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风遍华夏.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4917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徳风遍华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徳风遍华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徳风遍华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徳风遍华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徳风遍华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徳风遍华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徳风遍华夏.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徳风遍华夏,中华少数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文学院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廖乙入,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一.礼仪之邦,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2、正是众多少数民族的道德礼仪规范形成了今天的礼仪之邦。,1.藏族的礼节,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献上最真挚的祝福,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

3、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2.壮家情,如果有客人来访,壮族同胞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

4、,不能跷二郎腿。,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3.满清遗魂,满族非常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表示亲昵。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贵,用来供奉祖宗,不能随意去坐。挂旗也是满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贴上挂旗,有的

5、还贴上对联,增加节日气氛。,“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

6、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4、蒙古礼仪,爱护牲畜在草原居住的民族多以蒙古族为主,而蒙古族有许多他们不同于汉族的礼仪。了解一些蒙古族常用礼仪可以让你的草原旅行更加顺畅。蒙古族非常爱惜牲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牧主的不尊重。如果要鸣笛,不要猛然惊畜,草原上的人们认为牲畜急跑会掉膘,敬酒是蒙古族欢迎客人的最高礼节,喝酒 献歌、敬酒是蒙古民族

7、传统的待客方式,是欢迎远方客人的最高礼节。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里,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蒙古族传统敬酒歌,敬献客人。客人若是互相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酒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坐的位置 进入蒙古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座时不要挡住北面哈那(壁)上挂着的佛像。走进蒙古族人家,无论是蒙古包还是砖瓦房,都不可坐在门槛上或踩在门槛上,蒙古族人

8、非常忌讳这一点。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碰到的情况,游人也需注意。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忌在蒙古包里的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呵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北侧。,5、傣族礼仪,尊老和谐 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泼水情,热情好客 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

9、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6、维吾尔族礼仪,维吾尔族人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

10、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座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

11、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7、回族礼仪,回族生活礼仪 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

12、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热情回族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要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客人进屋时,让客人先进屋;进屋后要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男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饭菜款待客人。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谦让年长者入座上席,长者动筷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需小口进食。饮水时,不接连吞咽,不对着

13、杯茶喘气吹吮,要慢饮。同客人谈话时,不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当面吐痰与拧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送客人时和颜悦色,一再挽留而不止步,一直送出大门。拜访亲友时,不冒昧闯入,要给房主道安,不擅自进入卧室。出远门旅行时,要向父母讨“口唤”(即同意),不能冒失地离开。旅行回来时,要向父母表述沿途见闻、办事情况。回族还非常注意尊重他人的自尊感。反感喊别人的绰号。,8、苗族礼仪,勤劳苗族 苗族勤劳朴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后常以一句“鸟荣”(一切可好)互相问候。当苗族看到一个外族人会讲苗语时,认为这是对苗族人民的尊重,将把客人

14、奉为上宾接待。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随意进入。屋内不能吹口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走路不从别人面前走过而要从背后绕行。苗族十分忌讳戴孝的人进入自己家。家里来了贵客,苗族必杀鸡以酒招待。男性客人一定要接受苗家的敬酒,若实在不会喝酒,应该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说明,否则被视为无礼,将失去苗族同胞的信任。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按苗族传统的礼节,鸡头是要敬给老人的。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鸡头病例给客人,这时懂礼貌的客人就应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再转献给在座的老人或长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如果碰上苗族人家吃饭,主人必定邀

15、客人入席。如果客人吃了或另有安排,要加实相告,不能以一句“不吃”加以拒绝,否则被认为不尊重主人。切不能一声不吭地离开,这样苗族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当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口或寨外,叮嘱客人下次再来时,客人应说“要来的”,而不能说“不来了”,否则也被认为不懂礼貌。,9、土家风情,待客土家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

16、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和谐土家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

17、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10、朝鲜族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子后其余的人才能就餐。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须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老者说明原委。,花甲宴席 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