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2560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大兴市战略及其实现路径,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 宾 教授,市委于12月17日至18日召开了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形势下成都市情进行再认识,提出了“五大兴市战略”。,今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主要任务:(1)有效扩大内需,努力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支撑(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4)突出平台建设,推动服务经济提速升级(5)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6)实施龙头工程,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7)坚持开放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8)着力改善民生,让城乡群众更多地享有发展成果,“五大兴市”战

2、略提出的背景“交通先行”战略“产业倍增”战略“立城优城”战略“三圈一体”战略“全域开放”战略,一、“五大兴市”战略提出的背景“关于成都市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如何加快发展”的座谈会:(1)成都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2)成都的整体定位以及在一些主要领域的定位?(3)下一步成都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4)推进发展需采取哪些对策,哪些方面需要突破?,市级各部门的12个调研题目(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加快发展面临哪些重大挑战和机遇?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2)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副省城市的综合比较情况。我市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要实现重大升位,可以确立哪些追赶目标城市?需要

3、找准哪些赶超路径和发展方位?(3)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三化”互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如何?确立了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策略是什么?,(4)当前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主要成就?面临的主要问题和 下一步应采取的主要举措是什么?(5)成都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水平,与“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成渝下次区、天府新区建设规划要要求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完善和发展?(6)成都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推动实现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定位、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7)成都服务型经济,重点是金融、物流、商贸、

4、会展、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如何?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是什么?(8)成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9)成都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继续推进我市跨越发展有多大的国土利用空间和可挖掘的潜力?国土开发和利用工作有哪些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10)我市的对外开放合作情况,与建设内陆开放示范市、西部开放高地要求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人生活水平?(11)成都现有优势产来及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如何进一步做强已有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怎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2)成都的基层政权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如何?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

5、组织的建设情况怎样?有哪些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总体定位: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目标: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三优: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 四主: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 双核共兴: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三产联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圈层融合: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多赢的“新

6、型区域发展格局”。,发展战略 交通先行 产业倍增 立城优城 三圈一体 全域开放,二、“交通先行”战略(一)为什么要“交通先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成都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枢纽,(二)如何实现“交通先行”?1.市外交通 突出枢纽建设,发挥枢纽效应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向全国枢纽机场和国际区域性枢纽机场迈进。成都青北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西部国际内陆无水港。,2011年全国民用机构主要业务数据,构建多时空交通圈 一小时:通勤圈 两小时:商务圈 三小时:商贸圈 四小时:省际圈 八小时:区际圈,2.市域交通 要学习东京都市经济圈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着力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

7、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城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3.市内交通(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大力度的交通攻坚,三、“产业倍增”战略(一)为什么要“产业倍增”实施“产业倍增”是为了应对副省级城市竞相发展的挑战。实施“产业倍增”面临一系列挑战,2010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二)如何实现“产业倍增”?1.指导思想: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三产联动发展 涉及对成都发展进程、发展阶段的判断,特别是对成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工业还比较薄弱。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1958-2010

8、成都三次产业发展变化,2010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工业发展,2.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1)明确主攻方向(2)持续骨干型大企业(3)改造传统产业(4)抓工业园区挖潜,3.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1)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2)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3)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4)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5)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6)充分认识服务业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规律,4.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1)成都农业的发展方面是现代都市农业(2)要真正把握都市农业的内涵,四、“立城优城”战略(一)如何理解“立城优城”“立”好以

9、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1)充分认识城市的高集聚、高效率(2)建设城市新区是近年来我国城市扩张发展的趋势,(二)如何实现“优城”战略?1.中心城区如何优城?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改造:加快城北片区改造,加快城东片区提升,加快城西片区发展,加忆城南片区建设。2.“北改”与优城,五、“三圈一体”战略(一)为什么要“三圈一体”发展(1)成都中远郊地域自觉不自觉地被纳到与中心城区一体发展的轨道。(2)三圈层相对落后,但相对而言发展有空间、潜力。,2005-2010年成都市GDP圈层分布变化,2005-2010年成都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圈层分布变化,2005-2010年成都市工业

10、增加值圈层分布变化,(二)如何实现“三圈一体”战略 1.雁形理论与雁队理论 2.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3.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4.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六、“全域开放”战略(一)为什么要“全域开放”?奇葆书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 自机器大工业出现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内陆与沿海在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沿海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突出优势,经济外向度高,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大,外需成为沿海

11、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内陆地区受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制约,在利用国际资源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方面面临一系列障碍,也不利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经济外向度低。从全球范围来看,远离海洋、运输及物流成本高,是困绕内陆型国家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世界经济史表明,内陆型国家在过去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除了瑞士、以色列等国以外,少有成功的先例。,成都是中国最为典型的内陆城市 距海岸线直线距离1000公里以上,距沿海港口2000公里以上,属中深远内陆,是我国内陆核心区。不沿边,四周被巨山大川围堵。不临大江大河,不临重要国际通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如果不能真正走出内陆城市的发展困

12、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将始终处于全国和全球经济的边缘,也就难以实现发展上的跨越。,(二)如何实现“全域开放”?一要优化开放合作环境。三个便利化:生产环境便利化、生活环境便利化、政务环境便利化。二要拓展开放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对外招商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格局 三要改进开放合作方式。要树立“链条招商”、“借机招商”、“招商选资”的理念。,向内向外全方位开放 全方位的对内开放:省内、成渝、周边省区、中西部、东部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巩固港台、扩大日韩、提升欧美、加强东盟、拓展非洲、开拓中西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