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84174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智力因素: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态度、动机、兴趣、意志、目标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类型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的个体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的功能有三:激活、指向和强化。有需要才会有动机。每天要吃饭,是因为有饮食需要(动机);累了要休息,是因为有睡眠的动机;这些属于生理性动机。去商场采购,因为有购买动机;学生学习,是因为有学习动机;谈恋爱、饮

2、酒、犯罪、自杀都有一定的动机在里面。这些属于心理性动机。,来看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的学生学习刻苦,除了在教室上课和上自习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有的同学却经常旷课,要么上网打游戏、要么逛街、要么谈恋爱,一学期也上不了几节课。同样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为什么会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前面那位同学有学习的需要和动机,而后面那位同学则没有这样的动机或动机很弱。,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其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常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学习有不同的动

3、机。在封建社会,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常常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手不释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祖国危难时期,人们为了振兴祖国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和平年代,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对学习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愿意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效率高,作业完成情况好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这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动机,而且同一个学生也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动机,存在着主导动机与辅助性动机。根据有关的调

4、查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以下各种:羡慕成绩好的同学。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希望。希望受到奖励,回避责备。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争取良好成绩,得到好分数。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自尊感)。争取入队或做个优秀生。,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升学。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从利己主义出发,追求个人名利。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人民服务,当好接班人。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要对学习动机进行分类。,学习动机的类型,1.根据动机来源的远近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的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不正确的动机;3.根据

5、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为了应付老师第二天的检查而复习功课由于在某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就特别喜欢上这门课 由于某门学科的学习几次受挫,就不再喜欢这门课了学习是为了将来成为科学家为了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这种动机比较具体,但易受偶然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有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作支持。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紧密相联的,这种动机比较长远和抽象,对于孩子来讲,有点遥不可及,因此也应有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的补充。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高尚的

6、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小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现在要打好基础,学好知识。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就是自私的、狭隘的,因而也是低级的。,在关于动机的多种分类中,唯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公认。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为了“获取新知识而读书”学习很有

7、意思只有学习才能实现我的作家梦 我不想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笨,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明天要考试了,今晚我要挑灯夜读读书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我想拿奖学金我想让父母高兴,实验: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成两组: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画得好,就给予奖品”;而B组的孩子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画的画”。两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三个星期过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降低,而B组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按理说,对孩子的画给予一定的奖励,会使他们的绘画兴趣得以巩固,绘画水平得以提高,怎么会

8、恰恰相反呢?这是由于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也会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废旧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晚吃过晚饭后,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说:“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9、”,对孩子本来就有兴趣(内部动机)做的事,我们用不着用外部动机(奖赏)来强化;而对孩子本来不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通过外部动机的强化来促使其内部动机的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动机是原因,目的是结果。具有同一学习目的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

10、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是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则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动机高则效果好,动机低则效果差。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例如,优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机水平和强度,他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愿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坚定的学习信心以及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这些动力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后进的学生则不相同,他们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动力,不能克服困难,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11、学习效果就不好。,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学生动机好,但效果并不理想或学习动机差但学习效果却好。这是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之外,还要受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努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教师的指导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教师不能简单地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判定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改变。这就是叶克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P

12、261),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第二,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第三,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果的提高更为明显。,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应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对于困难的学习任务,50%是最合适、最容易完成任务的动机强度。,任务难而动机过强的案例: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高空钢索的表演者,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以往瓦伦达表演时,只顾走钢索,不想其他,而在这次表演前,他总是不停地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

13、我千万不能失败”。结果却偏偏是这次丢失了性命。如果一个人做事过于患得患失,就会影响到做事的过程,分散注意力,结果反而把事情做坏,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瓦伦达效应”。每年的高考,都会出现不少的“瓦伦达”。论实力,他们并不比别人差;论考试技巧,他们也知道不少,最终让他们失手的,恰恰是那颗一定要考好的心!(俗称恐“高”症)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2、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3、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刺激(S)反应(R)所谓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例如,一位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刻苦

