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和程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61809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7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方法和程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方法和程序.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计方法和程序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对象、取得审计证据、据以编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审计的一般方法、计划方法、报告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处理审计文件的方法等,即指审计程序;从狭义上讲,审计方法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直接有关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第一节 概 述一、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账表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和程序。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数据稽核、账簿审计、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全部报表审计等阶段。账表导向审计适用于评价简单的受托经济

2、责任,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方法程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第一,这种审计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第二,即使采用有限的抽样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问题项目的事件;第三,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却不能溯源追本,堵塞漏洞,避免重犯。,二、制度基础审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它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断

3、财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的变化上:1、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发掘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3、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可能情况下向管理当局提出管理建议书。制度基础审计程序的工作流程,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程序的明显不足在于审计资源不恰当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从而使审

4、计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使效率较差或审计达不到效果。此外,制度基础导向审计还有一项更大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风险基础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的内外部各个方

5、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这一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第二节 审计的常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1、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的。2、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方式。3、审计方法的选用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二、审计的技术方法(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较法和分析法。

6、(1)审阅法。(2)核对法。(3)查询法。查询法又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征询意见,核实情况。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4)比较法。比较法大多通过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指标绝对数比较和相对数比较。(5)分析法。审计分析法按其分析的技术分类,可以分为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账户分析、账龄分析、平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2、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1)顺查法。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2)逆查法。逆查法又称为

7、倒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3、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可以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1)详查法。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方法。(2)抽查法。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审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的一种方法。,(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盘点法。盘点法按其组织方式,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两种。2、调节法。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结存日的(书面 盘点日的 结存日至盘的

8、 结存日至盘的 资料日期)数量 盘点数量 点日发出数量 点日收入数量【例】某企业2001年12月31日账面结存A材料2000公斤,通过审阅和核对并无错弊。2002年1月1日至15日期间收入35000公斤,发出34500公斤。1月1日期初余额及收发数额均经核对、审阅和复算无误。2002年1月15日监盘实存量为2800公斤。调节计算如下:结存日数量=28000+34500-35000=2300(公斤)3、观察法。4、鉴定法。,第三节 审计抽样技术 一、审计抽样概述 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技

9、术方法。在审计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一)任意抽样(二)判断抽样(三)统计抽样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计抽样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一是有充分的数学依据。二是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三是有合理的经济依据。统计抽样的意义在于:(1)统计抽样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2)统计抽样中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的判断;(3)统计抽样能计算抽样误差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其概率有多大,并根据抽样推断的要求,把这种误差控制在预先给定的范围之内;(4)统计抽样便于实行审计工作规范化。,(四)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

10、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1)审计人员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关注属性抽样风险:1)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赖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2)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程度的可能性。(2)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关注变量抽样风险。1)误受风险。误受风险,也称“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2)误拒风险。误拒风险,也称“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2、非抽样风险。非抽样

11、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1)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二、属性抽样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运用属性抽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一)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预计差错发生率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无效、会计核算质量差,则预计差错发生率就要高,那么抽样的规模势必要大,抽取的样本就更多一些;反之,则抽取的样本就可以少一些。因此,

12、差错发生率与样本数量是正比例的关系。(二)确定精确度精确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查重要项目时,应提高精确度,对差错容许界限严加限制,审查一般项目则可放宽一些。精确度的高低与抽取样本的多少成反比例的关系。(三)确定可靠程度可靠程度,又称置信度,是测定抽样可靠性的尺度。可靠程度就是表明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可靠程度与风险度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二者互为补充。可靠程度越高,样本量也就越大。(四)确定样本数量 确定了差错发生率、精确度和可靠程度之后,就可以通过确定样本容量的统计表来确定样本数量,(五)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1、随机数表法。所谓随机数表、亦称乱数表,就是任意组成

13、五位数字,同时把这五位数字完全随机地纵横排列所构成的一种表格。2、系统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又称间隔抽样法,亦称等距抽样法。3、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4、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样,整群地抽取样本项目的方法。(六)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1)样本差错率与预计差错率大致相同,说明样本规模符合抽样要求;(2)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较大。但这时样本都已审查完毕,缩小样本已无必要;(3)样本差错率大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过小。这时就应以样

14、本差错率代替预计差错发生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并抽取和审查新增的样本项目,重新计算样本差错率,直至样本差错率等于或小于计算样本规模时所使用的预计差错发生率为止。评价抽样结果后,样本实际差错率等于或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审计人员便可接受样本结果,结束测试,并进一步做出推断。属性抽样的审计结论,通常是以一定的可靠程度确信总体差错率不超过某一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样本差错率加上精确限度所形成的精确度上限。在属性抽样中,只要根据所确定的可靠程度、已审查的样本规模和在审查样本中发现的差错数,就可直接从样本结果评价表上查精确度上限百分比。,三、变量抽样审计人员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统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一)平均

