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53029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

2、特征。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教材分析】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

3、一一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4、,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教学目标】综合思维:1 .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喀斯特地貌。2 .用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区域认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等。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掌握喀斯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教学难点】1 .了解次级地貌的形成过程、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2 .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

5、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左右)通过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进行剖析,引出本节课主题一一地貌,并从四大基本地貌类型中的喀斯特地貌作为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解读文言文: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片段)给出问题:文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类型?设计意图通过文言文阅读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联想实景,激发对新课的兴趣。讲授新课(用时30分钟左右)一: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

6、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提示学生注意喀斯特地貌概念中的词语。设计意图概念是学生判断是与非的正要依据。为下面的内容做基本铺垫。情境设立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小视频设计意图用动画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学生在书面的阅读后再加上视频的帮助,可以更轻松的撑握基本知识。提问回忆看到的短片中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对比辽宁本溪水洞与中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异同得到促进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第三个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得出结论,锻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问题1:辽宁本溪水洞的规模和广西、贵州、云南的溶洞比谁的规模更大更壮观?请去过的同学给我们描述

7、一下。问题2: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更发育呢?学生回答略从问题1、2的讨论回答中,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加深印象。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貌类型课件展示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的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观察这几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外观形态特征。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组讨论一下这六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有什么联系?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议题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发言,完善学生的回答要点。问题总结出:这六中地貌类型存在着演化发展的过程。先是发育出溶沟,溶沟进一步接受溶蚀发育成洼地。洼地周围基部相连的是峰丛,峰丛基部接受进一步溶蚀演化成

8、峰林,溶蚀继续发展,发育成孤峰,继而是残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过程,可以更好的加深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理解,同时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分析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对于提高学生地理思维力有很多帮助。提问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喀斯特地貌,请大家思考,喀斯特地貌区的这些特点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讲解,学生已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将喀斯特地貌做为旅游资源开发引出地下喀斯特地貌的讲解。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承接上一问题,同时引出“天眼活动题。关于“天眼活动题以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分析题干,看视频及相关

9、图片完成为主。设计意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操作有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新教材所提供的活动题材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限制。所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题可以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课堂练习见课件(用时5分钟左右)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评价(用时.2分钟左右)【板书设计】4.1喀斯特地貌一、概念二、分布三、典型地貌类型四、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后反思】本课在设计时着眼于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引导他们步入开放性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能不能做到既兼顾过程又不忽视结论,既要取向求异,又要合理的引导是很考验教师的能力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提高和探究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学“理的能力,关注地一思维的形成和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