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1487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病及其危害防控,医学博士 国家职业病危害评价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黄 进,“安全生产”在发展,传统的安全生产现代的安全生产,2,3,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1、职业病患者总量大:722730例2、职业危害范围广:30多个行业1600万家、2亿人3、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境外-境内;城市-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转移 4、造成的经济损失大:5、带来的社会影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4,“职业病事件”,5,健康、职业健康与职业病,WHO于1979年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全球性健康策略。ILOWHO于1994年提出“人人享有职业健康”。什么叫职

2、业病?构成我国法定职业病的条件,6,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目录所列的职业病,职业病分类目录,一、尘肺 13种二、职业性放射疾病 11种三、职业中毒 56种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种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种六、职业性皮肤病 8种七、职业性眼病 3种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3种九、职业性肿瘤 8种十、其他职业病 5种,7,职业病的特点,有明确的病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决定了职业病的有无、轻重、缓急,即有剂量-反应的关系。去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有效

3、地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及其程度。有特定的发病范围和人群,同样工种、工段的职工,按照上述规律发病。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8,职业病的预防,9,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10,(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紫外、红外、激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炭疽、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11,(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 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12,(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生产环境卫生条件不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

5、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1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一、粉尘类(13种)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三、化学物质类(56种)四、物理因素(4种)五、生物因素(3种)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8种)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5种),14,职业中毒,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遭受损害,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现象,称为中毒。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化学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15,生产性毒物,毒物:1.能

6、引起中毒的各种物质。2.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机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产生,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16,17,生产性毒物存在的形态,1)气体-常温常压条件;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的蒸气3)雾-液体微粒4)烟-直径小于0.1m的固体微粒5)尘-直径0.1-10m的固体微粒,18,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消化道吸收:主要部位是小肠。皮肤粘膜吸收:吸收速率决定于毒物的剂量、接触时限、脂溶性和皮肤的部位。呼吸道吸收:主要途径。,19,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20,1.毒物因素:毒性毒物的理化性质中毒途径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生产环境

7、和劳动强度,2.机体状态营养和健康状况年龄与性别习惯性和敏感性其他机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等),21,职业病危害控制程序,22,第一步:职业病危害的识别,编制一份全面的清单(按生产车间)。第二步:职业病危害的评价,确定各生产车间岗位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职业健康检查(根据检测与评价结果确定体检人群)。第三步:通过采取成功措施与行动,建立常规监控机制,持续改进。,确定“可能存在危害的区域”,控制“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确定“关键点危害区域”,第一步:职业病危害的识别,编制一份全面的清单(按生产车间)了解企业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其来源?可能产生职业病危

8、害的(包括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废弃物、夹杂物或生产过程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生产车间列出原料、设备清单;索取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反应温度、压力、密闭化程度、作业方式等;,23,按生产车间分别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作业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防护情况简述;其中作业方式指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工序的密闭化、自动化程度,可按全密闭、半密闭、敞开式、自动化、手工操作、隔离操作等情况。,24,第二步:职业病危害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结果与评价:每个测试点(工作地点、岗位)职业病危害因

9、素浓度(或强度)未超过标准的为合格,超过标准的为不合格。对确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所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测试点,应对其所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5,改进措施和建议:对不合格测试点,以及已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仍然未能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地点、岗位,应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26,职业接触限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27,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

10、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28,29,检测评价结果与分类处理,作业岗位危害因素未超标,作业岗位危害因素超标,存档,落实改进措施,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有效,评价结论:合格,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无效,控制措施有效,第二步:职业病危害的评价(职业健康损害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定义: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

11、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30,目的:1、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2、及时发现健康损害,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3、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以利及时治疗或安置职业病人;4、为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治理效果评价和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和证据。,31,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的确定,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体检机构,并按体检机构要求提供劳动者相关信息清单(包括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工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及体检类别等),并与体检机构签订职业健康检查服务合同书或协议书。,3

12、2,职业健康检查结论与处理意见,1、上岗前:结论:职业禁忌(列明禁忌的原因,注明职业禁忌证)。处理意见:目前不得从事作业。,33,2、在岗期间:结论职业禁忌(列明禁忌的原因,注明职业禁忌证)。处理意见:(1)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2)疑似职业病的,申请职业病诊断(注明诊断机构和时限等);(3)有职业健康损害和影响的,进一步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注明复查、观察、治疗的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和时间)。,34,3、离岗:结论:疑似职业病。处理意见:(1)申请职业病诊断(注明诊断机构和时限等);(2)有职业健康损害和影响的,进一步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注明复查、观察、治疗的的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和时间

13、)。,35,36,体检结果与分类处理,复查或医学观察,有可疑异常指标,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调离原工作岗位,不得从事作业,申请职业病诊断,未发现职业健康损害有关异常指标,第三步:职业病危害的控制,用人单位的自身管理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监督管理),37,控制措施,防尘方针:革、水、密、风 护、管、教、查防噪方针:消、吸、隔、阻、塞常用技术措施:1、替代 2、变更工艺 3、隔离 4、通风 5、个体防护和卫生,38,职业卫生现场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止后包先重后轻先救后运急救与呼救并重搬运与急救一致性,39,人工心肺复苏术,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40,41,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将病人放置适当体位判断病人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判断呼吸,42,人工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口对鼻呼吸(口腔有阻)口对口呼吸(成人),C、胸外心脏按压,43,(约45cm),珍视健康,远离职业病!,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