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88502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224 大小:9.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4页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4页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4页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4页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1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ppt(2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项目1 基本几何体的测绘与识图,任务描述,任务描述,工作步骤,(1)测绘前的准备工作。,(2)小组成员分别测量基本几何体,并逐一绘制、标注草图。,(3)学习制图仪器的使用技巧,学习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和原则,掌握制图国家标准,根据草图分别绘制基本几何体正规图纸。,工作步骤,(4)分别学习立体表面的交线和截交线的绘制方法,掌握绘 制两回转体相交的相贯线的特点和技巧。,(5)在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基础上,学习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绘制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6)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建立斜二测轴测图坐标系,完成基本几何体的斜二测轴测图。,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1

2、 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测量,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1 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1 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a)测量内径(b)测量外径(c)测量长度图1-1 游标卡尺的用途,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1 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图1-2 游标卡尺的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1 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图1-3 0.02mm量程游标卡尺刻度,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2 读数方法,(2),

3、(3),将所得到的整数和小数部分相加,就得到总尺寸。图示为33.24mm。,(1),副尺上一定有一条与主尺的刻线对齐,在刻尺上读出该刻线距副尺的格数,将其与刻度间距0.02mm相乘,就得到最后读数的小数部分。,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2 读数方法,图1-4 游标卡尺读数示例,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3 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应把卡尺擦干净,检查卡尺的两个测量面和测量刃口是否平直无损,把两个量爪紧密贴合时,应无明显的间隙,同时游标和主尺的零位刻线要相互对准(这个过程称为校对游标卡尺的零位)。,(2)移动尺框时,

4、活动要自如,不应有过松或过紧,更不能有晃动现象。,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3 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3)当测量零件的外尺寸时,卡尺两测量面的连线应垂直于被测量表面,不能歪斜。,(4)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时,不允许过分地施加压力,所用压力应使两个量爪刚好接触零件表面。,(5)为了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可以多测量几次,即在零件同一截面上的不同方向进行测量。,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1 游标卡尺,1.1.1.4 游标卡尺的保养及保管,(1)轻拿轻放。,(2)不要把卡尺当作卡钳、螺丝扳手或其他工具使用。,(3)使用完毕必须擦净上油,两个外量爪间保持一定的

5、距离,拧紧固定螺钉,放回到卡尺盒内。,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2 数字游标卡尺,1.1.2.1 数字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2 数字游标卡尺,1.1.2.1 数字游标卡尺的用途和构造,图1-5 使用数字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2 数字游标卡尺,1.1.2.2 数字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1)用干燥清洁的布擦净保护膜表面,并清洁各测量面。,(2)松开锁紧螺钉,移动尺框,检查显示屏和各键工作是否正常。,(3)设置测量起点。,(4)相对测量(有“INC”显示)。,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2 数字游标卡尺,1.1

6、.2.3 数字游标卡尺的保养方法,(1)注 意 防 水 防 潮,(2)不 经 常 使 用 时 应 卸 下 电 池,(3)其 余 同 游 标 卡 尺,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常见的一种如图1-6所示,用它测长度可以精确到0.01mm,测量范围为几个厘米。,图1-6 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零件尺寸,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1 螺旋测微器的用途和构造,图1-7 螺旋测微器的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2 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使用,螺旋测微器

7、是依据螺旋放大原理制成的,即螺杆在螺母中旋转一周,螺杆便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的距离,因此,沿轴线方向移动的微小距离,就能用圆周上的读数表示出来。,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3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3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3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图1-8 螺旋测微器读数示例,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1.1.3.4 螺旋测微器的零位校准,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3 螺旋测微器

8、,1.1.3.5 螺旋测微器的保养,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的保养相同,用完后应擦干净并用油纸包好放在盒子里,长时间不用的话,需要用航空汽油清洗干净,涂上防锈油并用油纸包好放在盒子里,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4 万能角度尺,1.1.4.1 万能角度尺的用途与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4 万能角度尺,1.1.4.1 万能角度尺的用途与构造,1尺身;290角尺;3游标;4基尺;5制动器;6扇形板;7卡块;8直尺,图1-9 万能角度尺的构造,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4 万能角度尺,1.1.4.2 万能角度尺的原理和使用,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4 万能

