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439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5.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须明确的问题:什么是教育经济学?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已经萌芽。,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中 国管仲孔子墨子孟子,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孔子(约公元前551-前749)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2、:“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子鲁问,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西 方柏拉图,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30

3、-前350年)“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智术之师,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古代教育经济思想代表人物,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1.配第(政治算术1676)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价值 2.魁奈(经济表1758)构成国家强大要素是人,人本身就是持稳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因素;人的性格、习惯等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十分重要 3.斯密(国富论1776)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是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强调人才特别是有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

4、国民体系1841)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教师是生产者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教育的生产性,人才浪费可惜,国家投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在1676年出版的政治算术著作中,首次试图运用数字资料去计算广义教育之成果的货币价值,并从其结果中得出制定经济政策的结论。配第把“技艺”看做一种特别的,除了土地、物的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生产要素。配第认为,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他对比了海员和农民,认为由于海员所受到的训练,使得在货币价值比值上,令“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配第还从人的劳动使人力的货币价值生息这一假

5、设出发,算出英国“有生命的资本”的货币价值。这是第一个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本”量的尝试。,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国富论,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萨伊的主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加深,十八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是资本,它应当产生和劳动的一般报酬没有关系的利息。”认为“不论是谁,只要他凭每年所做的牺牲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才能,他就享受着一

6、种积累的资本,一种财富。虽然它是非物质的,却以专门职业的服务形式,每天同金银相交换,这绝不是虚构的事。”据此,他认为:“政府所创办的高等学校、图书馆、中小学和博物馆等,也对财富的创造有帮助。”,萨伊根据当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斯密论述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萨伊特别强调了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生产就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大要素的配合、协作过程,而这些要素的配合协作是由企业家组织、承担的。因此,企业家对生产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萨伊充分地看到了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看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费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

7、st,1789-1846)“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力。”“内在的财货。”“教育作为国家投资。”经济学原理,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三、马克思恩格斯的

8、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传递思想、培养人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1)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2)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3)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在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3、劳动价值论是计量教育经

9、济效益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为正确的计量教育为国家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经济学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需要教育?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发展教育和运行学校?,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述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分为宏观、微观、结构和制度四个维度 宏观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同经济增长、教育投资同财政收支的关系。强调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提高

10、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言,教育投资的增长应该超前。微观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教育单位的办学效率和效益、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和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等问题。结构教育经济学着重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即教育的区域结构问题,人才的区域布局及调整问题,教育资源的内部结构比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人才、劳动者以及专业需求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技术以及地区结构的关系问题等。制度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投资、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条件问题。它包括教育行业的报酬收入制度、劳动者流动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学校经营与

11、产权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学科性质1.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类2.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3.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4.是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科学,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学科萌芽阶段(1920s-1950s末)1.萌芽起点标志:斯特鲁米林(1924)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通过分析劳动者的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三个方面对生产发

12、展及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劳动收入与教育费用之比计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净收入。,30,主要贡献1.具体数量化的分析了教育同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关系,论证了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 率就越高。说明劳动者学历与提高劳动生产 率呈正比例关系。2.投资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投资一些物的基本建设(如筑水坝、发电站等)所带来的收益快,增长额多。3.最早使用了劳动简化比的计算方法,是教育经济效益数量化,这种计算方法至今仍有使用价值。,2.早期的研究沃尔什人力资本观(1935):把教育投资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20世纪60年代初期,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余数分析法对

13、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率作了实证分析。丹尼森(20世纪60年代初期)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并估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研究特征:1.出现论文及专著,且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虽包含数量化的计算方法,但未使用“教育经济学”的名称;2.当时的教育经济学主要通过观察在业劳动者来论述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未更多深入涉及教育规划、结构、财政等问题。,(三)学科初步形成时期(1960s),有关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虽然众说纷纭,但都认为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1962年,英国教育经济学家韦泽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因此

