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19684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学素材生物必修3简介-新人教[整理].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3: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培训,向老师们问好!,一、课标内容,必修部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部分生物技术与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一)具体内容标准,3.1 植物的激素调节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3.4 种群和群落3.5 生态系统3.6 生态环境的保护,3.1 植物的激素调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列举其它植物激素。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

2、态,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3.4 种群和群落,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阐明群落的演替,3.5 生态系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6 生态环境的保护,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二)核心内容,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个体水平上生命活动的

3、调节,二是群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由稳态和环境这两个核心概念统领的个体和群体两个研究水平的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个体水平的稳态,群体水平的稳态,稳态与环境,1、稳态,贝尔纳(1857年):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构成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内环境稳定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共同目标。,关于稳态,坎农(1926):内环境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动态的稳定。内环境的任何微小变化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的活动,从而消除或减少这些变化。他将这种由代偿性调节反应所形成的稳定状

4、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也称内稳态。并指出稳定的相对性。,稳态不局限于内环境的范畴,而是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分子水平上有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性的稳态调节,器官水平上如血压、心率的稳态,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等。,稳态的现代概念,稳态通过调节而实现:贝尔纳: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控制论:探测器、控制中心和受控部分。控制中心和受控部分间有反馈调节作用。现代观点: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关于稳态,在微观领域:细胞内各种理化性质也是大致维持稳定的。血浆的pH,各种酶促反应的进行,基因的表达过程等。在宏观领域:种群,群落,生态

5、系统都存在稳态个体水平: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观点也得到了发展,提出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强调了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群体水平: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生命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通过自身调节机制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生物学词典(科学出版社):主体存在的场所,即把某个主体的外界称为这个主体的环境。主体一般是指个体或个体的集群,此外,把单个的细胞、组织等当作主体来研究也是不少的。,2、环境,强调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维持其稳态需要依靠自我调节机制。,3、反馈调节,在知识方面,本模块

6、的核心概念除了稳态,还有反馈调节。系统的稳态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输出,反过来调节该系统的输入的方式。,生命系统,输入,输出,正反馈,负反馈,体温调节,寒冷,炎热,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血管收缩 血流,皮肤,散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产热,体温恒定,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血管舒张 血流,散热,汗液,皮肤,传出神经,甲状腺,代谢,垂体,甲状腺素,传入神经,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

7、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稳态”和“环境”是贯穿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前言指出:“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这一表述点明了本模块的基本立意:所谓“稳态与环境”并不是个体水平的“稳态”与群体水平的“生物与环境”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都当作生命系统来看,它们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将“

8、稳态”和“环境”当作贯穿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来理解,就能抓住本模块编排的基本思路。,知识性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具体内容标准中属于了解水平(举例说出、描述、列举)的有6项,属于理解水平(阐明、说明、概述、搜集、举例说明)的有11项,属于应用水平(分析)的有1项,理解水平的条目占61%以上。本模块的知识性目标的基本定位是理解。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定义,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和整理信息。这体现了对教材内容深广度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其他模块一样,本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全方位的。不同的是,本模块由于侧重于宏观水平的内容,便于联系

9、实际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具体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列出了5项调查: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此外还列出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探究,以及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活动。可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模块的重要目标。,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在具体内容标准中,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范畴的内容有7项,占总条目数的27%,其中2项使用知识性目标动词:“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10、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5项使用情感性目标动词:“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如何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教材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知识内容深广度的把握,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为体现先进性,一方面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另一方面以不同形式介绍生

11、物科学的新进展,如人类脑计划、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等。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知识内容层次分明。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化是知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材重视帮助学生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重视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衔接。,二、本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自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

12、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引自课程标准P19 具体内容标准生物3 稳态与环境,本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续),对学生理解生物学至关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13、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崩溃。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是将维持稳态作为目标。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机制。,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本模块主要阐述了动物体(包括人)和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本模块主要阐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所以,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本模块具有其他模块不可取代的价值,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对于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十分重要,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糖尿病水盐调

14、节、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等都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更是与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本模块有利于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奠定基础。,关于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5、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学生全面领悟科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模块可帮助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取样调查等方法。,三、必修3(人教版)教材简介,(一)结构简介,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编排体系的设计,稳态,群体水平,呈现方式,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章首页由标题、

