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5142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文化,本章内容,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第三节 文化交流,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思想观念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渊源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是指对人的教化,与武功相对,是统治者对付老百姓和少数群体的统治方法。西方的文化,源于拉丁文coltura,原义是指人类对土地 的耕作和 农作物的 栽培。文 艺复兴后 被引申为 对人的培 教养教化。,在历史上最早把文化当作专门研究对象的,

2、是法国人C克莱姆,其著作有普通文化学史和普通文化。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年)中说:“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关于文化定义的不足:第一,把文化局限为非物质文化;第二,把文化等同于文明。,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发展了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社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文化定义的特点

3、:第一,揭示了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第二,揭示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第三,把社会组织也看作文化的一部分。缺点: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没有揭示其内涵和客观本质。,拉得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住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方式。文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的互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中,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个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和由传统或由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组成的

4、基本核心,其中尤以价值为最重要。”,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蔡元培,“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和加工活动之后,才是文化。,2.习得性 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3.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4.累积性 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即人们会受到既有的文化模式的影响,同时又会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5.特殊性和共性 文化的特殊性表现

5、为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共性则保证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尖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改造过的 特质产品,都属 于物质文化,其 中以生产工具最 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 人们的知识技能 和价值观。,(二)精神形态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三)语言符号要素 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符号包括发音、文字和形体符号。语言符号是创造其他各种文化要素不缺少的重要要素。,(四)社会关

6、系和社会组织 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组织不是具体的社会团体,而是指社会组织结构,是一个宽泛的组织概念。由于社会组织结构既包括物质要素,也包括精神要素,所以,将其单独列出来。社会组织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而社会关系即非物质,也非精神,所以将其单列。,三、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它可以单独地发挥一项功能,是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2.文化集丛 功能上相互 整合的一组文化 特质,它们结 合起来共同发挥 一项功能,以满 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 组成一个文化集 丛。,3.文化模式 模式,就是相对稳定的样式,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文化模

7、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导向功能和反功能。1.社会整体功能(1)价值整合 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价值观的一致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一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2)规范整合 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3)结构整合 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的群体之间,既相互依赖,又有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对其进行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对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2.社会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提

8、供知识和积累成果功能。3.反功能 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化滞后,二是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业文化群体。,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一、习俗(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较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民俗论(1907年)中指出,习俗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物性需要而在群体间生存竞争的直接产物,一切社会制度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民俗和民德。,习俗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习俗虽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

9、,随着社会物质知活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变。一些不适应付时代需要的习俗逐渐被淘汰,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习俗逐渐形成。所以,习俗既是传统的,也有时代性。,(二)习俗的功能 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从习俗作用的方向上看,对社会发展来说,有起积极作用的,也有起消极作用的,还有的习俗作用是中性的。,二、道德(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二)道德的建设 无论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看,道德建设都

10、是必不可少的。治理国家就是靠法治和德治两手。中国出阶段的道德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传统道德,另一方面要弘扬时代精神,有所创新。,三、法律(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特征表现为公正性和强制性。法律的公正性是指法律的实施,而不是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强制性表在现违法必究上,也表现为执法机关的判决和裁定具有强制性上。,(二)法律的社会功能 1.惩罚功能 2.威慑功能 3.教育功能 法律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立法、司法和守法过程实现的。法律的以上三种功能是联系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缺

11、一不可。,四、宗教(一)宗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1.神灵观念 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2.仪式 一套信仰者与神圣沟通的活动仪式。3.组织 宗教也是一种组织体系。4.物质设备,5.教徒 分为入世和出世两类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12、,分布在204个国家的地区,占全世界的23%。,(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除了是“人民的鸦片”外,还具有正向功能: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宗教除了具有主观性外,还具有客观性,即,宗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其社会整体作用也是客观存在。,(三)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第一,宗教劝人热爱生自学成才,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第二,宗的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第三,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

13、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第三节 文化交流,一、文化交流的过程(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二)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始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各地区文化之间所以有相似之处,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文化传播有一个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与显示阶段。一种文化特质传入后,在传入地区显示出来,被人们发现。(2)选择阶段。人们对于显示出来的文化特质进行观察、批评、选择其中合乎自己价值的总值发予以采纳。(3)采纳

14、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特质与本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经过长时间的撞击与整合,外来文化特质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一体。,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 一是地理空间,靠近信息源的地方,传入最多,影响最大,接受也可能最多;距离信息源越远,信息最越弱,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少。二是文化差异和阻力的大小,文化差异和阻力大的,即使距离信息源近,也未必能接受多少外来文化;文化差异和阻力小的,文化传播会很远,被接受的可能性也越大。文化传播要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媒体,即使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人的流动对于文化交流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三)文化采借 文化采借,又称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

15、化接收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第一是有用性,对那些本民许文化中没有的、而且又有使用价值的外来文化特质或集丛,最容易被采借;二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许性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容易被采借;与本土文化差异很大或有抵触的外来文化,就不容易被采纳。文化采借是一个过渡阶段,一种文化元素或集丛被采借过来后,与本土主流文化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与本土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四)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冲突有两个根源,一是民族性,一个民族有其自己的价值、性格和心理特征,当与外来文化相遇后,必然产生排斥反应;二是阶级性,由阶级性引发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第一,自主性,中国是以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第二,不对等性,在物质方面,产品技术含量的不对等;在精神方面,引进的要远远多于出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