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1 .建设目标与思路实施名师大匠引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核心团队建设计划、师资国际交流计划,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完善各类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等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做强教师发展学院,通过分层培养,根据不同类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开设系列化教师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成长阶梯,全面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打造“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如图1-7)。示范性教师发展学院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师德师风建设继续教育培训分层分类培养教师五维画像“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规划标准制度运行管理制或约束激励制度研究实践制度名师大匠引育双师素质提升核心团队建设
2、师资国际交流四大计划图1-7“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2 .建设任务与举措(1)聚焦引领能力,实施名师大匠引育计划培育教学名师。以校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每年选派百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参加新技术培训和研发工作,提升职业教育理论素养,拓展教学名师国际视野,掌握企业生产一线前沿技术。支持教学名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承担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的教改项目。支持教学名师在行业院校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主持或参与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支持校级教学名师参加各级政府、行指委和职教集团举办的名师遴选,培养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或入
3、选省级人才工程27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引育卓越技术技能大师。制订教师技术技能培养相关制度,支持教师参加政府、行指委、职教集团或学校举办的技术技能大师竞赛或遴选。设置技术专家岗位,以校企双聘、项目式柔性聘用等系列措施,实现引进和培养行业杰出技术技能大师20人,建设以大国工匠顾秋亮、江苏工匠李志军等领衔的大师工作室(站)10个。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或兼职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的“技术技能”型教师。推进产业教授聘任工作。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主要技术领域,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
4、计划”,每年聘任10名以上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施耐德、西门子、汇川、华为等)技术带头人来校兼任产业教授,入选省产业教授人数达20人。成立产业教授工作室,支持产业教授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科技研发和工艺革新。培养专业群领军人才。制订专业(群)带头人培养制度,每个专业群明确12名负责人,负责人均由学院和个人共同制订三年培养计划,由校院两级督促培养对象按计划完成任务。学校为专业群负责人的培养提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国内外培训研修机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实现负责人的应用研发能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行业企
5、业和职业院校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能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掌握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领军人才5人。(2)聚焦实践能力,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实施“青蓝蓝”工程。针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原“青蓝工程”的基础上,针对大多数新引进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课堂教学经验的现实,为新青年教师安排企业导师,使他们尽快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发展现状,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导师指导,加快提升执教能力,保证新青年教师站稳课堂,引导他们确立技术研发方向,为新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技术研发和
6、社会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实施“百师百企”工程。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全员轮训制度,每年至少选派100名专任教师进入100个企业岗位或校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参加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跟岗实践等。教师可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寒假、暑假、周末,或者休“岗位实践假”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超过1个月。建设行业技术专家队伍。实施奖补政策,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一流企业柔性引进10名特聘教授。鼓励专业带头人通过海外研修、参加行业企业高层论坛、职教理论学习等途径,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对高职教育发展、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在带领专业骨干和教科研团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技术研发和
7、社会服务工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设期末,实现能够引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行业技术专家达80名。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I。对接1+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需求,实施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3)聚焦创新能力,实施核心团队建设计划建设2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带动作用,以各级名师为带头人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8、的教学成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的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建设3个“千万级”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千万元级”研究所培育计划,聚焦数字化设计制造、智能物流仓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三个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建设3个科技创新团队,拓展与施耐德电气、702所、无锡威孚公司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加强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提升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能力。至建设期末,3个团队全部实现四技服务到账超千万元。建设5个全国有影响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通过师德引领、技术规范、功夫到家等“工匠精神”培育,充分发挥“双师”名师在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练兵比武,引领“
9、双师”队伍建设,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技艺技能创新传承平台5个。建设5个全英文授课教学团队。依托爱尔兰学院、中澳TAFE、中美等中外合作项目,实施相关教师境内外英语授课能力提升培训,开发和使用全英文的教材、PPT、教学资源等,实施全英文授课,打造5个全英文授课教学团队,提升国际影响力。(4)聚焦双语能力,实施师资国际交流计划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四年的建设,使专任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比例达到20%,具有双语教学能力教师达到40%。积极申报国家公派留学、江苏省境外研修项目
10、,安排校级中青年教师留学(境外研究)资金,选派40人左右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水平。启动双语教师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20名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水平。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5)聚焦教师活力,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多元考核评价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把握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分类、分层、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完善多元化
11、的评价方法,制订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双师”特色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依据逐年实施情况,不断修订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实施薪酬体系改革制度。制订薪酬体系改革方案,对不同类型教师采用不同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学校下放绩效津贴发放和教师岗位考核权限,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教师管理和考核目标,激发教师活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职称自主评审制度改革。深刻理解上级文件要求,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和高职教师发展规律,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充分讨论,根据教师分类方法,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制订符合校情且适合不同类
12、型教师的自主评审制度,并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双向流动与聘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设置流动岗位,通过柔性聘用、项目式聘用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来校任职,制订流动岗位的职责范围,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短聘和长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流转退出机制。制定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岗位实践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技术攻关、岗位实践等短中期的企业实践项目提升技术技能,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完成上一轮岗位聘期考核,制订新一轮岗位聘任制度,体现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岗位管理制度。(6)聚焦发展能力,建设示范教师发展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
13、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各部门分工合作、学院直接领导、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在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引入“师德漫谈”“名师讲坛”等板块,强调“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行为准则。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制定新进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建立师德违规行为负面清单和师德档案,强化规范和约束。引导教师以师德师风为本,打造高超育人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
14、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爱国荣校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度。出台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培训计分制体系,构建有效的在职培训考评机制,注重培训过程控制。将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纳入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年终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教师自我提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结合各类教师特点,开展有特色、有组织的培训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建设教师“阶梯式”培训项目体系。规划设计教师分类分层培养培训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校内外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和交流平台。根据教师执教能力、研发能力、社会服务和资源整合等
15、能力发展规律,依据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不同类型和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顶层设计,建立较完善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完善教师五维度画像,激发教师个人发展内生动力。将教师个人属性分类归纳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科研服务、专业实践五个维度。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五维度教师画像系统。通过和个人发展规划的纵向比较发现不足,发挥优势、补足短板。通过在同类教师中的横向比较,明确自身所处位置,找到努力方向,通过教师精准画像,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3 .创新创优项目5:“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依托教师发展学院,与名企大所合作,建
16、设集教学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技能提升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到2023年,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单位。同时,面向国内职教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1)建设“智造”特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名企大所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校外实践基地30家,建成集教学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技能提升的资源共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培育一批具备“双师型”教师培训能力的教师引培200名兼任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师型”教师,以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为核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培训
17、团队,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培训项目资源,依托东盟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械行业和区域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4 .预期成效建设各级名师为带头人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新增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名师1人、新增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人才26人;通过师德引领、技术规范、功夫到家等“工匠精神”培育,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技能人才高地,新增省产业教授20人、省技术技能大师8人,新增全国有影响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技艺技能创新传承平台5个,专任教师双师比达90%,专业教师5年企业轮训比例100%,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育培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