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89814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7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本专题是高考热点,(2010)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010)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2011)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罗马法的基础雅

2、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B C D,(2012)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 B C D,(2013)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2012)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

3、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2011)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

4、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趋于没落,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不断;,思想文化:出现“学在官府”

5、到“学在民间”的变化,士阶层兴起;,二、各派学说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一)儒家,1.孔子(春秋,开创人,至圣先师,鲁人):仁(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孝悌;克己复礼;爱人礼(周礼):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中庸(协调仁礼):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天人:对鬼神敬而远之(不知人,焉知鬼);,德治(政治主张):苛政猛于虎;创办私学(第一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整理修订“六经”: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孔子,2.孟子(战国,亚圣):,大丈夫的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仁政;民贵君轻(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孟子,3.荀子(

6、战国,韩非和李斯的老师):,稷下学宫祭酒;天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新兴地主阶级的勃勃生机);人性本恶;礼;,荀子,二、道家,1.老子(春秋,创始人,楚人),道为根本;无为(无为而治);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没落奴隶主);,老子,2.庄子(战国),道和无为;齐物论;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儒道对比:,儒教充满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思想也有政治实践,即无为而治,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但道家在后来被认为更多地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三、法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历史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变法;法术势三派:商鞅、申不害

7、、慎到;集大成者:韩非;吸收道家:主逸臣劳;君主神秘化;为君主服务: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富国强兵:奖励耕战;,韩非,儒法对比:,历史观:先秦儒家的历史观可谓一种倒退的历史观,言必称三代;法家则有一种变化、进步的历史观;故儒家要复古,法家要变法。政治主张:儒家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德治仁政,礼法并用,刑罚为末;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以吏为师。君民关系:儒家维护等级关系,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本;法家则主张君主集权。,儒法关系: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四、墨家(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墨对比:,推崇的朝代;团体的纪律;有等级的爱与无等级的爱;讲求实际功利与重义轻利;重乐与非乐;重葬与节葬;重礼与节用;明鬼与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小结:,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成就是中国文化宝库的基石,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仁”、“中庸”,道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法家变革创新的精神,墨家注重实际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后世的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