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18187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管理学第二章.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道治以大道为基础的治理 引言 阴阳之治把握管理的整体性 中庸之治把握管理的适宜性 无为之治把握管理的有效性,2.0 引言 道治的依据“道”含有规律、道理、道术等多重意义。虽然各家各派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总的说,“道”是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支配力量。在“道”的基础上,天、地、人成为统一的整体。道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寻道而为的治理方式。,命题1:天下有大道。尽管古人对道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承认道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历代统治者和管理者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都努力寻找和认识所谓的世界大道、治国之道、治生之道。,命题2:循道可成事。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治

2、国与经营大家范蠡也认为“夫人事必将与天地参与,然后乃可以成功”。在古人看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超越大道。人只能在循道而为的情况下,有所作为。,道治的内涵 道治:在正确认识天下大道的基础上,顺应道的要求,实现一定的治理目标的治理行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要正确认识道以及道的存在。二、顺应道的要求。循道而治是领导成败的关键,其作用的机理是:顺乎规律,人的行为所受到的阻力就小,助力就大,因而能够事半功倍。,本书中道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阴阳之治把握整体性的管理 中庸之治把握适宜性的管理 无为之治把握有效性的管理 阴阳之治、中庸之治、无为之治的基础与目标指向如图:,指向,管理的整体性,管理的适宜性,

3、管理的有效性,内容,阴阳之治,中庸之治,无为之治,基础,阴阳之道,中庸之道,无为之道,图21 阴阳之治、中庸之治、无为之治的基础与目标指向,道治的应用 作为依据大道而进行的管理思想,道治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提炼管理理念。第二,制定和实施战略。第三,磨砺领导艺术。,2.1 阴阳之治把握管理的整体性 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之治着眼于管理的整体性,在把社会组织系统视为一阴一阳两种力量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之道,对整个组织或社会实施系统管理的基本管理方式。我们根据古人的管理实践,将阴阳之治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阴阳之治,保持阴阳和谐,促进阴阳互动,推动系统发展变化,2.1

4、.1 保持阴阳和谐 保合大和,乃利贞。易乾 彖 保持阴阳和谐有如下三个层次:第一,要认识互补性。阴阳统一的三个类型:互补的统一 差异的统一 对立的统一,第二,要包容多样性。第三,要维护和谐性。管理上维护和谐性的两个方面:一、坚持“两点论”二、认可差异性,2.1.2 促进阴阳互动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易泰彖 阴阳、刚柔两种力量要相互配合、交合,才能使事物健康发展,这一思想运用到管理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上下交流要畅通。第二,领导者要主动交流。第三,领导者要与下属同甘共苦。,2.1.3 推动系统发展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上 对阴阳之道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推动系统发展变化上面。在推动系统性发展

5、变化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采用两种发展形式。把握两种变化:一是“变”二是“通”,第二,要运用两种推动力量。第三,要不拘一格、灵活适变。,2.2 中庸之治把握管理的适宜性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过犹不及”,说的是观察、思考、分析一切事物以及一切行为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一切人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大道。在管理领域中实行中庸之治,就是以中庸之道为指导,强调管理要具有适宜性。在实践中,中庸之治包含以下方面:,2.2.1 成为中庸之士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中庸首先是一种个人修养和行为。领导者要成为中庸之士,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践行仁义之德。第二,追求恰到好处。第三,实

6、行狂狷之法。,2.2.2 实行中道管理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在良好的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就可以实行中道管理了。第一,不走极端。,第二,宽猛相济。第三,有针对性。,2.2.3 努力与时偕行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 中庸讲究度。除了前面讲述的程度上的适度,在时间尺度上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在时间尺度上的中庸之治的方法。第一,随遇而动。,第二,随势而行。第三,学习先进。,2.3 无为之治把握管理的有效性 中国人大多是通过老子了解无为之道思想的。首先,无为之道是自然之道。其次,无为之道也是一般的为人处事的理想境界。着眼于管理的有效性,做到“为无为

7、,事无事”,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就是许多 中国领导者所崇尚的无为之治,或者称为无为领导。,在古人看来,无为之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为 之 以 智,为 之 以 德,为 之 以 柔,2.3.1 为之以智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 无为之治并不是简单的顺其自然,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特殊的有为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认识到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自为性。第二,要各负其责,不能事必躬亲。,第三,要有预见性,主动有所作为。要做到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预先有所作为。二是,从“小为”做起。,2.3.2 为之以德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 没有道德的感召力,无为是很难实行下去的。第一,要有仁善之心。第二,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第三,要顺应民心。,2.3.3 为之以柔 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 老子柔为的思想把无为之治的理念阐述的极为深刻,也极具实践意义。为之以柔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认识到柔弱之道的深刻内涵。第二,在行为上要示柔示弱。第三,要要学习水的柔为精神。,本章反思1.古代道治思想的那些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其价值体现在哪里?你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认识有哪些发展?2.古代道治思想对你的自我提高有什么启示?如何与已有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相融合?3.古代道治思想对组织战略性发展有什么启示?你在改进今后的实践方面有何设想?,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