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0332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7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三十七章王守仁的社会思想.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十七章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著作,被其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订出版了王阳明全集,第一节 论理想社会模式,人们都承认王守仁的思想学说是忠诚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然而至今尚没有人注意到,王守仁的思想学说是在为实现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努力。而他的社会理想之美好程度,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社会理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因此,王守仁不失为一一个空想家,但他的一生,恰恰是为实现其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奋斗的。王守仁之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王守仁的理想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第二,王守仁的“一天地万物以为心”,就是社会中的各成

2、员都求“尽其心”。按王守仁的思想,认为只要人人尽心,整个社会秩序就是十分和谐的。第三,在王守仁的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我们可以把王守仁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归纳如下:,其一,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 己任。其二,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 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四,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 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

3、法。其五,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 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 快,毫无怨言。,由此可见,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王守仁认为,尽管现实社会已是功利之毒入人心髓,私欲横流,争夺日益严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人们的内心里仍然存有万古不变的“良知”,所以,只要使人们都能“致良知”,理想的社会就能变为现实,并且认为这是圣贤治理社会至简、至易、至灵验的方法。,第二节 论“致

4、良知”与思想控制,王守仁既然如此重视“致良知”,就需首先明了其“良知”的含义。他对“良知”有诸多解释,但其核心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良知就是知是、知非之心。第二,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第三,良知就是义。第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第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即他所谓“致知格物”。,对社会和谐的根本来源认识使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对于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人们良知的体现,就 是天理的体现。也就是说,凡是不被私欲所蔽的思想理 念与社会的规范是完全一致的。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

5、的表象。其三,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 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王守仁认为人们的思想理念和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第三节 论欲望与个人修养,在欲望问题上,王守仁与朱熹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核心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并把所有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言行都界定为“人欲”,而且认为人欲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是必须要清除的东西。王守仁关于清除“人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人欲”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认为人们有“七情”是自

6、然的,但对其过于执著地追求就是“人欲”了。,第三,强调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改变价 值取向的方法灭人欲。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 配的。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提出的个人修养的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即所谓“主一”。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程。,第四节 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从政多年,并亲手镇压过数次农民起义,深知社会基层组织管理与社区管理的重

7、要性。其利用社区基层组织力量以维护该社区秩序的思想,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十家牌法”的实行之中。他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户口联保制加以厘订,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而形成所谓“十家牌法”。,王守仁为了提高下级地方官吏对十家牌法的重视,曾系统地介绍了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最后,王守仁又进而指出,将十家牌法稍加改造,就能具 有更为全面有效的社区管理功能。,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以约法的

8、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王守仁制定乡约,是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顺民,但他利用乡约进行社区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机构。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纠纷。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五,移风易俗。总之,乡约组织是一种按政府要求,民间自办的社区基层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整饬社区生活秩序,加强以自我约制为主的社区管理。王守仁的社会基层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些制度得以具体实施,对于社区管理定会大有效果。它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社区管理制度安排的尝试,给

9、后代留下了可贵的关于社区管理的文化遗产。,本章要点:1、王守仁构想了一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没有人己、物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甚至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王守仁不失为一个空想家,但他的一生,恰恰是为实现其空想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奋斗的。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史上,“大同”社会思想至明代仍在发展,并被人们所憧憬。,2、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概念是“致良知”,其“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致良

10、知的途径在于“格物”。归根结底,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仍是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应用。既然良知是个思想意念问题,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从思想与心理的层次入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3、在欲望问题上,王守仁与朱熹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核心在于“存天理,灭人欲”,把所有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言行都界定为“人欲”,并认为人欲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是必须要清除的东西。只是王守仁提出的清除“人欲”的方法与朱熹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强调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将人欲与个人身心修养融为一体。4、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中颇具特色的是“十家牌法”的实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其乡约组织是一种按政府要求,民间自办的社区基层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整饬社区生活秩序,加强以自我约制为主的社会管理。,复习思考题:,1、王守仁社会理想的时代性是什么?2、王守仁与朱熹的社会思想的异同是什么?3、王守仁与朱熹的欲望论的异同是什么?4、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社会管理思想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