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14104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树(陈星霖).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作:陈星霖,第五单元,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穿石的启示,诺贝尔,天火之谜,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说明:天火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富兰克林发现雷暴和静电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富兰克林是个认真仔细的人。由此他大胆地推

2、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说明:富兰克林敢于创新。,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压力很大,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

3、里面攥(zu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实验成功!,“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

4、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ng)了。告诉我们要敢于创新。,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1706年1月17日生于波士顿,1790年4月17日卒于费城。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他于12岁到印刷所里当学徒,从那时起,长期未脱离印刷工作。1727年富兰克林组织一个社团,这是1743年创立的美利坚哲学会的前身。1731年他在费城创办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371753年任费城邮政局长。约在1744年开始从事电学的研究。1751年创办了费城学院(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53年,获科普利奖章。同年,他还 获得 哈佛 大学、耶鲁大学 的荣誉学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

5、迁资料,祖籍汴梁(今开封),一说是浙江海宁枣林人。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国榷资料,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年165 国榷8年)撰。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

6、,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

7、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为了使新的国榷更加翔实可信,谈迁付出了许多努力。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诺贝尔,诺贝尔资料,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

8、的。,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因为1833年10月2 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介绍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而不舍,日滴

9、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d)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举例说明。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