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98366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全桂静教研室:3号实验楼319,Tel:,HIV(爱滋病毒),大肠杆菌,绪 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六 微生物的作用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无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一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在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地位等生命活动基本规

2、律,应用于发酵工业等实践中的科学。,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传染免疫、生态分布、分类地位等。,1 史前时期:酿酒、烘制面包、酿酱及酿醋等传统发酵及细菌浸出法冶金2 初创期(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3 奠基期(也称生理学时期)(19世纪中叶-1928年):法国的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德国的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4 发展期(始于20世纪初):E.Buchner 从微生物细胞中发现并提取酶类;5 成熟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Watson 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三 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一)发展史,20世

3、纪以来的微生物学与多种学科交叉发展 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而迅速发展,同时形成分子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及微生物生态学等新的学科。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微生物工程的发展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的空间。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如生物柴油)、生物农药的研制、绿肥的使用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微生物基因组学将进一步发展;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及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获得新发展;微生物产业化继续发展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规律以发展食品保藏技术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

4、展,国内高校微生物学研究方向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生物防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真菌学药物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海洋微生物学,四 代表科学家的贡献,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微生物学奠基人彻底否定“自生学说”,建立病原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提出巴氏消毒,柯赫(Robert Koch,1828-1910)(病原)细菌学奠基人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肺结核病的病原菌;研究了固体培养分离微生物的技术;研究配制培养基技术,1、体积小、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

5、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 微生物的共性,测量单位:微米或纳米,细胞核,动物细胞,病毒,细菌,1 体积小,表面积大,细菌大小与比面积,球状细菌:直径1m左右;杆状细菌:中等大小的杆菌直径约1m,长23 m,3000个杆菌首尾相连=一粒大米的长度,针尖上的细菌,比面积=表面积体积=3r因此,半径越小则比面积越大,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2 吸收多,转化快,有资料表明,大肠杆菌在1小时内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糖;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人(50kg)5001000g/d地鼠(体重3g)

6、3g/d,3 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 繁殖1代每小时 分裂3代,由1个变成8个。经24小时 分裂72代,重约4722吨经48小时 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微生物代时及每日增殖率,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4 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的个体一般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变异频率较高;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耐0196低温 耐250300的高温 耐盐(饱和盐水)耐干燥(产芽孢细菌、真菌孢子)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7、: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分布广,土壤空气水域生物体内外,极端环境,正常环境,高空深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温泉,5 分布广、种类多,种类多,地球上的微生物:估计有100万种以上已发现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约1000种,多样性除了表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外,还表现为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1 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2 工业发酵;3 农业生产;4 环境保护;5 致病和霉变;,六 微生物的作用,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学:技术基础课,为学位课;3.5学分共计56学时,14周结课。学时分配如下:,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笔记;独立完成并及时上交作业双周一上交作业,单周二讲解作业,上课要求,使用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教材:沈萍 微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黄秀梨 微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盛祖嘉 微生物遗传学 高教出版社吕嘉枥 食品微生物学 化工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