9、角度尺,1.1.4.3 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图1-10 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任务1.1 测量工具的使用,1.1.4 万能角度尺,1.1.4.4 万能角度尺的保养,万能角度尺与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保养相同,用完后应擦干净并用油纸包好放在盒子里,长时间不用的话,需要用航空汽油清洗干净,涂上防锈油并用油纸包好放在盒子里,任务1.2 基本几何体测绘与识图的 评价考核与质量标准,1.2.1 基本几何体测绘与识图的评价考核,结果:各组学生分别完成补画基本几何体三视图、截交线、相贯线、正等轴测图和斜二轴测图的分项考核。评价:通过完成本任务,学生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结合基本几何体零件提升自己测量及

10、绘制三视图的能力,积累测绘、识图经验,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制图标准和规则,提高绘图的基本技能。考核:以分项考核为依据,并辅以工作态度、交流沟通等能力表现,参考组内评议,给出最终的考核分数。,任务1.2 基本几何体测绘与识图的 评价考核与质量标准,1.2.2 基本几何体测绘与识图的质量标准,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1 图纸幅面与格式,图 纸 幅 画,图1-11 基本幅面及加长幅面,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1 图纸幅面与格式,表1-1 图纸的基本

11、幅面尺寸 mm,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1 图纸幅面与格式,图框格式,图1-12 不留装订边的图框格式,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1 图纸幅面与格式,图1-13 留装订边的图框格式,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1 图纸幅面与格式,标 题 栏 的 方 位,图1-14 国标规定的零件图中的标题栏,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2 比例,任务1.3 制

12、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2 比例,比例系列,表1-2 优先选择比例系列,注:n为正整数。,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2 比例,比例标注方法,图1-15 用不同比例画出的图形,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3 字体,表1-3 字体,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4 图线,表1-4 图线的线型及应用,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13、 基本规定,1.3.1.4 图线,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4 图线,图1-16 图线的画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1)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 图形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2)图样中的尺寸,以mm(毫米)为单位时,不需标注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如果采用其他单位,则必须注明相应的计量单位。,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3)图样中所标注的尺寸,

14、为该图样所示机件的最后完工尺寸,否则应另加说明。,(4)机件的每一尺寸,一般只标注一次,并应标注在反映该结构最清晰的图形上。,(5)标注尺寸时,应尽可能使用符号和缩写词。,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17 尺寸的基本要素及标注示例,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18 尺寸的基本要素及标注示例,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

15、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19 线性尺寸的数字方向,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小尺寸和小圆弧尺寸注法 图1-21所示,线性尺寸注法图1-17所示,角度尺寸注法 图1-22所示,圆、圆弧及球面尺寸注法 图1-20所示,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20 圆、圆弧及球面尺寸注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21 小尺寸

16、和小圆弧的尺寸注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 基本规定,1.3.1.5 尺寸注法,图1-22 角度尺寸注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23 图板和丁字尺,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24 垂直线的画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25 两块三角板配合画倾斜线,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26 铅笔的削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17、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27 针脚比铅芯稍长图1-28 大圆的画法 图1-29 分规针尖对齐,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2 绘图工具和用品的使用,图1-30 用曲线板作图,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1 等分线段,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1 等分线段,图1-31 线段n等分画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2 正多边形,图1-32 正五边形作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2 正多边形,图1-33 正六边形作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

18、何作图,1.3.3.2 正多边形,图1-34 正n边形作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3 弧线连接,用一圆弧光滑地连接相邻两线段(直线或圆弧)的作图方法,称为圆弧连接。圆弧连接在机件轮廓图中经常可见。圆弧连接作图,关键是求出连接弧的圆心和切点,见表1-5。,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3 弧线连接,表1-5 圆弧连接,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3 弧线连接,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4 椭圆,以O为圆心,以OA和OC为半径分别画圆,如图所示。由O作若干射线与两圆

