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58462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交流 儿童在出生前语言刺激已经开始对胎儿起作用。,二、口语的发展,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1.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2.36岁是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一般先掌握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再掌握虚词。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二、口语的发展,3.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有: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1.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P103)2.社会化语言有以下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P104),四、语言获得理论,语言获得理论的三种学说1.先天获得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主要观点: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儿童语言的获得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人类的神经系统存在着一个包含语言先天概念的心理结构,即先天的普遍的语法知识。,四、语言获得理论,2.语言习得论代

3、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儿童在环境中所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不足之处:忽略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四、语言获得理论,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主要观点:语言是在口头语言运用的环境和关系中学到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发展而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一、婴儿期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

4、系。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P107),二、依恋的发展,1.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2.低分化阶段(36个月)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以后),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紊乱型。2.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P111-113),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社会性方面;情感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方面。(P113-114),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

5、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哈特普把这两种人家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权威-服从)和水平关系(平等-互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同伴关

6、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P118-120)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二、儿童的

7、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社会认知因素。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三、儿童的道德发展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更高水平道德阶段(12岁以上)。,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P128-129)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

8、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同龄人的交流、儿童的养育实践、教育与文化。,思考与练习,一、填空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

9、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6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7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8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13有研究认为

10、,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 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1、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 3 水平,6 阶段。,二、名词解释,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4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3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三、简答,1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2简述依恋及其表现。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通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以此表达对依恋对象的

12、依恋关系。,3试述依恋的特征。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4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5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1)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7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对规则的理解:规则是万能不变的;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

13、标准和成人规则。,四、论述,1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2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