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79579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Antigens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天然免疫系统 获得性免疫系统,识别对象,模式分子,抗原表位,免疫记忆,有,无,产生条件,与生俱有,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类 型,天然免疫(非特异),获得性免疫(特异),参与成分,作用特点,1、皮肤黏膜(理/化)2、肥大C、吞噬C、NK3、分子(补体),1、T细胞(细胞免疫)2、B细胞(体液免疫)3、APC(DC),1、快。早期96H不经克隆扩增分化2、非特异性 识别 反应-炎症3、无免疫记忆,1、迟。96H T、B 经克隆扩增分化2、

2、特异性 识别TCR、BCR、MHC 效应 Th1、CTL、Ab3、免疫记忆,一、抗 原 Antigens,Ag,免疫应答类型:,抗原是指能被免疫细胞的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诱导T、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发生反应的物质。(识别、应答、结合),T细胞免疫应答和B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负应答即免疫耐受。,特异性免疫应答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 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2 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保留免疫记忆,处于 免疫状态3 超敏反应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

3、症反应或组织损伤4 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Antigen(抗原)Antigenicity(抗原性)Immunogen(免疫原)Immunogenicity(免疫原性)Toleragen(耐受原)Allergen(变应原),(一)抗原的理化特性,1、分子量大:10KD以上,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与抗原受体的构象相互吻合并相互 容易接近,(二)、抗原的异物性,2、化学性质: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脂多糖,DNA,3、结构复杂:含苯环氨基酸结构,4、不同细胞克隆的独特型抗原,3、改变了的自身成分,2、

4、同种异型性,1、异种性,5、物理状态:聚合,(三)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基结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构象决定基: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 形成的决定基。,线性决定基: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抗原的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基数目,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四)、抗原分子中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T cell epitope):蛋白质分子中能够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肽段。B细胞表位(B cell epitope):抗原分子中能够被BCR和抗体识别的部位。,T、B细胞表位又称为抗原

5、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Ep1,Ep2,Ep3,T 细胞表位(T Cell epitope),能够与MHC结合并被TCR识别的肽段 主要决定于抗原肽段的氨基酸线形序列 与宿主表达的MHC分子有关,B细胞表位:(B Cell epitope)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具有构象依赖性,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子,T、B细胞表位的比较 T 细胞表位 B 细胞表位抗原递呈 被MHC分子递呈 直接递呈表位受体 TCR BCR性质 短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 构型 线性 构象结构或线性大小 9肽或1217肽 数个氨基酸残基或单糖、核苷酸位置 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抗原分子的表面,(五)

6、、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的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分子构象,抗原与宿主之间的亲缘关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和腹腔等途径诱导正性免疫应答。,消化道摄入的抗原更倾向于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免疫应答)。,(六)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影响获得性免疫耐受的因素:,1、抗原:,抗原的性质:非聚合状态的可溶性抗原。抗原的剂量:剂量过高或过低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口服,2、机体:,年龄:胚胎期或新生期。免疫抑制状态:使用免疫抑制剂,诱导免疫耐受的耐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和超抗原 TD(T-dependent)抗原和TI(T-independent)抗原天然

7、抗原 与 人工抗原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异嗜性抗原,(六)抗原的分类,超抗原(superantigens,SAg):是一类强有力的T、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极低剂量(110ng/ml)即可激活某些T细胞的220%克隆发生免疫应答。无须MHC递呈。,完全抗原:能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即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但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即无免疫原性但有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超抗原不是嵌在MHC的凹槽中而是附着于凹槽的外侧,因此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的递呈即可

8、直接激活T细胞。,内源性超抗原:逆转录病毒编码的蛋白质抗原 外源性超抗原:细菌外毒素,半抗原(hapten),能够作为表位的一部分被抗体或者 TCR 识别的物质,天然抗原,b2m,TCR-b chain,TCR-a chain,Homocysteine,HLA-A68,Peptide,Interaction between TCR and homocysteine presented by HLA-A68,C,同源半胱氨酸,TCR与HLA-A68递呈的同源半胱氨酸的相互作用,T表位,超抗原,TCRVb,抗原肽,MHC-IIa,T 细胞,APC,超抗原Superantigen,SAg,超抗原能与