16、引言、题图和配诗(或警句)组成。引言力求精炼生动,自然引出本章要探讨的中心问题。题图紧扣主题精选图片,并配以画龙点睛的小诗(或警句),烘托氛围,引人入胜,并且启迪学生从生命活动的调节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至宇宙和人生等方面进行思考。,每节一般由问题探讨、正文主栏、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正文中灵活安排以下栏目:,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节后练习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基础题用于巩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拓展题意在培养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供学有余力的学生

17、选做,本章小结既对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的归纳和梳理,又对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自我检测包括以下四部分:概念检测检测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特别是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技能应用训练科学探究技能思维拓展在本章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思考,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自我检测题量较大,类型丰富,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本书课外阅读栏目,课外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四个栏目的数量和功能如下。科学技术社会(7篇

18、)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体现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科学家的故事(1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启迪科学史话(1篇)介绍科学某一领域发展的历史,帮助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4篇)体现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提高人生规划能力,探究活动类型,本模块安排的探究活动,实验1个、探究5个、模型建构1个、调查(课外实践)4个、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12个、思考与讨论18个、技能训练4个、制作1个。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二)核心概念,第1章:体液、内环境、稳态第2章:兴奋、激素调节、

19、反馈调节第3章:生长素、植物激素、第4章:种群密度、“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群落、丰富度、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第5章: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负反馈调节第6章: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2个),一般概念,第1章:血浆、组织液、淋巴第2章:反射、反射弧、神经冲动、静息电位、突触、神经递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细胞、免疫系统、抗体、抗原、疫苗第3章:向光性、极性运输第4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第5章: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20、、信息素、行为信息、自我调节、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第6章:计划生育、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就地保护、易地保护、自然保护区,(三)必修3与原高中教材内容的关系,1、必修3的有关内容在原高中教材中的位置:必修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必修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选修第一章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选修第二章 光合作用(氮循环),四、教学策略和建议,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因而,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21、。,(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的;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又是怎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能力目标,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养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二)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1、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教师应在教学中组织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来建构知识教师可设计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

22、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可以通过学生分析人们对激素的认识过程,来建构激素的概念;再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如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而血糖浓度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短时间升高,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血糖到哪里去了,是谁在起调节作用,为胰岛素等知识的出现做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规律,建构血糖调节模型。,血糖平衡的调节,食物,血糖,血糖,氧化分解,CO2+H2O+能量,肝糖原,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非糖物质,肌糖原,

23、胰高血糖素,尿糖,胰岛素,消化吸收,体液免疫过程,增殖分化,抗原,吞噬细胞使抗原决定簇暴露,抗体,记忆细胞,B 细胞,效应 B细胞,T 细胞,产生,分化,增殖分化,例如,在学习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时,可联系渔业生产上合理捕捞量的确定问题。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适度的海洋捕捞不仅可得到最大的产值,而且也不会影响种群的增长。因此,要避免过度捕捞的短期效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渔业生产。,产量,2、群体水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的范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必修3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系统

24、分析的方法、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取样调查的方法等实验方法。教师应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避免把方法仅仅当作知识来讲授。例:取样调查法主要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应当让学生通过实地或模拟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样方法;而标志重捕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来领悟,如在一堆绿豆中随机抓出一定数量,用等量的红豆代替(作标记)放回,均匀混合后,再随机抓取一定数量后推算出总量。也可用乒乓球来进行模拟。,(四)课件1: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师分析,三、教学策略,本

25、节应紧紧抓住“演替的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教师分析,第4节 群落的演替,问题探讨: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

26、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教师分析,一、概 念,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

27、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视频,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看图分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提示: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讨论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

28、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提示:能找到。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讨论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裸岩上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有何不同?,看图分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9、,教师分析,二、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看图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提示: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30、。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教师分析,分析:人类的这些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看图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31、,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教师分析,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

32、)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土地开垦史。解放后,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相当于3.6个江苏省的面积)。开垦的后果: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

