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章史记与汉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第四章史记与汉书.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史记与汉书,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第二节史家之绝唱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 班固和汉书,2,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一、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二、报任安书 三、史记的体制四、史记的史学价值,3,一、司马迁的生平 与思想,(前145约前87),字子长中元五年:出生 元朔三年:20岁,开始“南游江淮”的漫长旅程。元狩四年:27岁,结束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元鼎六年:35岁,身为郎中的司马迁奉命安抚巴蜀。元封二年:37岁,春天随武帝巡视缑氏、东莱。夏天黄河瓠子口决堤,随武帝前往治河,负薪塞河。元封三年:38岁,继任父亲的职务,为太史令。
2、苦著史记,4,司马迁的思想:,1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汉儒思想体系的影响。2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修史宗旨、思想追求传统的天人哲学是其思想的哲学基础,通变思想是其追求历史客观真实的历史观。兼宗百家,融取儒道,自成一家。,5,史记写作原因,深厚的基础:1、家庭影响与家学渊源;2、转益多师;3、博览群书;4、漫游交游;精神动力:5、父亲遗托;6、惨遭宫刑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发愤著书关于报任安书,6,三、史记的体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
3、至公元前91年史记初无定名,东方朔在书上加“太史公”三字。班固汉书艺文志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梁启超:“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7,史记是一部通史,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等人开始把史记部分内容流传西汉政府把史记正
4、副本都作为宫廷秘籍收藏,阻止该书内容外传,即使诸侯东平王要求朝廷赐书都遭到拒绝,直到东汉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8,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9,史记“三家注”,1、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注
5、2、史记索隐30卷-唐司马贞指正集解中的考证不当之处,对原文进行辨正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一一注明作者名字。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3、史记正义-唐张守节:长于地名考证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10,史记注本,南朝宋 裴骃史记集解-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多有新见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长于地名考证 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善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清朝同治年间有金
6、陵书局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校勘本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11,史记体例,“本纪”:帝王的传记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全书的总纲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详今略远的写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12,“书”: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3,“世家”: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传承三
7、代文化的宗主,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陈涉: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14,“列传”: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15,史记体例小结,本纪: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
8、,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即以编年的形式记叙历代帝王或实际统治者的事迹。是全书的大纲。共12篇。世家:分述“辅拂股肱”之臣、世袭家族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共30篇。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不仅记“立功名于天下者”,也记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与华夏民族相依相存的兄弟民族。共70篇。,16,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共10篇。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共8篇。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被称之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17,关于史记的补作
9、,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10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10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18,今本史记也是130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19,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
10、续补。有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20,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21,史记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
11、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22,史记的特点,(一)“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以人物为主体编纂历史。“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23,(二)百科全书式的通史综合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
12、各种知识纂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24,(三)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实录精神)班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秉笔直书: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信史反对“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25,一条重要线索: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反天命,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帝王将相+
13、社会上的各种人,如陈胜、吴广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26,(四)文采出众,开传记文学先河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人物画像:王侯将相、士人食客、先秦诸子、刺客、游侠、商人大贾、医卜、俳优鲁迅: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7,司马迁的贡献:,1、通史体裁的建立2、史学独立地位的树立史部在经部内:刘歆七略和班固艺文志,史书附在春秋后。史学取得独立地位:晋朝荀勖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3、史传文学传统的建立,28,史记的不足,“天人感应
14、”神学思想的影响、“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天所助”。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天官书,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29,第二节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史学价值,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记事时间上起于当时人们所认为是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至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周边作者能够了解到的所有地域。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记载,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今的人类史、
15、世界通史。不代表汉武帝的意志。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24史之首。,30,二、史记的史学精神。1、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史家才、学、识、胆的高度统一,31,2、批判精神。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揭露和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性质,而是具体真实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史实记录。深刻的怀疑和思考:成功与道德品质、正义的关系,32,3、人本精神。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
16、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以上层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历史是由英雄和平民百姓共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由少数英雄创造的。,33,第三节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性一、抒情性,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而自见。-文学创作的动机,34,1、“
17、太史公曰”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感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35,2、在叙事中抒情在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塑造中寄寓作者的同情和不幸遭遇,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
18、36,二、叙事艺术。,1、叙事艺术特色: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善于在逼真的场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典型的文学叙述手法:在保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实的前提下,运用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虚构。,37,2、互见法。,2.1人物和事迹互见:-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避免行文重复采用人物互见法,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某事中”作交代,38,2.2文史互见:-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所谓文学的可读性,即指故事的传奇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汉代以前,没有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较简
19、略。史记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高度。,39,3、大手笔,大场面,大气度。,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描写各种宏大场面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场面中来表现-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风格雄深雅健的,40,三、人物塑造。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文学形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外貌肖像描写(“怒发上冲冠”)-场景描写(“垓下之围”)-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映衬描写(不同人物性格、命运的对比以及同一人物前后不同命运的对比)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