14、有学者认为此本专著的出版是学科诞生的标志。2.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教育经济学选集。也有学者认为此选集的出版是学科形成的标志。3.另外,也有观点认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著,标志西方教育经济学形成。,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T.W.Schultz)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为西方教育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学科研究基本问题: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理论观点: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从质

15、的角度衡量,将人的劳动看成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同时,教育投资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教育经济学的计量方法:为正确解释经济之谜,创立了“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方法”,求得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也称为:“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法”。步骤: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总投资;计算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舒尔茨根据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1929年的国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其增长额是1520亿美元。人力的贡献部分1929年为1125亿美元

16、,1957年为2265亿美元。1929年劳动力总人数为4920万人,1957年为6800万人,1929年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的人力贡献总额是2287美元。假设1957年劳动力素质仍同1929年一样,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则1957年6800万劳动力,只应创造1555亿美元。但1957年劳动力的实际贡献是2265亿美元,多出710亿美元。,相关链接,舒尔茨的关门弟子林毅夫,林毅夫经济学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创者,林毅夫与导师舒尔茨及其夫人合影,舒尔茨主要的著作有:由教育形成资本(1960)人力资本的投资(1961)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丹尼森在教育经济效

17、益计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的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被西方教育经济学界称为计算经济效益最细致、深入的一种方法,并在世界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增长原因分析之“父”。通过综合计算各级教育程度从业者的平均工资,并与有八年教育程度的从业者平均工资进行数量比较,找出差别;进而分析其他因素与教育因素的间接作用。,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的特点1.把所有可能的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人力、资本、单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变动,并将劳动力教育因素归属在人力当中。2.在计算差别中发现只有五分之三的正规教育会起直接作用,即只有有形教育才会对工资差别具有直接影响。3.在计算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的比重时比较细致,从各级教育程度

18、劳动力出发,不是从经费出发;同时通过平均每年增长比例的相对数来分析问题,而非通过全期绝对数。,4.力图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分析完教育因素和其他因素后,发现仍有一个较小的余数未得到说明。在经过继续深入分析后,得出另外一个因素在于劳动力知识增长和过去知识积累的应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重占0.59%。丹尼森这种务求详尽和全面的分析方法对学科的数量化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丹尼森的主要著作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1960)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验(1967)1929-196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1974)日本经济为什么增长得这样快(1976),.韦泽主要

19、著作 教育费用(1958)教育发展的经济意义(1960)剩余因素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经济学(1962)(学科形成标志)大英百科全书(教育经济学词目)(1977),韦泽在大英百科全书中,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概念。“教育经济学是关于社会,或就这一整体以及个人在正规教育上的投资与收益的研究;它研究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一般特征;教育服务工作(人员)的需要与供给以及对教育进行经济计划时的各种方法。”大英百科全书(教育经济学词目),.布劳格的主要著作 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1960)(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选入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的书目文献

20、共计2002种。研究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以“代价效益”分析为主线,采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以需求、供求关系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对国家干涉,主张尽量让个人自己选择,通过市场来反应人力供需条件。采用的“代价效益”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学科初步形成时期的特征:著作:出现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理论基础专著、评价学科研究成果的著作、较为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及评价以及学科选编书目和资料。研究范围:学科的研究内容有很大拓展,大量涉及教育与规划以及教育与财政等方面的关系。人才: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2、教育经济学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1950年-1970年美国教育开支比较,1、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世界高等教育扩展,2、教育经济学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增长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丹尼森等人的经济增长因素理论对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发展经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开

22、发、教育和训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只是资本和物质资源,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家稀缺投入要素的资本,不只是物质资本,还有人力资本。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太低的问题。为此必须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强教育和训练,增加智力投资。这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兴起和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经济学家在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时,出现了剩余因子,发现了教育是剩余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剩余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等

23、理论。,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严重挑战。,人力资本理论挑战之一:失业,印度:19501970年,公共教育投资增加了2.1倍,初、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分别增加了2.1倍、近3倍和5.5倍,但失业问题却日趋严重,且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率也越高。,教育的发展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高学历失业问题与日俱增,高学历没有带来预期的高收入:印度高学历人口失业率高达13-15%日本“博士浪人”。中国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已经超过12%。过度教育相对于历史上受过同样较高水平教育的人而言,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经济地位下降;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

