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72590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插花艺术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插花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追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原始启蒙期(先秦时期)、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兴盛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代)、缓慢发展期(元代)、成熟完善期(明代至清中期)、衰微期(清代后期)至复苏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八个时期。(1)原始启蒙期(先秦公元前11前3世纪)此时期,先祖已有了原始插花制作的意念,并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戴在胸前(

2、胸花),系于腰间或把成束的花摆放在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或用来装扮自身,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这些情况在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的记载。(2)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公元前206-581年)在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25220年)墓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立着六枝小红花,甚似折枝花插在陶盆中,圆盆置于方形几架之上,当为中国插花艺术产生的初期形式。南北朝时期,容器水养插花正式见于史籍中。文人雅士积极参与插花,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为形成独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做出了重要贡献。(3)兴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在这一时期,插花在此期间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并得

3、到广泛普及,形成融生活、教化为一体的艺术学科。这一时期插花已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齐备,不同阶层的插花形式渐成定式,各具特色,理论著作首次问世。在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普遍出现了以花为友、寄情花木、陶冶情操的盛况。无论民间、寺庙或宫廷,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每次插千余枝,十分壮观。插花形式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插花的著作,如罗虬的花九锡,详细记载了唐代皇宫中插作牡丹花的过程以及饮酒赏花的情景,此书印制极为考究,内容翔实,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宫廷插花的盛况和审美情趣。(4)全

4、盛期(宋代公元9601279年)此期,因结束了五代的战乱与割据,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举国上下插花之风盛行,遍及宫廷、官府、寺庙、道观以及茶楼、酒馆、游船等等,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意境深邃。宋代崇尚理学,插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不仅追求怡情娱乐,还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插花主题多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构图上追求线条美,突出清、疏”,形成清丽疏朗的自然风格。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种花、卖花、买花、赏花盛况都超越了以往各代,插花之风盛极一时。除宫廷、寺院、民间盛行插花用以陈设外,就连公共场所的板馆、茶馆、酒楼,甚至在游船上都布置有插花,并以此招引食客和游

5、人。每年春末,各大城市(杭州、开封、扬州、洛阳等)还举办不同规模的“万花会”。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做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屏障,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另外,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蔡繁卿守扬州,春时作万花会,用花十万余枝。”由此可见,我国当时插花艺术的普及、规模及其发展盛况。当时,对插花技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受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崇尚理学,注重内涵,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用以表达人生抱负、理想主题。不同的花材和花型,用于不同的场合,如构图直立对称,花

6、枝或紧密繁茂(常用于宫廷、家庭厅堂中插花),或清疏优雅、简洁明快(常用于寺院及斋房中的插花)。对于花材保养及保鲜方法,当时也有较多的研究。在插花技艺中,已经有诸如烧灼法、沸汤法、封蜡法、涂沫药剂法等运用。涉及花材保鲜的书籍也很多,如格物粗谈、分门琐碎录、武林旧事、山家清供、洞天清录集等。上述方法及资料对当今的花材保鲜都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总结。这一时期,文人插花别有情趣,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除琴棋书画外又形成插花、挂画、点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艺”,撰写出了不少插花诗作。(5)缓慢发展期(元代公元12711368年)受朝代更迭影响,政局动荡,插花艺术发展陷入低谷,仅在宫廷和文士中较为流

7、行,一般平民百姓少有此闲情逸致。宫廷插花继承宋代风格,以瓶花为主,而文士插花追求清净和自由,注重个人内心的冥想及情意的表达,借花明志、消愁,表现出随意挥洒、无拘无束、轻巧秀丽、潇洒飘逸的风格,史称“自由花”。元代插花善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表现插花的主题,使得作品更富有情感化,通过借物倾诉或激发情感,表现此时期文人插花的独有特色。(6)成熟完善期(明代至清朝中期公元13681840年)明代初期的插花受宋代的影响,宫廷插花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调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丽,常用灵芝、如意、珊瑚等装点插花,取其吉祥如意等寓意。

8、花器多用铜或瓷瓶,花材选用注重花性,构图上汲取书法和绘画抑扬顿挫、曲折多变的运笔手法,造型讲求线条美。晚期插花理论日臻成熟,其中以袁宏道(15681610年)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谈到了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和技艺上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是我国插花史上评价最高的一部插花专著。至清代,插花在宫廷和民间仍盛行,宫廷插花基本承袭明朝堂花风格,更具装饰性。容器华丽,花材硕多,善取格高韵胜的牡丹、芍药、梅、菊、松等,并用多种配件,如如意、香炉、灵芝等进行装饰。民间在重要节庆时常与寺庙共同举办插花展览和比赛。受盆景艺术影响,清朝流行写景式插花和谐音造型

9、插花,风格以追求自然美为最大特色。写景式插花即采用写实手法,利用花材表现自然景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谐音式插花则是利用花材、容器名称的谐音(音同字不同),如选用铜钱、拂尘、万年青和李树的谐音插制一款寓意为“前程万里”的作品,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这正是中国插花的特色之所在。(7)衰微期(清代后期公元18401911年)清朝中叶以后因战乱,国势衰弱,花事和插花渐趋萧条,但少数爱花文士、学者仍时有玩赏和研究,在插花技巧上有诸多创造与革新,较突出的为文人李渔发明的瓶花固定法撒,文人沈复创制的盘花固定器花插(剑山)雏形以及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的插花法则,这些都对中国传统插花的技术革新与理论完善做出了重

10、要贡献。(8)复苏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插花艺术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央和地方的插花机构相继成立,全国各地专业花店2万余家,各类插花培训班和学校数百个,编辑出版有中国插花、传统插花艺术、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等著作。插花大赛、展览表演等活动列入国家级花事展会中,插花被首次列入国家的职业工种之内,公布了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出版了全国插花员职业培训教材。插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插花艺术已成为国事活动、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008年6月,传统插花艺术作为国家级惟一的插花项目,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插花艺术将进入划时代的兴旺发展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