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51074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其中又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地域结构等领域;微观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群体结构等。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主要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如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其中,阶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第四章 城市社会结构,二、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1、开放性城市的集中与开放、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系统的运行特点;城市规模愈大、专业性愈强、现代化程度愈高,则愈开放。2、流动性社会流动规模大、程度高、方向多样等,可以分为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

2、动、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等。3、复杂性建构城市结构的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血亲、地缘、业缘、趣缘等多样性纽带。4、异质性由社会分工合作差异形成职业结构,由文化教育差异形成人口文化结构,以及收入差异形成社会经济地位结构等。,三、城市社会结构的制约因素与功能(一)城市社会结构的制约因素1、城市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制约城市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居住结构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2、城市科技发展制约城市文化教育结构、人口结构等;3、城市文化教育发展制约城市居民的文化结构以及城市性等;4、城市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制约城市社会结构的建构与变迁等。(二)城市社会结构的功能1、城市社会结构是

3、市民利益系统,是城市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与市民参与社会行动的积极性程度 正相关。2、城市社会结构表明城市社会组织化程度,各种利益群体通过组织的集体行动,直接制约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3、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秩序状况,是社会控制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实施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基础。,第一节 城市人口结构,一、城市人口结构的特点1、密集性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2、流动性城市人口流动频繁、迅速。3、异质性城市人口差异大、专业性强。4、增长性城市人口增长是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的结合。,世界与中国人口规模的演变,(一)世界人口规模的演变,二、人口结构的类型,1、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出生率、结婚率、生

4、育观念年龄结构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老年化 2、人口的地域结构 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流动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选举、社会管理人口的城乡结构户籍、居住、城市化3、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人口的阶级结构阶层结构人口的民族结构民族区域规划与社会经济政策 人口的宗教结构信仰文化分布人口的教育程度结构教育、文化政策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婚育、子女教育劳动力资源结构劳动力市场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行业就业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职业分层,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数值 各大洲不同海拔人口占全洲人口比重,如果地球人口降到100人,你将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三、人口迁移类型,人口迁移根据迁移目的与动机的不同、性质不同、迁移活动的

5、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社会组织情况不同可以分为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根据移民迁往居住区定居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临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根据迁移空间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型和区域间流动型区域间流动型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国际移民又可以分为永久性国际移民和非永久性国际移民。,四、人口理论,(一)马尔萨斯人口论1、人口增殖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失业、贫困是“人口法则”的必然结果,并且是限制人口过度增长所必需的。2、实行“救贫法”反而会使贫穷人口得以继续增加,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3、“人口法则”使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平等来解决失业和贫困得主张必然趋于失败。4

6、、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的。办法:战争与灾难的“积极的抑制”与晚婚、节婚的“道德的抑制”,(二)新马尔萨斯主义,贫困与失业是人口增殖的速度超过了资本增长速度的必然结果。“道德节制”的范围扩大到进行以人工避孕方法为特征的节制生育。(三)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福格特生存之路(1948年)埃利希 人口爆炸(1968年)泰勒 世界末日(1970年)米多斯增长的极限(1971年):“零增长”布朗粮食危机(1996)由于人口增长过速而造成了所谓的“粮食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穷和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于自拔,而且对全世界的

7、和平与安全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四)反马尔萨斯主义,1、“长期停滞论”。人口增长的缓慢是资本主义失业存在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问题是人口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人口衰退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甚至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2、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有效需求的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根源,并且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程度决定失业率的高低,若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扩大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由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造成的人口衰退极不利于有效需求的扩大,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张。,(五)适度人口论,一个国家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规模,以及最适宜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任何时候,在自然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必定存在着某种数量的人口,它能够充

8、分利用自然资源而达到最大的生产率,这个数量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按人口平均计算使每人能得到最高收入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该国工业潜力所允许的最大规模生产所能容纳的人口。而要实现适度人口,他认为必须节制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使出生率和死亡率保持平衡。,(六)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论是一种以人口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演变与经历的主要阶段为研究对象的人口理论或人口观点系统。原始阶段人口数量增长的最大限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下能够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总量。中期阶段经济因素通过作用于婚姻状况而见解地影响人口出生率。现代阶段 生育观念变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七)

9、社会学派的人口思想,斯宾塞社会人口有机论:社会分工作为人口阶级构成的自然基础。当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人口压力将自行消失,人口过剩只是一个历史范畴。杜蒙特“社会毛细管学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要向上发展,就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欲望,并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使这种新的欲望和新的享受得以实现,这就必然要求减少生育,减轻向上发展的负担。无论就价值而言还是就追求生活来说,“社会毛细管现象”与个人进步或社会的个性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出生率的动向同“社会毛细管现象”的作用程度构成反比例关系;民族人口数量的发展和追求生活享受的社会个性化呈相反方向变化。,意大利人口学家基尼提出的“人口循环上升和下降”理论卡尔

10、逊和霍雷提出的“扩散理论”与“文化时间差距论”汤普逊提出的“社会福利论”。,第二节 城市社会结构,一、城市社会结构的划分标准社会分层的目的决定了使用什么分层标准。以社会革命为目的的激进主义冲突论的标准:马克思为代表的一元论;目前十种社会分层标准中,只有两种即,按照占有生产资料和政治权力划分为阶级。以社会改良为目的的保守主义功能论的标准:韦伯为代表的多元论,多达八种分层标准,或以职业、文化、人力资本等划分为阶层。二、城市社会结构的研究方法,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类,三、社会分层的操作程序,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中层,社会中下层,社会底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