9、MHC-II分子及TCR b 链结合,从而造成T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抗原肽/MHC,异种抗原: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来自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抗原。自身抗原:胚胎期间未曾接触过或出生后发生了改变的自身成分。独特型抗原:存在于单个T、B细胞或抗体分子上的独特抗原,不同细胞克隆的独特型抗原不同。独特型抗原存在于TCR、BCR和抗体的V区。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预先或与抗原混匀后免疫机体能增强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完全弗氏佐剂:含矿物油、羊毛脂和死结核杆菌。不完全佐剂:含矿物油、羊毛脂不含结核杆菌。,(七)免疫佐剂(Adjuvant),二、获得性

10、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Main Feature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1、一个细胞克隆一种受体:通过抗原受体(TCR或BCR)特异 性识别抗原。,5、免疫耐受性:对自身成分产生自身免疫耐受性(天然免疫耐受性)。,4、免疫记忆:特异性免疫保持长期的免疫记忆。,3、免疫效应:免疫细胞最终分化成为效应淋巴细胞,并通过抗体 或细胞因子、杀伤性细胞发挥免疫效应。,2、克隆选择与扩增: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与扩增,一个克隆一种受体(TCR或BCR)一种受体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一)、T细胞和B细胞如何识别自然界天文数字的抗原?,T、B细胞所表达的抗原受体的充分多样性B

11、CR 1012TCR 5X1017,T细胞和B细胞有众多的细胞克隆(1012以上),(二)MHC分子与抗原识别(MHC限制性),(三)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克隆与扩增,TCR识别由MHC递呈的抗原分子,而BCR可以直接识别抗原分子。,免疫活性细胞在识别抗原之后被抗原激活而迅速增殖(即克隆扩增),细胞数量激增上万倍,并分化为效应细 胞,少数成为记忆细胞。,外来抗原进入部位 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四)外周淋巴器官与淋巴细胞循环(分布广泛,利于识别活化),血液 脾脏,呼吸道 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消化道 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皮肤 受侵部位的引流淋巴结,(五)克隆清除与天然免疫耐受性,T细胞

12、和B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成分,为什么?,识别自身成分的各种T、B细胞克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被清除:识别自身成分的各种T细胞和B细胞克隆在识别抗原之后,不发生克隆扩增而是引起克隆凋亡或处于无反应状态(免疫耐受)。,三、天然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相互合作,Collaboration Between Innate and Adeptive Immune System,T细胞免疫应答需要抗原递呈细胞(APC)递呈抗原才能启动免疫应答。,B细胞免疫应答需要FDC捕捉抗原,B细胞直接识别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一)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启动,APC:主要是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即天然免疫细胞),FDC:

13、淋巴结中的滤泡树突细胞。表面有补体受体,可以使抗原滞留于淋巴结内,较长久地递呈给B细胞,启动B细胞免疫应答。,2、抗体与补体的调理作用,(二)抗体与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的 协同作用,1、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有效地激活补体,引起靶细胞的 溶解。,抗体的IgG Fc段与吞噬细胞、NK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通过ADCC效应更准确更有效地杀伤靶细胞。,吞噬细胞表面有FcR1和C3bR,抗体IgG和补体C3b可以结合于吞噬细胞表面,使其更准确更有效的吞噬杀伤病原生物。,(三)细胞因子的作用,(四)获得性免疫与天然免疫时间互补,活化APC IL1,IL12 IFN-、IL18 诱导T细胞活化,获得性免疫系统:在初次接触抗原时,发挥效应较慢(57天)免疫力强、特异而有效。,天然免疫系统:迅速发挥效应,但其防疫作用有限。,1、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区别2、抗原:理化特性 特异性:T、B细胞表位 免疫原性 免疫耐受 分类:TD与TI抗原3、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4、TCR、BCR与MHC5、天然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相互协作。,小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