15、值估计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平均值估计的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总体范围2、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位平均精确度。3、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4、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5、计算所需样本容量。6、选取样本。7、审查样本的各个项目,计算审定样本的实际平均数.8、以样本的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对总体的总金额进行区间估计。9、做出审计结论。,(二)差异估计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统计抽

16、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并且被审总体中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差异估计的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总体范围。2、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精确度要以金额表示,并且还要用到精确度下限。3、确定总体标准差。在变量抽样中,一般采用先抽取一个初始样本,以初始样本的标准差为预计总体标准差的办法。4、计算所需样本容量。5、审查样本项目 6、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第四节 审计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1、了解的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二是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三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情况;四是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2、了解的方法(1)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17、(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5)询问管理当局。(6)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7)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与作用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事项的书面合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了解,尤其使被审计单位更加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了解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合作。(2)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完

18、成情况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的依据。(3)假设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据。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2)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3)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胜任能力。(4)商定审计收费。(5)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3、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1)签约双方的名称。(2)委托目的。(3)审计范围。(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5)签约双方的义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一是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二是对执行业务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19、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义务,一是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二是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三是按照约定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8)审计收费。(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10)违约责任。(11)签约时间。(12)其他有关事项。,(三)初步执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以便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1、确定将要进行的计算或比较。常用的包括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比率分析,以及对重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2、估计期望值。3、执行计算或比较。4

20、、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5、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6、确定对审计方案的影响。案例分析,(四)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1、重要性的概念。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评估审计重要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2)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3)运用重要性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4)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5)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2、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考虑的因素(1)以往的审计经验;(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3)被审计单位

21、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3、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1)判断基础。(2)计算方法:固定比例法;变动比例法。对于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参考数值一般是: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3)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4、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常用的方法有:(1)分配的方法。(2)不分配的方法。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二是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

22、平的关系。,(五)初步评估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的可能性。1、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控制在1015之间,但如果外部使用者更大程度地依赖审计结果或被审计对象有可能将陷入困境时,应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确定得更低一些。2、分析重大错报风险(1)、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应当识

23、别和评估会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利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在评价控制设计和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时获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认定相关,还是与会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在评估错报风险时,如果识别出旨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特定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控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将这些控制与特定认定相联系。如果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发现下列情况,并对会计报表的可审计性

24、产生疑问,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或解除业务约定:1)管理当局缺乏诚信,导致会计报表的错报风险非常重大;2)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的状况和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不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发表无保留意见。(2)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在确定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包括导致多项错报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确定风险的性质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下列事项:1)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

25、关;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的重大交易。,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由于非常规交易具有下列特征,与重大非常规交易相关的特别风险可能导致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1)管理当局更多地介入会计处理;2)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更多的人工介入;3)复杂的计算或会计原则;4)非常规交易的性质可能使被审计单位难以对由此产生的特别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由于下列原因,与重大判断事项相关的特别风险可能导致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1)对涉及会计估计和收入确认的会计原则存在不同的理

26、解;2)所要求的判断可能是主观和复杂的,或需要对未来事项作出假设。对特别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评价相关控制(包括相关的控制活动)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已经得到执行。与重大非常规交易或判断事项相关的风险很少受到日常控制的约束,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针对该特别风险设计和实施了控制。如果管理当局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并考虑对风险评估的影响。(3)对风险评估的修正,3、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1)确定检查风险。(2)设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交易测试。交易测试是为了测试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金额正确性的错误或不合法金额所设

27、计的一种测试。分析性复核。余额测试。余额测试的目的是确定会计报表各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以上三种实质性测试,都是针对会计报表金额进行的。其中交易测试侧重于核实记入明细分类账和总账的业务(发生额),分析性复核侧重于业务和总分类账余额的总体合理性,而余额测试侧重于对期末各总分类账余额的核实。,(六)编制审计计划1、审计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

28、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2、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具体审计计划则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计划所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及时间、范围等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1)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内部审计

29、人员、监事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成果的利用。其他有关内容。(2)具体审计计划,应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制定,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执行人及执行日期。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其他有关内容。3、审计计划的编制步骤。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实施以下工作步骤:(1)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初步执行分析性复核。(3)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4)初步考虑审计风险。(5)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6)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7)控制测试及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8)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4、审计计划的审核批准、修改和补充。二、审计的实施阶段(一)进驻被审计单位(二)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三)审查会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四)收集审计证据三、审计的终结阶段(一)整理、评价审计证据(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三)评价审计结果 1运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结果。2运用审计风险模型评价审计结果。(四)编写审计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