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6248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艺术史导论.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艺术史,主讲人:江枰,孔子像,西周编钟,铸有“中国”一词的何尊,参考阅读书目: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2.中国艺术史纲,长北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版。3.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增订版。4.耍聪明的中国人,石之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年11月版。,期末作文题:1.选择现实社会中一种或一类明显源自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且仍为害甚大的弊端或痼疾,分析其可能的源头,指出其危害,并就减少或消弭其危害提出你的办法。2.你理想的中国文化应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如何达成这种文化目标?请对之作较为详实的论述。,外人眼中的中国

2、(文化)这虽广大而不得富强的中国,有发明而不能进步的中国,深于迷信而无信仰的中国,家法森严而风俗颓败的中国。(法人Paul Valery语)中国只有家族,只有团体,没有个人,没有个性。个性的沉没,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的最大原因。(黑格尔历史哲学)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维特评李鸿章),自己人的评价 火轮船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能使行;炮须人运,而重不可举。若敢决之士,血刃临之,骤失所恃,束手待死而已。(王闿运)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

3、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如果要列举中国文化一个最致命的软肋的话,那么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这种忏悔的精神和习惯。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这个民族很容易坠入情绪的蛛网,坠入是非纠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只是那种浅层次的、一种情绪和功利的总结,很少有那种真正地、平和而有深度地对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而且这样的思索又极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派别、立场、权力或者别有用心的阴谋左右。这样的状态,使得我们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断地犯着同样的错误,缺少实质性的进步和飞跃。我们能够意识到历史的荒诞性,但我们却意识不到现实的荒诞性。这样的

4、缺乏,是因为我们对于现实缺乏足够的警觉,也缺乏一种由思想高度所拉开的距离,以及对历史和幻象应该保持的冷静。(赵焰),导 论一、释“中国”“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后来“中国”所指空间范围逐渐扩大,有了多种引申:一是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是国境之内;三是中等之国;四是中央之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种。,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见荀子战国策等书,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的广阔地区。以“中国”为非正式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

5、称,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往来照会公文,言及中方,有“大清”“中华”“中国”等多种说法,而以“中国”用例最多。,“中国文化”之“中国”在作为历史范畴的“中国”这一逐步扩展并定位的空间中得以发生、推进。,二、释“中华民族”“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的简称,较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以魏书晋书用例为多。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现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

6、现实格局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在多样性中保持了强劲的凝聚力。,三、释“文化”“文明”1.文化“文化”是汉语古典词,又在近代被用来翻译西洋对应词,从而赋予新的内涵。“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与武力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正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中国古代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即运用文物典籍和礼乐制度,来教育和感化人民。“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7、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最早界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因为没有文化,人不成其为人;没有人,文化不复存在;人是文化结果,也是文化的起点;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因此,文化就是指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这个过程的结果。简言之,人类实践的能力、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即文化。按三分法: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后者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其中精神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社

8、会心理,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文化结构图,总之,文化是人们争议较大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它有无与伦比的构词能力。美国学者罗戚勒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经典的描述:“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于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描述,因为它的形态千变万化。可是,当我们要寻找文化时,它仿佛像空气,除了不在我们手中以外,它无所不在。”,2.文明 与“文化”相近的古典词是“文明”。“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联合而成的“文明”指从人类物质生产(尤其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中国人认真区分“文化”与“文明”。始于胡适,他

9、将“文明”(Civilization)定义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此对中国人的文化研究是一种精确方向的引导。,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时期(旧石器时代)和野蛮,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城市的出现。因此,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4000年左右。,四、中国文化史研究的

10、对象“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别。文化史着眼于对诸种观念(文学史、艺术史、史学史、哲学史、宗教史等)侧面的综合考察,通过对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双向探求,了解族群、民族、国家的文化性格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势。,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1)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老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3)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4)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豫章: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故穰岁则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藏弱之籴(d)。人食鱼稻。多尚黄老佛清净之教,重于隐遁。地方千里,水陆四通,风

11、土爽垲,山川特秀。梁州: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多溺于逸乐。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少从宦人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鱼稻,亡凶争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bin)厄。冀州:土地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人性劲悍,习于戎马。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前谚云:仕宦不偶遇冀部。人性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游手好事,竞锥刀之末。,2.经济土壤:置根于东亚大陆农耕、游牧两种经济类型中,两者既冲突又融合。3.社会

12、结构: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进化,但仍保存着浓厚的血缘色彩,即宗法制度。4.国际条件:基本上是中国影响世界,对外界采取蔑视态度,但是体现出极大的包容。,在近代以前,中国虽然有过政治上被文化相对较低的民族统治的历史,但这些民族“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都被汉化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优势地位仍很稳固。,但鸦片战争以来,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以武力征服为手段,从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全面入侵了这个老大帝国。这些入侵者不再是以前的来自西北内陆的野蛮民族,而是能够越过曾经被我们视为天险的大洋并在各个方面都更为先进的强敌。中国从此面临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这些从未有过的变局,我们从先前虚骄的迷梦中渐

