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36099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1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中考复习爱莲说.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泥而不染,濯(zhu)清涟(li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y)!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 古义:_ 今义:栽种(2)陶后鲜有闻 古义:_ 今义:新鲜、鲜美(3)宜乎众矣 古义:_ 今义:应当,当然,竖立,少,(1)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原意:枝蔓,在文中的意思:_ 原意:枝节,在文

2、中的意思:_,长枝节,生枝蔓,2.词类活用,(2)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F 原意:远处,距离长,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清幽,清澈,在文中的意思:(3)形容词用作状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F 原意:远处,在文中的意思:,从远处,远播,显得清幽,3.其他重点实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F:。(2)濯清涟而不妖 妖:。(3)中通外直 直F:。(4)亭亭净植 亭亭:。,挺直,挺立的样子,沾染(污秽),美丽而不庄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6)予谓菊 谓F:(7)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对于的喜爱,亲近而不庄重,认为,隐居,4.文言虚词(1)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3、而不染 水陆草木之花(2)濯清涟而不妖 5.句子朗读节奏(1)晋 陶 渊 明/独 爱 菊(2)予/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连词,表转折,却,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文意理解(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2)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庄重。,(3)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托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

4、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寄托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8)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

5、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诱导,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一、阅读爱莲说,完成14题。(12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金题演练,仅,只,多,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意思和

6、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人不知而不愠 B.潭西南而望 C.温故而知新 D.而翁知我,A,【解析】题干“而”为连词,表转折,但、却。A项“而”与题干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C项中“而”为连词,表顺承。D项中“而”为代词,你、你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文中借哪一句来表明作者的人生志趣?(4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7、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节选自李渔闲情偶记山茶),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濯清涟而不妖()(2)宜乎众矣()(3)一开辄尽者()(4)

8、犹不及山茶(),如,比得上,美丽而不庄重,当然,就,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石榴的花瓣一到起霜就会凋谢,而山茶花即使在下雪天也仍然开得茂盛。,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3.【甲】【乙】两文分别写莲和山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解析】【甲】文题为爱莲说,文中也主要写了莲的秉性,除此之外还写了牡丹、菊花,以此衬托莲花。【乙】文中主要写山茶花,开篇写桂花、玉兰的“不耐开”是为了衬托山茶花开得持久的特点。而“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可反衬出山茶花的风霜傲骨。,

9、共同点: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甲】文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莲花的君子品格;【乙】文用桂花和玉兰花易凋谢反衬山茶花开得持久;以石榴花遇霜就落而山茶花经雪更加欣欣向荣,衬托山茶花的风骨。,【参考译文】【乙】百花之中开得时间最短的,一开花就凋零的,是桂花与玉兰花;百花之中开得时间最长,并且越开越灿烂的,是山茶花和石榴花。然而,石榴开花的持久度远远比不上山茶的。石榴的花瓣一到起霜就会凋谢,而山茶花即使在下雪天也仍然开得茂盛。这种花具有松树和柏树的品质,含有桃树和李树的风采,历经春夏秋冬都始终不变。这不几乎是植物中的极品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

10、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

11、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节选自列女传卷一母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3)近于屠()(4)继而迁于学宫之旁(),迁移,迁徙,沾染(污秽),认为,离近,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于是就离开了,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游戏学起商人做生意。,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3.【甲】文中作者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中孟母考虑到环境对孟子的影响而三择其邻。【甲】【乙】两文观点相反,你

12、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示例一:同意【甲】文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环境,也可以不受影响。示例二:同意【乙】文的观点。我们处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必然不能摆脱所在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就证明了这一点。,【参考译文】【乙】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仉氏守节没有改嫁。他们住的地方距离墓地近,孟子学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子的母亲(看到了)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离开了,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游戏学起商人做生意。孟子的母亲说:“这又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便舍弃集市,搬到屠户附近,孟子又学屠宰买卖。,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的时候,官员们到文庙行跪拜礼,作揖、谦让地进出,孟子见了,一一学习。孟子母亲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啊!”于是住在了这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