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63697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9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制作:钱库一中JMF2007、11,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学习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作者:丁肇中(1936)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

2、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掌握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检查预习,肇(zho)彷徨(png hung),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话题(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3、“格物致知”引自哪部著作?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3、“格物致知”

3、引自哪部著作?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通过做实验获得对事物的真知。格物致知精神: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考察事物获得真知的精神。,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论点:,三、论证方

4、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本论(3-12),结论(13),提出问题,首先,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引论(1-2),三、内容结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四、再读课文,深入探讨,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讨论:大学里

5、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归纳:不一样。大学里讲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4、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5、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

6、是什么样的?,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

7、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 结:,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一、二、三。2.完成练习册作业。,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

8、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补充作业: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6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