据 学习解释和预测 会识别并避免偏见 敢于并善于挑战常规 学会生存、善于合作、服务 社会、关爱自然、担当责任,48,谢谢倾听请提宝贵意见!2014年9月日 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