20、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人物形象塑造,41,四、语言艺术。,代表先秦两汉“古文”的最高成就。1、从战国和汉初散文语言骈俪化的风气中解脱出来,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充满情致、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用的是当时的书面语,但有的篇章几乎接近于当时的口语,新鲜活泼,很有情感,很有生活气息。,42,2、对古代语言的革新。彻底翻译尚书改动左传、国语剪裁、大段抄录战国策,43,小结:史记的文学成就,既是史学名著,亦是文学名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叙述历史中包含着作者深情,渗透着自身的人生体验、内心痛苦郁闷。使用了大量文学手段,达到极高文学成就。
21、,44,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努力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叙事方式:-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最后论赞部分评价表达自己看法。故事性强,很多传记由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故事富有戏剧性,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45,互见法:,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反映历史的方法。将一人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叙述为主。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作用:-避免行文重复;-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有时为了避祸。,46,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划时代新高度。特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善于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
22、有可视性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对话戏剧性场景中刻画人物,47,语言的高度概括性、生动性、形象性,将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融合为一。引用古代史料或彻底译写,或改写,或剪裁,或抄录。广泛引用民谣,48,作品讲读项羽本纪,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西楚霸王的形象。有作者的赞美、同情、哀惋之情。是一曲英雄的颂歌与哀歌。,49,项羽本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吴中起事。二、杀宋救赵。三、鸿门宴。四、楚汉之争。五、垓下之围。,50,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1)围绕中心人物选择材
23、料,以人物命运的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人物的事迹和历史事件来结构全篇。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则是文章布局中由成功到转折至失败的关键。精心选材与组织结构,突出人物的性格、气质与形象。,51,(2)善于将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故事化,善于构造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从而使人物形象在故事化、戏剧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中展示出来。,52,(3)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刻划人物的性格。加强了一些场面描写,来创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运用了对比及侧面描写的手法。,53,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一、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史著主要是编年体和国别体,以
24、记事和记言为主,已有记叙人物的成分。史 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54,二、后世史学和文学学习的范本1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优秀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后世文人,55,2古代文章的典范之作,写作方法、语言艺术、文章风格等,都为后世散文家所模范、学习。唐宋古文运动、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推崇史记,并深受其影响。,56,3对后世小说和戏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人物故事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57,第五节 班固和汉书,一、班固1班固
25、的家学渊源和正统儒家思想。-董仲舒开创的汉儒思想体系,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和阴阳五行天人互渗 的理论色彩,58,2集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经学著作: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根据章帝建初四年诏令群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大义撰集。史学著作:汉书文学创作:辞赋班马并称史汉对举,59,二、汉书1汉书的成书,刘向、刘歆、扬雄、班彪等人续补史记班彪史记后传65篇最为著名。班固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65篇为基础编撰了汉书。大体上武帝以前的历史记载多采用史记原文,稍作改动和补充,以后部分多本于史记后传。后汉书班昭传:班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便下狱身死,由其妹班昭、马续续写完毕。,60,2汉书的体例
26、,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体例更详备严整,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增补武帝后的历史,加工、整理和补充武帝前的历史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61,史记五体: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书、8表汉书四体:12帝纪、70列传、8表、10志,共100篇,120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来的正史都是断代史,其体例大都以汉书为基准。,62,3汉书的思想观点,(1)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融性
27、、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63,(2)继承原始儒学的实用理性、道德精神和人本思想,以及古代的“实录”的史学传统,重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客观反映。能够以严肃的学术 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歌颂褒扬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专横暴 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思想的核心:维护封建正统的价值观、道德中心主义和重视人本思想,64,4汉书的艺术成就,基本艺术手法继承史记(1)人物形象的塑造苏武传、李陵传、朱买臣传、霍光传是西汉各类人物的形象的画卷,65,(2)选材结构: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叙事:以人物行为和
28、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形象、生动、传神,注重细节的描写。,66,(3)汉书的特点:,A、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 清晰,较史记更加谨严整饬。B、叙事描写细腻工致、精确严谨-“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熹朱子语类卷134)-史记“文直而事覈”、汉书“文赡而事详”(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C、主体风格典雅温厚,不同于史记的宏放恣肆-刘知几史通论赞:“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67,5、史汉优劣异同:,(1)历史观的差异史记:私书,“成一家之言“的独创性著作。书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批判意识;汉书:奉诏而作的官史,作者站在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为封建王朝服务,缺乏批判
29、现实的精神。,68,(2)艺术特色不同史记:多用通俗化口语,简洁明朗、浅易近人;汉书:语言工整凝练,尚藻饰,倾于俳偶,喜用古字,入于艰深。范晔:“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69,(3)记事时间不同:史记:上下三千年的通史,规模宏伟、气魄壮大。因年代久长,史事繁杂,有疏略和抵牾之处。汉书:不到三百年的断代史,规模小,记事详赡严密,行文谨严有法。,70,汉书在历史观和散文语言上不如史记不能否认汉书在史传文学上价值,其中也有不少出色的人物传记,在暴露现实,反映生活,描写人物上获得很好的成就:苏武传、东方朔传、朱买臣传、霍光传一般说来,班固笔下不像司马迁那样时时渗透情感,只是具体描写事实、人物言行
30、,却也常常能够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张禹传、李广苏建传汉书表现岀与史记不同的风格,体现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71,作品讲读苏武传,1汉书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卓绝的经历。二、记叙了苏武返 国后的一些情况。,72,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无限赞美之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义士的形象,讴歌了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73,2苏武传的艺术特点:,(1)苏武的形象塑造成功,生动感人,艺术感染力强烈。-作者的人格审美的观照及审美情感的透入。,74,(2)围绕中心人物选材,详略得当,剪裁得体,结构严谨。对最能反映人物本
31、质精神和思想性格的材料,加以细致的描写,如卫律逼降、李陵劝降。对苏武的官职及两国互扣来使等一般情况一带而过。,75,(3)以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及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运用了正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76,(4)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和形象性。叙事语言精炼传神,描写如画;人物语言深入到了人物精神与心理世界的深处。,77,汉书 艺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
32、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78,汉书 艺文志序,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79,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
33、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80,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81,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史记、汉书+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34、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前四史”:-“三史”+三国志,82,“十史”:-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十三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十史”。宋代“十七史”:-“十三史”+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明代“二十一史”:-十七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83,乾隆初年“二十二史”:-二十一史+明史,“二十三史”:-二十二史+旧唐书,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84,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192
35、1年,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85,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86,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87,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88,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