19、相交,再由大圆上各交点分别作短轴的平行线,由小圆上各交点分别作长轴的平行线,其对应线相交可得椭圆的各点。用曲线板将这些点依次光滑连成椭圆。,图1-35 同心圆法绘制椭圆,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4 椭圆,四,心,圆,弧,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4 椭圆,图1-36 四心圆弧法绘制椭圆,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5 斜度与锥度,斜度是指一直线或平面对另一直线或另一平面的倾斜程度。(如图1-37所示)锥度是指正圆锥的底圆直径与圆锥高度之比,如图1-38(a)、(b)所示,即:,任务1.3

20、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5 斜度与锥度,图1-37 斜度及其作图方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5 斜度与锥度,图1-38 锥度及其作图方法,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图1-39 手柄平面图,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图1-39 手柄平面图,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

21、,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图1-40 画底稿的步骤,任务1.3 制图基本知识,1.3.3 几何作图,1.3.3.6 平面图形作图步骤,铅笔描深底稿的步骤,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图1-41 投影法的概念图,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图1-42 中心投

22、影法,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图1-43 平行投影法,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图1-44 平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在机械制图中,通常假设的视线为一组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线,这样在投影面上所得到的正投影称为视图。一般情况下,一个视图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图1-45 一个视图不能确

23、定物体的形状图,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图1-46 三投影面体系,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图1-47 三视图的形成与展开,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图1-48 视图间的“三等”关系,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1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1.4.1.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图

24、1-49 三视图的方位关系,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1 点的投影特性,点的投影规律,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1 点的投影特性,图1-50 点的三面投影,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2 点的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2 点的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图1-51 点的直角坐标,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2 点的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例1-1】已知点A(30,10,20),求点A的三面投影图。,图1-

25、52 由点的坐标作三面投影图,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3 点的相对位置,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可从两点的同面投影中反映出来,或由两点的坐标差来确定,图1-53 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由三面投影确定,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3 点的相对位置,共处于同一条投射线上的两点,必在相应的投影面上具有重合的投影,这两个点被称为对该投影面的一对重影点,图1-54 重影点的投影,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2 点的投影,1.4.2.3 点的相对位置,【例1-2】已知点A的三面投影图,作点B(20,15,0)的三面投影,并判断两点在空

26、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55(a)所示。,图1-55 点的投影及其相对位置,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图1-56 直线的投影,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表1-6 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表1-7 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续表,任务1.

27、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1 直线的投影特性,图1-57 一般位置直线,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2 直线上的点,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2 直线上的点,图1-58 直线上的点,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2 直线上的点,【例1-3】在已知直线AB上取一点C,使ACCB=23,求点C的两面投影。,图1-59 在直线上取点,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

28、投影,1.4.3.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图1-60 平行两直线,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图1-61 相交两直线,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3 直线的投影,1.4.3.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图1-62 交叉两直线,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1 平面的表示方法,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1 平面的表示方法,图1-63 用几何元素表示平面,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1 平面的表示方法,图1-64 用迹线表示平面,任务

29、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表1-8 投影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表1-9 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任务1.4 正 投 影 法,1.4.4 平面的投影,1.4.4.2 各种位置

30、平面的投影特性,图1-65 一般位置平面,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1 棱柱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1 棱柱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图1-66 正六棱柱的投影及表面上的点,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1 棱柱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2 棱锥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2 棱锥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图1-67 正三棱锥的投影及表面上的点,任务1.5 基本体

31、及其表面交线,1.5.1 平面体,1.5.1.2 棱锥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1 圆柱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画圆柱体的三视图,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1 圆柱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图1-68 圆柱的三视图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2 圆锥,画圆锥的三视图,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2 圆锥,图1-69 圆锥的三视图,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2 圆锥,在圆锥面上取点,

32、因为圆锥面没有积聚性,所以只能应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在圆锥面上的辅助线有纬圆和素线两种。,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2 圆锥,图1-70 圆锥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3 圆球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作图方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2 回转体,1.5.2.3 圆球及其表面上点的投影,图1-71 圆球的三视图与表面上点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1 平面与平面体相交,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而产生的交线称为截交线。这个截交线是一个平面多边形,此多边