14、,受到教师的表扬(强化),他很高兴,随后他会出现更为认真、刻苦的行为。在行为主义看来,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外部强化:奖赏、表扬与批评内部强化:某同学学习非常好,他可能会因为学习的成功而有了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增强了他的学习动机。正强化:在一个行为发生后奖励行为者希望得到的强化物或取消行为者不想要的强化物。(考试考得好就带你去旅游、考试考得好就不打你了)负强化:在一个行为

15、发生后惩罚行为者或取消行为者想要的强化物。(考不好就要打你、考不好就不带你去旅游了)一般来说正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当然如果用得不合理,也可能会削弱学习动机。总结:强化动机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二、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个人价值、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实现,因此自我实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教师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低级需要是否满足(“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凛实而知

16、礼节”)。如父母离异使孩子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个因素成为孩子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在20世纪30年代由墨里提出。40年代至50年代,麦克勒伦和阿特金森接受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成就理论。含义: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就动机。两位同学都考了90分,一位认为自己成功了,另一位则认为自己失败了。两位同学都签了同一所学校

17、,甲认为自己的目标达到了,乙却认为自己屈才了。,天鹅的志向:很久以前,天鹅和乌鸦是邻居,他们都过着舒适的、闲散的日子。后来,天鹅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打算去看一看。于是,它决定开始学习游泳和飞翔。乌鸦知道后,就对天鹅说:“你这是何苦呢?学习游泳和飞翔,一不小心就会淹死或摔死的。现在我们的日子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去经受这些磨练?”天鹅没有受乌鸦的影响,坚持每天练习游泳和飞翔,最后终于掌握了技能,并到外面去周游世界,增长了不少的知识。而乌鸦却因为缺乏远大志向而无所作为。考研与不考研的同学,其成就动机不同,当然学习行为也不同。,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

18、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力求成功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正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也就是说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胜券在握,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反之,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成功的任务,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找

19、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1.认知内驱力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想赢得名次、地位和自尊(外部动机)”沽名钓誉“3.附属内驱力想获得别人的赞赏(外部动机),选择题: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学习兴趣正确答案:B,教育启示:对力求成功者:可以通过给予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和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

20、求可以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四、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推论和分析。归因理论是对行为成败原因作分析或推论的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韦纳是归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行为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人们总是宁愿获得成功的荣誉,而把失败的埋怨推给外因;教师愿意对学生的好成绩负责任,而总是把无长进的坏成绩归罪于学生懒惰、笨、迟钝、不用心或认为他努力不够;而学生却认为并非自己笨或不用功,只是功课太重、老师讲课生硬呆板或者老师不好。,归因

21、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倾向于外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行为的成败是受外部环境力量控制的(如运气、作业的难度、教师的影响等)。学习成绩好,是由于老师讲得好,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老师讲得不好,作业难度大。内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行为的成败受个人内部力量控制,学习成绩好,是自己学习努力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能力强,很了不起;学习成绩差,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能力不强所致。,学生对个人学习成败的原因分析将影响到他以后学习的情感反应。学生把学习成功归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时就会对自己感觉骄傲和自豪,从而增强学习动机;把成功归于任务容易或运气好时,满意感就

22、会减少。如果把失败归于能力不强或努力不够时就会感到自卑和内疚,把失败归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会自我原谅,从而减少消极情感体验。,稳定性维度同个体取得成败经验后对未来结果的预期有关,例如当一个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一稳定因素时,会对以后的成功信心十足;如果把失败归于能力时就会对以后的成功不抱太大希望。可控因素明显地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努力程度,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学习成功是努力这自己可控制因素的结果,今后就会努力学习;如果觉得成功是由于运气好这一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时就会听天由命。习得性无助感,研究表明:内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归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有利。,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代表人物:班杜

23、拉含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与先行因素(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并将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先行因素除了结果期待之外,还包括效能期待。例1,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听课。这是结果期待。例2,学生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这就是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5.归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效能

