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10801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辅导对联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对联,说学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能力目标:多题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六相”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 争的欲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兴趣。,说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它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奇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说教法,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开始学习。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讨论;没有结果,再问老师。,说教学过程,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增岁月人增寿,乐快春新,娘,爹,故

2、事导入,对联:就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 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里有思 想、有情趣、有艺术。欣赏对联有 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发展及来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

3、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

4、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对联的由来:,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挂桃符来驱鬼避邪习俗。这是对联的萌芽。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据说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春联。,对联的主要种类:,1、春联:春节期间贴于门上的对联。例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2、喜联:祝贺结婚、生子、等喜事的对联。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3、挽联:悼死者之对联

5、。例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4、楹联:寺院、庙宇楹柱上的对联。例如:财神庙联: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到底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怎样教我开销。5、俗联:通俗易懂之对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联的类别,(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

6、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对联的语言特点,1、对联的字数不限。(最短两个字;最长1612字)2、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3、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4、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对。平:一、二声;仄:三、四声 规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春种满田玉,秋收遍地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袁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上联:死 下联:生(注:“生”字倒着写),1、

7、字数相等。2、字音平仄。3、词性相对。4、内容相关。,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创作规律,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

8、;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

9、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

10、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以上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再如: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二、反复 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

11、。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又如: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三、复叠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请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再看: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工人来,农

12、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再请看: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四、顶真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

13、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请看一副风景联: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五、析字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

14、种形式。1.拆字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2.合字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六、镶嵌人们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2.镶嵌姓

15、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柏成林丛夏岳高。3.镶嵌方位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4.镶嵌年号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5.镶嵌偏旁部首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七、加减 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1.加字(1)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2)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2.加笔划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

16、,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3.减字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八、双关1.谐音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再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2.借义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不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又如:龙井泉多奇味

17、;武夷茶发异香。,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九、同音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样式: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3.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转类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

18、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再看下面一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上联中四个“好”读音分别是?),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2、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第一、四个念第三声;第二、三个念第四声。,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一、回文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这种格式最为常

19、见。试举几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需要指出的是,其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如: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二、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1.明喻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2.隐喻谷

20、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3.借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三、夸张请看: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再看一副名胜联:声驱千骑急;气卷万山来。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再如下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

21、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四、数字请看下联: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

22、,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一叶小舟,两支浆,坐三四个人,行五六里路,转七八个弯,离九江还有十里。十棵桃树,九树花,落七八只蜂,跳五六支舞,酿三四坛蜜,甜两家外加一人。,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十五、方位 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大江东去;爽气西来。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

23、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再看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此外,张挂对联,传统作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张挂对联,上联的最后一字是仄声(第三、四声)右边下联的最后一字是平声(第一、二声)左边,大家能把下面律诗中的对偶

24、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小试牛刀,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佳联、趣联赏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上联:浙江省,下联:江苏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

25、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课堂小游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我帮苏东坡改对联,发愤,立志,猜人物,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2、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3、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於外平成河汉江淮,蒲松龄,鲁迅,大禹,猜行业,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宾馆,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书店,保险公司,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猜地点或名胜,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上下联各猜一省份),上联指 福建省下联指 台湾省,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26、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成都杜甫草堂,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黄鹤楼,中考点兵,你能行!,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上联:下联:,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沙场点兵,一、应对型:这类题型由命题者给出语境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语境对出上和下联.,二、组合型:这类题往往结合古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质.,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1)

27、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古。赞颂的是()相关的成语是()(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赞颂的是()相关诗句是(),诸葛亮,三顾茅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三、评析选择型:命题者给出一副对联,要求考生根据对联的内容去理解、评析,最后做出选择。所给的知识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时政方面的。,物理课,老师为了生动形象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A)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四、直接抒写型:

28、这类题由命题者给出上联由考生直接写出下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五、修改型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 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1、人梯巧搭登攀路 2、学海无涯勤可渡 3、山高自有人行路4、风吹杨柳千门绿5、点点轻舟腾巨浪,E、心血勤浇栋梁材,D、书山有径志能攀,A、水深不乏破浪舟,C、雨滋桃杏万户红,B、阵阵渔歌卷春风,六、对联寻亲:这类试题由出题者把几副对联打散然后进行选择组合,1E、2D、3A、4C、5-B,七、填成语: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

29、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3、良言入耳三冬暖()六月寒4、光阴似箭催人老()躜少年,自知之明,海阔天空,恶语伤人,日月如梭,备选成语:恶语伤人、自知之明、日月如梭、海阔天空,1、上下联字数相等2、上下联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3、上下联的平仄相对4、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5、内容相关或相反,小结:提炼方法,常识类、诗文类、名著类、赏析类,类类不同,选择题、拓展题、撰写题、简答题,题题各异,多多积累,天欢地欢家家欢颂生活甜,版块一:联海遨游能力操练场,感知对联,1、画饼充饥 愚公移山 2、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3.山笑水笑人人笑谈政策好,刘翔创佳绩,声震全球。姚明展身手,称雄美国。,望梅止渴

30、 精卫填海,橘子洲洲停舟舟动洲未动,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版块二:读你千遍也不厌欣赏对联,春回大地诗行绿日耀长天画卷红,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名联欣赏,名联欣赏,名联欣赏,处 处 春 光 好,家 家 喜 气 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版块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探究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朝至,昨夜行,虎跃龙翔跨越可能,腾飞梦想风驰电掣传扬奇迹,铸就精神,刘翔加油,名联欣赏,课堂练习,Bye by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