33、飞机草、凤眼莲、假高梁、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知识拓展,美国白蛾,又叫秋幕毛虫,1979年进入我国后迅速蔓延。其四龄幼虫可危害300多种植物,具有暴食性,成片的树林常被横扫一光,被称为无烟的火灾。采用药物等措施进行控制效果并不明显。植保人员筛选出了一种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图为植保人员将装着寄生蜂的蚕茧固定在树木上放飞。,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引入我国由于其口味不佳受到人们抛弃。然而,却给水稻种植业造成巨大的危害。福寿螺啮食水稻、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福寿螺还是某些传染病源的中间宿主,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脑膜炎。,水葫芦(凤眼莲),

34、原产南美洲,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危害:改变了当地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经济的重大损失,航运、渔业、水利等都受到了危害;对当地居民饮水、健康等造成威胁。治理: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方法。利用天敌、病菌、以及化感作用等的生物控制被许多专家和学者推崇。,D,C,练 习,供您备课参考,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35、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

36、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2、群落演替的含义,随时

37、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物种的变化。群落演替即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

38、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它是一个与环境条件取得相对平衡的自我维持系统。顶级群落的特征和性质,取决于影响群落演替的外部环境因子和内在生物的遗传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状况。根据构造顶级群落的关键因素,可将其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气候顶级群落:具有正常地形与土壤特性,而且其特征不为临近所出现的外力所干扰的顶级群落。气候顶级群落最能反映大气候的特点。土壤顶级群落:由于土壤因素偏离正常特征使生长的植被在演替

39、系列和顶级群落中发生特化。地形顶级群落:由于局部地形(如温带地区的阳坡和阴坡)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类植被发展的顶级群落称为地形顶级群落。动物顶级群落:任何群落除植被外,都会有许多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的动物种群。有时一个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为某种动物经常的、强有力的活动所制约,使原先的群落朝着这类动物所施压力相平衡的方向发展,即某种占优势的动物改变了植被,构成了一个与动物活动密切联系的动态系统,称为动物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就部分原因进行分析。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

40、的活动性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普遍而经常的发生着。因此,任何一块地段,都有可能接受这些扩散来的繁殖体。任何一块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任何一个旧的群落为新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含有植物的定居过程。故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对于动物来说,植物群落成为它们取食、营巢、繁殖的场所。当然,不同动物对这种场所的需求是不同的。当植物群落环境变得不适应它们生存的时候,它们便迁移出去另找新的合适生境;与此同时,又会有一些动物从别的群落前来找新的栖居地。因此,每当植物群落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居住在其中的动物区系实际上也在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整个生物群落内部的动物

41、和植物又以新的联系方式统一起来。,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使微气象条件发生改变,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促进其他生物的定居和加快自身的灭亡,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另一些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演替。种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外部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新物种迁入首先表现的大多是负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定居后出现生态位的分化,虽然经过适应后,表现为正相互作用的增加

42、,但很快会由于种内矛盾加剧,或改变了的环境使实际生态位缩小,或其他种的入侵,并形成周而复始的更替。事实上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而竞争能力弱的种群则逐步缩小自己的地盘,甚至被排挤到群落之外。这种情形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群落。,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

43、。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 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 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模式来

44、加以描叙。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 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 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 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 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

45、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 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 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 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 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

46、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 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水生演替系列:在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4米以下,由于光照和空气的缺乏,就没有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生长,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加上从湖岸上冲刷下来得到矿物质淤积,逐步抬高了湖底。在水深4米左右,定居了绿色植物,首先是以轮藻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湖底的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 群落的演替系列: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3米处,如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苦草等)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米以内,如莲、水鳖等)直立水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陆交界处,如芦苇、茭白、香蒲等)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主要是湿生的乔木树种,如杨、柳等)中生

47、森林群落。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举例2: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举例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模型,信息传递的特点,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使生态系统各部分联系、协调成为一个整体。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和物质的消耗,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物质是反复循环的,而信息传递则是双向的。生态系统的信息不仅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四个基本成分之间及各成分内部传递,而且还在个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的水平传递。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以及传递过程中不断发生着的复杂的信息转换,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地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示意图,无机环境(光、热、水、营养物质、CO2、O2),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活 动,分组备课代表发言,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