13、渐不情愿地清醒过来,从以前对待四夷的轻视态度逐渐变为对其力量的震惊和手足无措,接着才开始笨拙地学习其长技。但由于这个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庞大帝国的巨大惯性而形成的种种积重难返的制约因素,使得,任何一个事务层面的改革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因此这种学习是肤浅的,也最终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李鸿章等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最终惨败于日本即能说明一切。此后中国进入了无所适从的阶段。从北洋政府到民国再到共和国,这种无所适从的表现所在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可以概括为: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是一种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之

14、以周边的游牧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中世纪的欧洲和日本的领主封建制以及印度种姓制均不同的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六、中国文化的特质1.人文传统。如“敬鬼神而远之”,重人生、讲入世。人与天、地同列为“三才”,“天地君亲师”同时共祭。几乎没有过宗教迷狂的时期,自然也对神祇缺乏真诚的尊崇和激情,而是一种应付和利用的态度。我们是一个泛神论的民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祖先神。,2.伦理中心。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是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将“德”排在智、体、美之前。而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是一种“求真重智”的“科学型文化”。,3.尊君重民

15、。自然经济的孤立、分散无力应对外敌和天灾的侵袭,这使得一个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成为必要。因此中国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尊君成为必然的传统。同时,社会的正常运转又依赖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民为邦本”的原则也是势所必然。,4.中庸协和。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这种心态可以在政治、文化、风俗等各方面体现出来,尚调和、主平衡。所谓“真理的核心是准确的分寸,实践的精髓在于掌握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而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理念。,5.延绵坚韧。中国文化的根极深,有极强的认同力、适应力和延续性。认同力越强,凝聚力也越强,这使得我们在历史上多数时候都是以统一大帝国的

16、面目出现。而适应力又使我们能不失灵活变通,与时俱进。,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1.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又是多元发生的。原生文化有所谓“三大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六大文化区”、“七大母文化”、“八个文明中心”等诸多说法,中国文化始终是其中重要的一源。且其他文化大都中断了,属于突破性文化;只有中国文化沿续数千年,未曾中断过,称为连续性文

17、化。,2.汉字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如日本的假名、朝鲜半岛的谚文、越南的字喃等。对欧洲的影响则体现在科技、思想和考选制度方面。,八、中国文化史的分期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古史的传说时代。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为后来的农业文明打下了基础。,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中国跨入了文明的门槛,青铜器当时首先用作礼器,其次是兵器。农业生产仍多用石器。祭祀发达,供后世不断取用的经典已形成。,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这个时期古代统一帝国建立完成,诸子百家

18、的各骋其说也变为独尊儒术,经学正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思想一统的局面也顺利实现。但统治者实际奉行的是儒法结合、王霸杂用的统治术,之后的几千年无不如此。各种制度和标准在此时确立,,汉族及代表其文化成果的汉语、汉字、汉文都基本定格于这时期。王朝内部运转和王朝更迭的模式也于秦汉时期定型。对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得以确立。世界同时期可与媲美的文明是印度的孔雀王朝文化和欧洲的罗马文化。,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时期,中国文化与周边文化发生了频繁的接触和融合,各种思想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赢得了复壮的生机。这时段的主要冲突方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以及佛教和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

19、教思想的融通吸纳。这时文化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在逐渐南移。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长期是南方的政治中心。,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中唐是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的分水岭。清代叶燮在原诗一书中指出,中唐不但是唐朝一代之“中”,而且是“千古百代之中”,于诗歌如此,于政治、经济、思想、学术也无不如此。从经济上说,朝廷对平民的直接经济关系确立下来。政治上科举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步取,代了唐朝以科举和世袭相结合的取士制度,官吏的选拨相对公平和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官制度。租庸调法:丁男、中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石,为租。随乡土所产岁输绫、绢、絁两文,布加1/5,前者兼棉3两,后者兼麻3斤,谓之调

20、。岁无偿服役20日,若不服役,每日交绢3尺,谓之庸。有事加役25日,免调;加役30日,免租调。,两税法:夏秋两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杨炎制定。把租庸调合并为一,规定用钱纳税。夏税不超过6月,秋税不超过11月,称为两税。租庸调以丁夫为本,两税法以家产多寡为准,自此历代王朝皆用此例。,另外,中唐以来,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活跃,通俗文艺形式如话本、小说、戏剧都逐渐兴盛,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重要内容。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将人们关注的世界转向内心,在道德伦理的背景下注重学理的精深,也让民族的心性从汉唐时期的雄强外拓变为精致内,敛,这也是唐人和宋人、唐学和宋学的显著差别。加之重文轻武的

21、基本国策,宋代成为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对外最为孱弱的时期。,6.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期中国文化在创造了最后的辉煌过后,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国人开启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但效果有限。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以,经世致用和非君崇公相尚,但其启蒙影响是在他们死后百多年才发生。所以在西方的炮舰打开我们的国门时,我们可以说仍是铁板一块。西方文化自沿海登陆,并逐渐向内陆扩展,因此中国近代史上两湖、两广地区风云际会,英才辈出。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从而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剧烈的变动。这个转折和变动今天仍在,继续。这些转化又是同时进行着的,其内容是: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这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内容。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3.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我们因为长期落后,所以在先进模式的参照下,有能够一步到位的后发优势,但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文明冲突都必须慎重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