24、感的方式:1.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3.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

25、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有人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浅层次不可靠的学习动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学习兴趣本质上只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有什么样的学习需要往往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兴趣的层次最终都要看学习需要的层次,如果一个学生认知动机、学习需要越强烈,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相反,学习需要越淡漠,学习兴趣也就越浅层次,越容易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学习兴趣的层次和效果最终要看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一概而论学习兴趣是高层次还是低层次。,影响学习兴趣产生的因素

26、:1.事物本身的特性(新异性)2.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度)3.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表扬),鬼苹果的故事:土豆现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然而当年,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还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法国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认为它生长在地下,吸食土壤的养分,像附在根上的瘤,大量食用对人体健康有害。著名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彻在德国当俘虏时,吃过土豆,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很长时间他都不能说服任何人。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国王的许可下,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种了一批土豆,并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士日夜看守这块土地。过了一阵,相安无事,他便命令卫士可以休息。一时间

27、,受不了诱惑的人们纷纷在晚上来偷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家的菜园里。土豆就这样在法国得到了推广。这恰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交往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麦基奇最早开始研究。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的需要倾向。在教学环境中,主要表现为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讨论和小组学习活动,喜欢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当前学校交往中的主要问题:1.教师通过班干部管理学生,导致交往面过窄,交往的学生过少;2.交往机会不平等。教师通常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中等生,讨厌成绩差的学生。,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1.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3.促进学生形

28、成良好的自我概念4.加强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6.适当开展竞赛7.帮助学生正确归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第二,在开始讲授一门课程之前,要先说明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陈景润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沈元在讲数学课时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沈老师这番形象的描述使陈景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文娱晚会上为什么报幕员每次站在舞台的三分之二处?为什么我们用的书本有一定长宽比例?建筑的门窗长宽比例为多少最美观好看?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

29、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在讲“蒸汽变水”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问:“同学们,在天冷的日子里,你们在街上一边走路,一边跟同学们说话时,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出现了哈气。”教师又问,“可是你们在教室里说话时,为什么看不见哈气了呢?”学生一时答不出来,可是他们又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时就会认真听讲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鲁迅名著孔乙己一课前,给学生留下阅读课文的作业。教师对学生说:“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记忆中留下这个在旧社会遭到冷落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回忆,鲁迅在他自己的所有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他是怎样塑造

30、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形象?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这段富有启发性的谈话,使学生顿时产生悬念,激起他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渴望。,在课堂上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 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

31、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黑格尔受家庭影响考入了神学院,原打算毕业后从事当时颇受人尊敬的牧师职业。但他当时的大学老师为他写了这样一段评语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你记忆力强,判断力健全,文字通顺,作风正派;神学成绩平平,但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且十分努力。这段言简意赅的评语深深动触动了黑格尔,他反复诵读、推敲老师的评语,经过慎重思考,毅然决定扬长避短,改行从事哲学研究,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黑格尔一生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赋和个人努力密切相关,但当初老师对他所作的内容贴切、极富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他

32、认清了自己,想出了符合良好的自我概念。,“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教师的评语最忌平铺直叙、冷漠无情。在学生身上难以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高明的教师,应该使常规评价“化平淡为神奇”。例如,面对一个天资聪颖而又不思进取的中学生,老师在他的期末评语中这样写道:“你聪慧机敏,思维能力强。可是,在人生的长征路上,你为什么总是习惯于站在道旁甘当看客,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同龄人从你身旁阔步向前而你总是无动于衷?!此时此刻,你真该食不甘味,卧不思席、奋起直追才对!”面对如此滚烫的话语、热切的期盼,哪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不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曾进行

