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44619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风俗与风土人.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地风俗与风土人情,1.彝族 3.回族5.德昂族7.独龙族9.塔塔尔族 11.乌孜别克族13.傣 族,2.侗族 4.布依族 6.东乡族 8.赫哲族10.哈萨克族12.藏 族14.满 族,彝族,彝族几乎家家酿酒。家中酿的第一杯酒敬神,第二杯酒要敬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聚饮时,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的次序先后摆杯斟酒,由英俊聪明的年轻人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弯腰躬身,头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老人表示回敬后,年轻人便起身,一饮而尽;否则为不敬。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彝族常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传统规矩是“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从上而下”。,在

2、彝族家做客,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以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饮酒,主人会很高兴地马上“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和不高兴。彝族待客用牛羊不能用刀宰杀,把牛或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然后用棍棒将牛或羊打死,烹调待客。彝族习俗以妇女敬酒为贵,不论任何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是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饮酒后要回赠点礼物。,侗族,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3、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

4、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回族,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

5、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祭,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

6、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7、。,布依族,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

8、”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

9、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德昂族,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德

10、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

11、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东乡族,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

12、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

13、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独龙族,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

14、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15、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

16、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鱼皮衣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

17、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锅里来”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18、塔塔尔族,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最早出现于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唐文献作“达旦”,为我国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部落。随着突厥的衰亡,鞑靼渐渐成

19、为强大的部落。蒙古兴起后,鞑靼部为蒙古所灭。蒙古人西征时,西方曾将蒙古人统称为鞑靼。世纪西征的蒙古人,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钦察汗国,其居民是保加尔人和操突厥语的奇卜察克人(钦察人)。世纪时,钦察汗国衰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喀山汗国。不里阿耳人是汗国的主体;此外,还有许多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和突厥化的蒙古人。塔塔尔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另外,当时被称作塔塔尔的,还有克里米亚半岛及西伯利亚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塔塔尔这一族名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新疆的塔塔尔族主要是世纪和年代及以后陆续从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徙来的。世纪和年代,俄国封建领主加紧掠夺土地,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塔塔尔人被迫

20、出外流浪,其中有些人经过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来到中国的新疆。现在居住在布尔津、哈巴河等地的塔塔尔族多半是这些人的后代。世纪末至世纪初,沙皇政府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对中国新疆的通商大门。这时处在俄国经济中心的莫斯科和中国新疆之间的喀山一带的塔塔尔商人也随着活跃起来,其中有些人在到新疆做生意的过程中移居新疆,开设商店。这时迁到新疆的除商人外,还有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职业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又有不少塔塔尔人迁到新疆,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农民、手工业者。,哈萨克族,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

21、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

22、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脱离者”。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全国乌孜别克族共有1.4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23、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主要从事畜牧业。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起源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宗教信仰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元、明以后,越来越多的乌孜别克族人定居新疆。居住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地的乌孜别克族人民自发捐款、捐物、出工,

24、建造了一些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清真寺,作为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乌孜别克族人民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必修功课。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影响深刻地体现在各个方面。,藏 族,藏族分布的主要省份由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居住,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自旧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生息于这里至今,藏族自称“蕃”,安多哇,堆巴等,而藏族这些称谓在汉文史料中变化比较多。比喻称附国,苏毗、女国等续有吐蕃,土伯特、唐古特,这些称谓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中与地域也有区别。,史载: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成员组成的牦牛部(部落)后由继有雅袭部落,热琼氏部落,东纳部落的进一步扩张;热琼氏部落

25、的后裔现都在马蹄和皇城,西藏江孜一带居住,东纳部落当时还不叫东纳,现在居住祁丰一带,东纳实际上是藏族历史上的一支东征部队,他们逐渐由兵变民,新组建的藏族部落。到6世纪后称雄当地的诸部落,并最终由雅袭部落首领,自称“赞”,即松赞干普于7世纪初统一了整个西藏,定都为今拉萨,汉籍称吐蕃。松赞干普与唐朝通婚联姻,从长安娶文成公主,接受了唐朝的封号,密切了唐藏关系,促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政治、贸易、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此时正值中原的盛期,吐蕃和唐朝的日益频繁的接触,尤其吐蕃和唐朝公主的两次联姻,更进一步的加大吐蕃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交往。从而为元朝西藏地方归属中国版图埋下了伏笔。19

26、04年,藏族人民为了反对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有西马拉雅山脉作天然的屏障,使英国入侵者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藏人民一道同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江江孜打战,为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做了贡献。,傣 族,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27、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

28、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满 族,【簡介】滿族古稱肅慎、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

29、以遼甯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年第肆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爲982.118萬;2000年人口普查時,滿族人口爲1068萬。在中國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貳位。【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爲“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爲“無圈點的咾滿文”。由于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習用漢語文。現在,只有黑龍江市愛珲鎮和富裕縣,還有少數咾年人

30、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曆史淵源】滿族曆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壹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遊、烏蘇裏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1115年,由完顔阿骨打建立了金國。5年,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壹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壹的捌旗制度。年月日,皇太極稱皇帝,改國號清,改族名爲滿洲。年,清軍入關,逐步領有中國全境。中華民國成立後,滿洲族改稱滿族。長期以來,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唐朝時期,公元698年,滿族先民靺鞨人在現今牡丹江地區,建立了“震國”,其首領大怍榮受大唐冊封爲“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國。渤海國曆經15代國王,229年

31、後被契丹族建立的“遼”所滅。當時渤海國民間使用的是古咾的原始森林象形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其上層人物及官方通用漢字。大約在伍代時期,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遼滅渤海國後,恐女真人爲患,將數千大戶遷于遼陽之南,號“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各部落稱“生女真”。公元1115年,生女真的完顔部強盛起來,在現今黑龍江阿城地區建立了金國。完顔唏尹仿漢字和契丹字創制成女真文。蒙古滅金後,其文字也隨著消亡。到了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爾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于1599年,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創造出咾滿文。到了1623年,達海對咾滿文進行了關鍵性改革,也就是有圈點的滿文。滿文使用了貳百多年,對滿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滿族問鼎中原,統壹全國之後,滿文逐漸被漢字所代替。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爲必然趨勢,壹批滿族書畫愛恏者隨之出現。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後經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至今,滿族書法作爲中國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壹部分,長盛不衰。,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