11、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五、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态,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由原来的扁平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现代社会结构正呈现出其雏形。但是,这种橄榄型社会结构随着地域的不同收入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它反映了当前中国收入分配悬殊和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实。,六、当前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1、社会资源分化导致社会差异急遽扩大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可以概括为: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阶层结构的比例失调成为社会经济危机

12、的深层次因素。,中国大陆1978-2000年吉尼系数增长,2、城乡分野:二元制社会,3、金字塔VS橄圆型VS倒丁字的社会结构,4、身份分层:四重“社会屏蔽”,身份制度对既有利益、地位的社会区隔与固化 19561978年,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层已经没有经济基础了。但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而是以一个由身份等级所决定的分层社会。身份分层的标准主要有:1)无产阶级专政标准下的政治身份;2)户籍制度分割下的工人身份和农民身份;3)僵化从事制度造就的干部身份、工人身份;4)不同公有制程度下的所有制身份。,5、圈层社会流动机制与社会屏蔽,1980年以来社会阶层流动情况

13、,6、官本位仍是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核心,7、中产阶层崛起与精英结盟,五重交集的中产阶层、职业的中产阶层15.9%、收入的中产阶层24.6%、消费的中产阶层35%、主观认同的中产阶层46.8%、综合指标定义的中产阶层4.1%与7%(狭义的3518万现代中产阶层与广义的6007万一般中产阶层),8、以农民工和城市底层为主体的草根社会,底层人群有四个基本规定性他们不掌握公权力,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或事业单位任职,或者简单说,他们不拿财政工作。简单说,他们不是“干部”,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的生活主要不是靠资本收益,而是靠出卖劳动力。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老板。他们生活处于温饱或温饱线以下,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底

14、收入者,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社会是穷人。他们很难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或转化。,9、以家庭为纽带的家国社会结构,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的“差序结构”依然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内在基础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无论在官僚体制内还是在市场机制中得以强化 社会资本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得到日益重视和强化,成为各个阶层的重要社会资源家国社会结构对于社会融合具有积极意义,10、新社会分层体系突显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发展失衡的问题,社会建设滞后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充分及时地分享经济改革的成果,削弱政治的阶级基础。社会体制(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抑制社会消费,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难以可持续发展。社会贫富分化

15、加剧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社会冲突付出的社会成本会使经济发展成就毁于一旦。社会分层体系标示着社会分化与区隔蔓延到其它领域,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七、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涵义与类型1、社会流动的涵义 所谓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从一种职业向另一个职业的转变。它表明了社会结构的开放/封闭程度。2、社会流动的类型 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向度)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也称为横向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上移到另一个同等或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垂直流动(vertical m

16、obility),也称为纵向流动或上下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个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上。3、根据代际关系,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参照系)4、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原因),(二)中国城市社会流动特征,1、在经济改革以前的“反分层化”政策,造成社会结构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但是对社会流动设置了三道结构性屏障:户口身份屏障(户籍制度)、档案身份屏障(行政档案制度)和政治身份屏障(意识形态)。2、经济改革以来社会流动的基本路径和结构性屏障,更为复杂,社会群体更为分化,流动路径更为繁多,新结构性屏障形成:第一道屏障是源于是否占

17、有最重要的资源种类(权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导致的阶层分化;第二道屏障是源于劳动技术分工(文化资源)而导致的阶层分化;第三道屏障存在于有机会争取到就业岗位的人与没机会获得工作的人之间。这三道结构性屏障使目前的社会流动模式与经济改革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现今发生的社会流动更多的属于短距离的逐级上升或下降流动,大跨度的上下流动(长距离流动)较少发生,等级地位相近的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层内流动)远远多于跨越结构性屏障的层间流动。3、流动屏障以及各阶层的流动方向构画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上层社会的优势阶层党政官员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通常是人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其中,官员阶层表现出代际

18、继承性的“封闭性”和“排它性”。,4、代内流动数据所反映出的经济改革前后社会流动的差异,与代际流动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经济改革以来人们的社会流动机会明显增多,新生阶层为人们开辟了新的上升社会流动渠道,但同时,社会上层(优势社会阶层)与社会下层(弱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障碍似乎有所强化,不同的社会阶层显示出不同的流动路径和流动模式。5、这种社会流动模式和特征充分反映出,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已出现了结构化的趋势,或者说,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正在明晰化。,结 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经历了由政治分化,到经济分化,正在转向文化分化;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

19、分工系统的发展而有机地整合社会。中国社会转型正在由工业社会阶段转向福利社会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出了内涵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方向和途径。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提出了向福利社会及其机制的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为执政党提供治理的政治基础和合法性,为未来政治改革建立“票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应当成为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机制,引导和推动国家协调均衡地发展。这是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必由之路。,第三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一、社会空间涵义社会空间(Social Space)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 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究,以劳韦为代表。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城市产业区的社会空间演进,上海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上海浦东新区居住分异的宏观格局,2000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