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91037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0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之死课后习题.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参考答案,1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

2、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

3、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

4、,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二、,1.(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会,约定)(2)辟易数里(动词,退避):(3)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集)(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2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遂斩汉一将(连词,于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连词,于是)项王乃

5、驰,复斩汉一都尉(连词,于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动词,是)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方法)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没有用来的方法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2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

6、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参考答案

7、,1“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五、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 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3(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1.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

8、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2.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3.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