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85534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问题驱动 展示过程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一节优质课教学的反思与评价,湖北省黄冈中学 程金辉,一、对一节优质课教学的反思,1、“对优质课教学反思”问题的起源 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科元在全省高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上的一节高二数学章节复习课圆锥曲线与方程获得全省一等奖。在之后的评课活动中,省专家给这节课的评价是:改良的、夯实基础的、传统的小结课。,这节课用“情景引入”来激发兴趣,用“知识回顾”来夯实基础,用“归纳总结”来建构网络,用“实例展示”来提升能力,用“课堂小结”来引导反思,而且在教学目标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引入了课程标准的元素(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2、使得这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设计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知识归纳例题教学变式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用“旧瓶装新酒”的教学模式。所以评价这节课为改良的、夯实基础的、传统的小结课恰如其分。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课堂上教学效果好,学生容易接受,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的学生往往模仿能力强而创新能力不足。,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中学教学课程改革的重大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改变教学理念,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转变角色,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到以“学生

3、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中来,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式、接受式”变成“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培养学生“在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建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改的目标。,2、几点反思(1)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将教学模式由传授型变为探究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这个老师的课是否讲得清楚、明白,讲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获得了什么?怎么获得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包含有“准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方法,科学

4、的导学案,生动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要素,而达成这些要素的关键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通常是由问题驱动,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包含在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完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完成了。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我们所有老师要下大力气去学习的。,(2)依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因 由于我们进行了多年的大纲版教材的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做起来容易上手、操作方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特点,而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困难得多。因此很多老

5、师在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设计中,会不自觉地用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如张科元老师在在反思中所说:教学过程设计比较符合一线教师教学实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有节约时间,课堂效果好,各类考试容易见成效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难以割舍的原因之一。,但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仍然是一种传授型教学模式,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程序来学习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知识。长期下去,所培养的学生必然是模仿意识有余而创新意识不足。章节复习课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设计就是用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元素,但仍摆脱不了罗列式和强调式小结课

6、的制约,很难实现章节小结课的有效价值取向达成温故知新的效果;实现知能并重的提升。,(3)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7、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老师就要自觉地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找准老师在课堂中的位置。首先,要弄清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传授型为探究型教学模式,学会按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重点备学生,备学法,备学情,备重难点;其次,要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集体备课;再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合作,向学生学习,注重建立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二、本节课的教学

8、设计,基于以上对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后的反思,在省、市专家的支持下,我们数学教研组决定对本节课重新建构,仍然由张老师再上这节章节复习课,并组织全组老师观摩学习。本节再建构的章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定位在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进行;基本流程是“问题驱动归纳探究应用探究归纳总结”。基本设想:通过两道例、习题展现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探究有心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展示概念、定义的重建过程,结合一道高考题探究圆锥曲线第三定义的应用,利用所得结果回到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上来,从而使本章节的知识得到有效构建。,问题:课本两道题目(选修2-1.P41例3、P55探究问题)载体:有心圆锥曲线主线: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概

9、念、性质及其应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问题驱动,展示过程,拓展延伸,知识迁移,问题1,问题2,问题的一般情形,归纳推理,圆的性质,有心圆锥曲线的性质,类比推理,有心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有心圆锥曲线的方程,分类与整合,有心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分类与整合,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三、教学评析,张老师刚才就圆锥曲线与方程前后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作了对比说明,使我们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活动过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正如张老师在课例1的课后反思中所说:前一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等合作学习的模式

10、在课堂上得以落实、章节基础知识得以夯实。但“设计模式确实在“问题驱动,探源启思,拓展延伸,知识迁移”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步骤去完成教学任务,“在问题探究中去发现和学习知识”的教学理念体现得不充分。,反思后的教学设计弥补了前次课在引入时的不足,采用“问题驱动”的引入模式,利用对课本例、习题的进一步探究,拓展延伸,来展示有心圆锥曲线的概念、定义和性质的重建过程以及例题、习题的引伸过程。然后将探究结论与高考题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探究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一个探究活动是整节课的点睛之笔:利用实例探究的结果有心圆锥曲线的非标准形式的方程探究有心圆锥曲线的

11、几何性质,这既是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呼应,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又突出了对函数、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还打破了传统章节小结课中直接由标准方程复习几何性质的格局。,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有如下特点:1、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章节小结课教学设计的传统观念被突破 通过对前一节课的反思,对新的教学理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格局,采用问题驱动的形式来展示有心圆锥曲线的概念、定义和方程的重建过程,探究其性质及其应用,实现知识网络的有效构建,使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2、围绕有心圆锥曲线这个

12、问题展开探究,紧紧抓住“概念、方程和几何性质”这条主线来建构知识体系 本章知识共有4节,其中以“圆锥曲线的概念、方程和性质及应用”为主线。本节课张老师选用课本上两道题目为切入点,探究有心圆锥曲线的概念、方程和性质及其应用,然后回马一枪,利用探究得到的结果有心圆锥曲线的方程来探究其几何性质,摆脱了罗列式与强调式的知识小结,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知识的重构,把数学课上枯燥的推理、证明、演算转变为有趣的数学益智活动。整节课的教学以有心圆锥曲线问题为载体,始终贯穿“概念、方程和几何性质及应用”这条主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映象。,3、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可以说探

13、究性学习的模式已成为现行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从张老师上的这两节课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两节课中已是“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还是探究的结论,有心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其性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发现,并由学生相互交流而给出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本章知识体系的重构。有了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当一个高明的引导者,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4、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逐步渗透。本节课所

14、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刻意去突现这些思想方法,而是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深入去逐步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这两节课的课件制作与展示、多媒体和投影仪的交互使用,都显示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本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章节小结课是否一定要“情景引入”?直接由“问题引入”行吗?2、在课堂上有些问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时,老师有时就自己说。记得陶维林老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能让学生说的自己一定不要说。我们时时要记住:不是我们在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在自己学知识。,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