33、形的各个顶点就是截平面与平面体的棱线的交点,称为贯穿点。在求作棱柱或棱锥的截交线时,常常先求出贯穿点,即侧棱线或底棱与截平面的交点,然后依次连成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1 平面与平面体相交,【例1-4】四棱锥台被正垂面P切割,求作切割后锥台的截 交线,如图1-72(a)所示。,【例1-5】一带切口的正三棱锥,已知它的正面投影,如 图1-73(a)所示,求其另两面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1 平面与平面体相交,图1-72 四棱锥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

34、与立体相交,1.5.3.1 平面与平面体相交,图1-73 带切口正三棱锥的投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平面与圆柱相交,表1-10 圆柱被平面截切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例1-6】如图1-74(a)所示,求圆柱被正垂面截切后的截交线。,图1-74 圆柱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例1-7】立体图如图1-75(a)所示,补绘圆柱被平面切割后的 三视图,如图1-75(b)

35、所示。,图1-75 平面切割圆柱,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图1-76 圆柱被平面切割作图步骤,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平面与圆锥相交,表1-11 圆锥被平面截切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例1-8】如图1-77(a)所示,求作被正平面截切的圆锥的截交线。,图1-77 正平面截切圆锥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

36、交,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图1-78 圆球的截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3 平面与立体相交,1.5.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例1-9】已知半球开槽的主视图,求作俯视图和左视图,如图1-79(a)所示。,图1-79 半球开槽的画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两回转体相交,表面形成的交线称为相贯线。相贯线一般为空间曲线,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平面曲线或直线。相贯线实际上是两回转体表面上一系列共有点的连线,根据这一性质,可采用立体表面上求点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辅助平面法求出共有点

37、的投影,然后依次光滑连成曲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用表面取点法求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图1-80 两圆柱正交,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图1-81 两圆柱垂直相交表面交线作图步骤,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图1-82 圆柱垂直相交的简化画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

38、相贯,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图1-83 两正交圆柱相交的3种情况,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两圆柱正交相贯线的变化趋势垂直正交的两圆柱,当轴线为铅垂线的圆柱直径不变,而改变轴线为侧垂线的圆柱直径时,相贯线的正面投影总是凸向较大的圆柱轴线,而且两圆柱直径越接近,相贯线就越接近大圆柱的轴线,如图1-84所示。但当两圆柱的直径相等时,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则变成相交两直线。图1-84(a)和图1-84(c)所示相贯线为两条闭合的空间曲线,图1-84(b)所示相贯线为平面曲线。

39、,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1 圆柱与圆柱相贯,图1-84 正交圆柱的相贯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2 圆柱与圆锥相贯,图1-85 圆柱与圆锥正交,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图1-86 同轴回转体的表面交线,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图1-87 具有公共内切球的两回转体表面交线,任务

40、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4 两回转体相交,1.5.4.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图1-88 交线为直线的两回转体,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5 简单形体的尺寸标注,1.5.5.1 基本体的尺寸标注,图1-89 平面立体的尺寸注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5 简单形体的尺寸标注,1.5.5.1 基本体的尺寸标注,图1-90 曲面立体的尺寸注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5 简单形体的尺寸标注,1.5.5.2 切割体的尺寸标注,图1-91 带切口的几何体的尺寸注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5 简单形体的尺寸标注,1.5.5.2 切

41、割体的尺寸标注,图1-92 带凹槽的几何体的尺寸注法,任务1.5 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1.5.5 简单形体的尺寸标注,1.5.5.3 相贯体的尺寸标注,图1-93 相贯体的尺寸注法,任务1.6 轴 测 图,1.6.1 轴测图概述,1.6.1.1 轴测图的形成与分类,任务1.6 轴 测 图,1.6.1 轴测图概述,1.6.1.1 轴测图的形成与分类,图1-94 轴测图的形成,任务1.6 轴 测 图,1.6.1 轴测图概述,1.6.1.1 轴测图的形成与分类,轴测图的分类,任务1.6 轴 测 图,1.6.1 轴测图概述,1.6.1.1 轴测图的形成与分类,任务1.6 轴 测 图,1.6.1 轴测图

