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439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简史,2,教育敕語,明治政府所頒布的教育敕語,其內容在於要求學生的道德教育,並強調國家主義的培養。,3,教育敕語,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尊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

2、庶幾咸一其德,儒家五倫思想,明治維新近代西方立憲思想,4,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民國九十三年,教育部公布新訂課程大綱,於民國九十五年實施,新課綱中廢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於每冊課本中選錄諸子文選一篇,及開設論孟選讀課程。圖為國立編譯館所編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5,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6,7,儒家的發展先秦時期,代表人物:1.孔子:精通六藝,其有教無類使學術承先啟後,開 創平民教育。2.孟子:繼承並發展孔子德治思想,主張人性本善,發展仁政

3、學說,力斥楊朱學說,強調重義輕利。3.荀子:以性惡論強調教育與禮治的重要,政治上,強調禮刑並用為治國之道。,孔子 孟子 荀子,8,孔子的生平,1.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2.向郯(tan)子學習古代官制、向老聃學習禮制、跟萇弘、師襄學習音樂(15志於學)3.通曉禮儀、精通六藝4.聚徒講學:因魯季氏強僭、陽虎亂政,9,5.擔任中都宰:政績卓越,升任司空、大司寇6.周遊列國:但未被重用7.季康子迎回魯國:但未被起用,遂專心著述與教育8.著作:(1)刪定詩、書、易、禮、樂(2)著春秋:以彰顯其道,10,孔子的中心思想,1.中心思想:(1)仁的含意:內在德行 实践: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知者不惑,仁

4、者不忧,勇者不惧”,尽己为人,11,(2)禮的含意:外在規範2.價值:替人類提出解決種種問題的共同原則:即道德,包含忠恕、愛敬,12,孔子對個人修養的看法,1.重視:道德修養2.主張: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 於藝3.強調:孝道、德治,13,3.政治領袖:(1)應具備高尚的品德:以道德倫理教化人民(2)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3)應採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4.意義:這些觀念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孔子對個人修養的看法,14,孔子對春秋政治亂象的主張,1.春秋亂象:(1)禮樂崩壞:國家綱紀與社會秩序遭破壞(2)僭越現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政在大

5、夫、陪臣執國命,15,2.孔子:(1)譴責亂象並希望以周禮匡正之,如:季 孫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16,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舞是 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用來祭拜帝王,17,18,2.孔子:(2)主張:正名:目的在維繫良好社會,防止僭越 德治:政治領袖應具備高尚品德以道德 倫理教化人民,19,孔子對春秋政治亂象的主張,民族觀:夷夏之防-文化來區分唯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自春秋戰國以後,夷夏之防的觀念逐漸成為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一環無形內在的夷夏之防:春秋攘夷思想有形外在的夷夏之防:戰國-長城,20,孔子的教育理念,1.地位: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被尊為至聖 先師2.教育精神:有教無類3

6、.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和啟發 身教及言教並重重視人格與道德的培養,21,特別重視對士(君子)之要求,以仁作為最根本的道德規範 強調為學者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持多見、多聞、多識、學而時習、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知之 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教育理念,22,孔子對士身份的轉換,西周以前:身份:貴族內涵:受文、武合一裝備,打仗為其主要任務,西周以後:身分:知識分子內涵:以傳承道即學術為己任,23,孟子的生平,1.名軻,字子輿,鄒(山東鄒縣)人。2.孟母仉氏曾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為後世母教之典範3.師承子思,發揚孔子思想,為戰國時期儒家 代表人物4

7、.曾率門徒遊說多國未被接受,有孟子七 篇傳世,24,孟子歷代的地位,孟子的地位:宋以前不高1.中唐:韓愈著原道,將其列為先秦儒家唯一繼 承孔子道統之人物後,地位上升2.宋神宗: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並准配 享孔廟。孟子一書亦升格為儒家經典3.元朝:加封為亞聖公,與孔子並稱為孔孟4.南宋:朱熹將孟子、倫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至清末,四書 為科舉考試主要科目,25,孟子的思想,1.主張性善:認為人人皆有善端,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 之心2.道德規範:仁、義、禮、智3.人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 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種4.發揮孔子思想:將仁義作為道德行為的

