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2751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先生与我们仨读书心得.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进作者与读书心得分享,走进杨绛先生,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生于北京市。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是有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个人简介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1911年7月17日,祖籍无锡的杨绛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与钱钟书相知相爱结成夫妇。1935年至19

2、38年与夫偕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两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杨绛独居北京海淀区,2003年出版回忆录我们仨,轰动文坛。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老去世时杨绛时年87岁。,对于家庭,杨绛先生是一位贤妻良母 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一系列戏剧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先生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钱便挣得少了。杨绛便把保

3、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多一些时间写长篇。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就给杨绛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钟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

4、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在学术与作品方面,她一直都在默默奉献 女儿、丈夫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钟书手钱稿集(四

5、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主要作品,散文 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小说长篇小说:洗澡倒影集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老王、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我们仨 剧本弄

6、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 译作堂吉诃德(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钟书校订)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其他人对杨绛先生的评价 钱钟书婶婶对杨绛评价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先生的)这些散文是我上中国当代文学史课时必讲的篇目。我常对学生们说,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

7、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哲学家周国平评价杨绛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专家杨绛的同事郑土生在杨绛百岁生日时献诗寿星颂:“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才识学德传五洲,崇高心灵享永年。,我们仨,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岁的杨绛。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

8、: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们仨的写作背景,1994 年夏、1995 年冬,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住院,杨绛女士八十多岁了,奔波于家与两所医院之间。三人分居三处,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一家三口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我记得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

9、是1997 年2 月26 日,她去世的前6 天。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内容梗概,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

10、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我们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

11、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仨,推荐作品及我自己的评价,1.杨绛先生的我们的钱瑗: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与笔触写的自己最亲爱的女儿。2.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回忆人生,这一生活的明明白白。其中每一个句子我都十分喜欢。最深刻的句子: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心静如水,平和的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文章很短,但意味深长,如果你觉得很浮躁的时候,不妨看一

12、看!),一百岁感言文/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

13、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