42、概述,1.6.1.2 轴测图的投影特性,(1)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轴测投影仍互相平行;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轴测投影仍平行于相应的轴测轴,且同一轴向所有线段的轴向伸缩系数相同。,(2)物体上不平行于轴测投影面的平面图形,在轴测图上变成原形的类似形。如正方形的轴测投影可能是菱形,圆的轴测投影可能是椭圆等。,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正等轴测图的形成:将空间物体相对投影面斜放,使物体上3个坐标轴与投影面的倾角相等,再向投影面进行正投影获得的正轴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图1-95 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任务1.6 轴 测

43、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1 平面体正等测图的画法,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1 平面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96 正六棱柱的正等测图画法,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1 平面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97 作切割体的正等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回转体中的圆面一般平行于正面、水平面或侧面,与轴测投影面不平行,所以这些圆的正等测都是椭圆,可以用四心圆法画出近似椭圆。,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

44、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98 圆柱的正等测图画法,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99 正垂圆柱与侧垂圆柱的正等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100 圆角的正等测图画法,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例1-10】作如图1-101所示支架的正等测图。,图1-101 支架的视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1.6.2.2 回转体正等测图的画法,图1-102 支

45、架的正等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1.6.3.1 斜二轴测图的特点,轴测投影面平行于一个坐标面(V面),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时,即得斜二轴测图,图1-103 斜二轴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1.6.3.2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图1-104 圆台的斜二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1.6.3.2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例1-11】作如图1-105(a)所示支座的斜二轴测图,图1-105 支座的斜二测图,任务1.6 轴 测 图,1.6.4 轴测图的选择,(1)正等测图的轴间角相等,各方向的近似椭圆的画

46、法相同,比较简单,因此当形体上多个方向有圆或多个方向形状复杂时,应选用正等测,如图1-102所示的支架。,(2)斜二测图有一个坐标面(XOZ面)与投影面(V面)平行,平行于这个坐标面的几何图形的投影形状不变,对于有一个方向复杂或圆弧较多的物体,应采用斜二测,使作图简便,如图1-105所示的支座。,任务1.7 组 合 体,图1-106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任务1.7 组 合 体,1.7.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1.7.1.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任务1.7 组 合 体,1.7.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1.7.1.2 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任务1.7 组 合 体,1.7.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1.7

47、.1.2 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图1-107 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任务1.7 组 合 体,1.7.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1.7.1.2 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图1-107 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续),任务1.7 组 合 体,1.7.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1.7.1.3 形体分析法,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1 形体分析,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2 选择视图,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2 选择视图,图1-108 轴承座立体图,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

48、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3 确定比例与图纸幅面,根据组合体的复杂程度和尺寸大小,应选择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和图纸幅面。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视图、尺寸、技术要求及标题栏的大小和位置等。,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4 画图,任务1.7 组 合 体,1.7.2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1.7.2.4 画图,图1-109 轴承座三视图画图步骤,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1 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2 尺寸类型,1,定形尺寸:确定组合体各组成部分的

49、形状、大小的尺寸。,2,定位尺寸:确定组合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尺寸。,3,总体尺寸:表示组合体外形大小的总长、总宽、总高尺寸。,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3 尺寸标注方法,(1)形体分析、选择尺寸基准。(2)标注确定各部分形状的定形尺寸,如图1-110(b)(f)所示。(3)标注确定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尺寸。(4)调整总体尺寸。(5)检查、修改、调整尺寸。(6)尺寸标注要清晰。,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3 尺寸标注方法,图1-110 尺寸标注方法与步骤,任务1.7 组 合 体,1.7.3

50、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3 尺寸标注方法,图1-111 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3 尺寸标注方法,图1-112 尺寸应集中标注,任务1.7 组 合 体,1.7.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1.7.3.3 尺寸标注方法,图1-113 回转体的直径标注,任务1.7 组 合 体,1.7.4 读组合体视图,1.7.4.1 读图的几个要点,任务1.7 组 合 体,1.7.4 读组合体视图,1.7.4.1 读图的几个要点,图1-114 主、俯视图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任务1.7 组 合 体,1.7.4 读组合体视图,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