33、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实验:以74个中学班共计2000名学生为被试,把每个班学生的成绩分成三组,对三组学生的作业给予不同的评定。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之类的等级,无评语;第二组除标明等级外,按照答案特点,给以适当的矫正或写出相应的评语,这类评语称为顺应评语;第三组是先由研究者制订出千篇一律的评语,如:“甲等”:都评以“优异,保持下去”;“乙等”:“良好,继续进行”;“丙等”:“成绩一般,务必努力”;“丁等”:则评以“试试看,提高点吧!”这类评语称为特殊评语。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处理(无评语,顺应评语,特殊评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启示: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除了给予分数或等级以外,

34、还应加以适当的评价,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活动方式,均有积极作用。,罗西等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第一组,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第三组,不告诉其学习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后,改换条件,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条件对调。再继续八周学习。第二组显示出稳步的进步,第一组与第三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结论:学生在学习中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于后继学习有显著作用。,心理学家布朗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两组,两组的学生在演算能力上平均相等,练习的问题相同。一

35、组学生做练习作业,由教师评定改正,另一组则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并将每日所有的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借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如此进行一学期。结果:自己改正错误的组在学习成绩方面明显优于教师改正错误的组。结论:这两组在学习成绩方面之所以有明显差别,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把正确答案数与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可以显示进步,能够产生反馈效应。因此,这个组的成绩优于另一个组。,实验:“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假设:表扬和鼓励的评价方式比批评和指责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实验对象:106名初中生实验过程:对这些被试先进行一次测验,以测验成绩为基础,将被试分

36、成四个相等的组,让四个组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天。,这四种条件是: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扬和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点名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得如何。第三组为静听组。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训斥,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实验结果:受表扬组成绩最好,受训斥组次之,静听组又差一些,而控制组最差。结论:有批评比无批评效果要好,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当然对学生表扬要适当,应该与严格要

37、求结合起来。如班上王娜同学学习较差,课堂不爱发言。一次在课堂提问时,王娜也举手了,我马上叫了她,她回答很正确,我就说请坐,今天王娜也举手了,而且回答完全正确。两句简单的表扬,使后进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而对学习较好的同学,则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徐朋同学原来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太努力学习了,老师及时地告诫他:学习放松了,要落在别人后面的,这名同学认识到自己落后了,就变得用功起来,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图。谁也想不到,这两幅图竟出自一位小学生之手!当约翰麦克劳德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

38、他对狗很感兴趣,很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杀了一条狗。不幸的是,那条狗正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后,决定给约翰麦克劳以惩罚,惩罚他画两幅画,就是上文提到的两幅博物馆藏品。约翰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专家。他说自己的成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少时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约翰麦克劳德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现了治疗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的糖尿病的新方法,即胰岛素治疗法,并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孩子们正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他们的妈妈看见了,就怒不可遏,连忙上去高声呵斥:“看看你们的双手、衣服,多脏!快起来!不洗干净不许吃饭!”孩子们迅速逃离了现场,拍干净衣服,洗干净双手,吓得对蚂蚁再也不

39、敢问津。,查普曼和费得对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学生进行十天(每天10分钟)的加法练习对比的实验。一组是竞赛组,另一组是无竞赛组。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学校的要求而完成作业,竞赛组除这个条件外,还有一个“为了每天统计表上登计分数和红星”的诱因。实验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竞赛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成语接龙计算竞赛问题抢答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时,看哪个小组先得出结论课堂上回答问题看哪行举手的同学多,且回答正确率努力营造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

40、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内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归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有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积极的、正确的归因:努力、方法。消极的归因:运气、难易度。如果学生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蜂音器响、给狗电击之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

41、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先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无可奈何,因为它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这种电击。然后,再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是非常容易学会的,可是对于这些遭受过电击的狗来说,绝大部分却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塞利格曼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本来跳得很高的虫子,被放到

42、有盖子的瓶子里。虫子一次次尝试跳出瓶子,却始终未能如愿。虫子跳得越来越低后来,当研究者将瓶盖打开,原本太偶的很高的虫子,这时却不愿再多跳一下,直到最后依然没能从瓶子里出来。,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破罐子破摔)当学生认为造成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能力)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以防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