8、準則,孝 悌是仁義的基礎,唯有人人以仁義作為待人處事 的準則,國家才能有秩序,26,5.政治思想:提倡:仁政、德治 主張: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 人的霸道施政者:應不忍人之心來施政,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本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 之,君為輕。故統治者應重視民意,經濟上要做到人民溫飽,養生送死無憾,27,性善與性惡之別,孔子(仁),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端,子不語怪力亂神等抽象、非理性的議題,維持,以禮約束、教化,28,儒家發展的背景,1.儒家的開創:孔子本人無意創立學派,但後 世皆尊孔子為儒家的開創者2.學說傳播:孔子死後,弟

9、子散居,儒家學說 因而得以傳播3.學說發展: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均不斷發 生變化,29,1.特色:重視人文精神、肯定人性本善、相信人 可以透過精神上的自覺成為君子2.代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3.主張:仁義、倫理、禮治、王道4.影響:雖政治主張未被重用,但所提倡之道德 修養、仁政及王道思想對士及後世有深遠 影響,儒家的發展先秦時期,30,儒家的發展兩漢時期,1.漢初學術:重黃老申韓之學承秦末及楚漢相爭,急需休養生息,故採道家黃老無為之術(高祖文帝景帝)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確 立太學制度國家求才依據:對儒家經典嫻熟程度(通經任

10、官)影響:經學日盛,形成儒學即經學,31,3.兩漢思想:現象:以經學為主,但已融入諸子百家實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4.董仲舒:融合儒學與陰陽家:運用天人相應、陰陽 災異,警示人君需施仁政將儒家倫理規範整理為三綱五常,重新解釋春 秋的微言大義,闡發天人感應觀念建議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官方唯一肯定的 思想,成為中國文化之重心,儒家的發展兩漢時期,32,董仲舒獨尊儒術,背景:景帝平七國之亂,武帝即位已實質中央集權,急需一套學說來強化君權內容:在皇帝體制下,天下已無可制衡皇權,故董仲舒才採陰陽家學說才有的天命轉移之說加入儒家學說,創造出天人相應的理論目的:既強化君權亦限制君權武帝採納儒家實因儒經中之

11、春秋經公羊傳中有-大一統之思想,有利強化君權董仲舒將儒家五倫相對的關係轉化為三綱絕對關係,亦有助於鞏固皇權天人相應學說有利於實現儒家以學術批導政治的道尊於勢的理想實際狀況:陽儒陰法,33,5.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以整百家之不 齊為職志,用古文經為本,兼採 今文經之說,不分學派,遍注群經,成 為漢朝儒學集大成者,儒家的發展兩漢時期,34,今文經與古文經(補充資料),今文經:文帝時以老儒生憑記憶口授,弟子以漢代通行字體隷書寫成太學五經博士採今文經版本-視為正統治學方式:微言大義,古文經: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宅,取出以先秦東方六國使用的文字寫成,因文字外觀狀似蝌蚪,故稱蝌蚪文治學方式:章句訓詁,背景:

12、秦始皇焚書及項羽火燒咸陽城,使先秦百家語付之闕如,內容:兩種版本大同小異衝突:漢哀帝時,劉歆上奏太學亦採古文經,引發今、古文經爭正統地位東漢時鄭玄兼採今、古文經,結束今、古文經之爭,35,儒家的發展魏晉隋唐時期,1.衰微之因:受(魏晉南北朝)玄學及(隋唐)中國化佛教的影響2.魏晉南北朝經學仍有進展:雖然崇尚清談,老 莊玄學盛行,佛學傳入中國,但經學仍有進展 實例:十三經著疏有六部出於魏晉人之手 經史之學:儒學擴及至史學方面,史學書籍遠多 過兩漢,此後常經史並稱 雖有出世之佛學或講莊老玄學,但此輩儒生(士族)仍繫中國文化存亡絕續之命脈,36,3.中唐儒學有復興之勢:儒家學者一方面對玄學及佛教的形

13、而上問題進行 回應,一方面則抨擊佛教解脫(出世)思想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新貢獻:將儒學與文學匯合 重要人物韓愈:A.強調文以載道 B.強調道統、批判佛教出世主張與玄學的放浪 C.推崇孟子,重闡心性 D.開啟宋明理學之先聲,儒家的發展魏晉隋唐時期,37,儒家的發展宋元明清時期(1),1.宋朝:儒學的開啟:晚唐儒學有復興之跡,北宋 儒學復興成為讀書人之使命特色:儒釋道融匯名稱:新儒學、理學興起之因:社會需要、受佛道影響,38,先秦-兩漢-宋-民國,儒學,儒學=(先秦)儒學+陰陽家,儒學=(兩漢)儒學+佛、道思想,儒學=(宋)儒學+西學,39,儒學代表:北宋五子、朱熹、陸九淵等內容:A.推動萬物一體的

14、道理、強調民吾同胞,物吾 與也,提倡注重修養B.關懷現世,對人性善惡及後天教育有更深入的討論C.提倡回復先秦儒家的內聖外王,強調內聖 比外王更重要,以矯正時代風氣D.讀書與養性相互為用:誦讀聖賢經典外,也要以聖 賢的教訓來存心養性。須格物致知以窮,透過誠、靜、敬、定才能體認天理,儒家的發展宋元明清時期(2),40,集大成者朱熹:完成理學思想體系,建 立儒家道統傳承。著有四書集注陸九淵:心學的發展者,認為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倡心即理也結論:宋朝理學家對於天理人欲、公私義利 分別極嚴,熱心教育、致力講學,強調修 養,特重人格名節,以矯正五代以來的時弊,儒家的發展宋元明清時期(3),41,

15、北宋五子,北宋五子為宋朝理學開山祖師:(由左自右)1.周敦頤:宋朝理學宗祖2.邵雍:北宋哲學家3.張載:北宋哲學家4.程顥:北宋哲學家、教育家,人稱明道先生5.程頤: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42,朱熹與陸九淵(1),朱熹(上):發展了程頤等人的思 想,集理學之大成。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 後,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 根源。陸九淵(下):世稱象山先生。思想接近程顥,偏重在心性的修養,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過於 支離破碎。曾受呂祖謙之邀與朱熹等人參加鵝湖之會。,43,2.明朝:代表: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是理,是良知,是萬物本體 要正心誠意,才可以致良知

16、3.明末清初:產生弊端:宋明理學到了末流,士人流 於空談,朱熹與陸九淵(2),44,提倡經世致用學風:A.修身養性之外,應研究有關民生的實 學 B.代表: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4.清初:高壓統治,經世致用之學漸而隱沒,考據學興起5.清中後期:西力東漸,經世致用之學又 告復甦,成為挽救中國危亡的主要力量之一,朱熹與陸九淵(3),45,王守仁,王守仁師承陸九淵的學說,陸九淵的思想才得以發揚,因此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46,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代表人物,由左自右: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47,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

17、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骷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李大钊指出以上三段材料的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48,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

18、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49,引子 思考重于记忆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50,宋元以來學術發展的演變,宋-明中葉-明末-清初-清中葉-清末,程朱學派-格物致知(外求功夫:道問學),陽明學-心學(內省功夫:尊德性),經世致用之學-反陽明心學末流:空疏浮偽,不切實際,考據學-外在:文字獄壓迫 內在:解決宋元長期以 來的理學學術爭辯,經世致用之學-面對內憂、外患有 亡國危機,而再度 興起救亡圖存的 實用性學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