24、期望;工人拥有比他们所从事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人力资本理论挑战之二: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理论挑战之三:未使收入平等,美国5060年代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缩小,但收入差距增大。科尔曼的研究发现:对学业产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不显著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但不平等程度却不断提高,中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7,社会化理论,一、70年代的发展 1、筛选理论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3、社会化理论,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1、筛选理论1973年,斯彭斯发表“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所谓筛选理论,系指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

25、装置的理论。,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1、筛选理论筛选假设理论1.基本的假定前提: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投资雇主对求职者缺乏了解,缺乏完全的信息。雇用的决定成为一种不确定的投资,成为一种风险投资。2.信号和标识信号和标识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生产能力。,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信息,标识先天,永远不能改变性别、种族、家族背景,信号后天,可以改变教育程度、婚姻、经历,标识先天,永远不能改变性别、种族、家族背景,信号后天,可以改变教育程度、婚姻、经历,在各种信号中,教育最重要,信号,用人单位,教育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教育程度-工资等级能力较高的人,在职培训

26、所需的成本较低,但生产率却较高,因而雇主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筛选假设理论,承认教育与工资间存在正相关,但否认是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生产率的结果;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中雇主挑选求职者的过程,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它提供给求职者一个与雇主沟通的信号。对雇主来说,求职者的能力不可直接观察到,他必须从求职者提供的各种信息中,根据经验判断他的能力,其中,受教育水平是求职者告诉雇主的一个重要的个人信号。筛选假设理论还解释了许多国家存在的文凭泛滥的现象。正因为受教育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信号,求职者纷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占居有利地位,水涨船高,直接导致对文凭的过度追求。,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与

27、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共同点 第一,从方法论来看,二者都采用简化法,着重个体分析。第二,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看,二者都承认教育与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教育对个人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不同点第一,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人们进行筛选,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的认知技能;第二,筛选假设是通过“教育一筛选一工资”的途径来解释教育与工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否认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一劳动生产率一工资”的观点;第三,筛选假设否认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能改变人们收入不均等状况的论断,认为教育的普遍扩展无益于缩小人们收

28、入的差距。,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1、筛选理论评价:积极:将不同能力的人安排到不同岗位;有利的揭示了文凭膨胀的问题。缺陷: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进而提高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断言教育水平只能反映工作能力。,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反例:羊皮纸效应与肄业西方高等教育文凭证书使用羊皮制作的。“羊皮”实质指代教育文凭如果教育和文凭是换取高薪工作的门票,那么拿到证书就有望获得一份额外酬金。毕业那年的收益率相对于之前年份的收益率有所跳跃,个人将因毕业证书得到额外回报。认为获得文凭的毕业生能力比未能获得文凭的毕业生/肄业生能力强。,肄业名人盘点,微软创始人 比尔盖茨 哈佛肄业生国美老总 黄光裕 初中肄

29、业香港首富李嘉诚 12岁出来工作 李想80后的典型代表,泡泡网首席执行官,高二退学,身价上亿 苹果CEO 史蒂夫乔布斯 里德学院辍学奥斯卡最佳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加州大学富尔顿分校辍学,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时间:20C70S初期代表人物:皮奥里(Piore),瑟罗(Thurow),戈登(Cordon),多林格(Doeringer),卡诺伊(Carnoy)等。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出版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进行详尽分析,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才得以初步建立。,第三节 教育经

30、济学的发展,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批判,该理论注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从而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基本观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相反,“由于历史的演进,在其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力量鼓励劳动力市场分化为分散的、而又各有市场特征和行为规则的分市场或分割部分。”,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岗位:工作:从业者:,大公司大企业大机构,小公司小企业,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平等权利、晋升机

31、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晋升机会少,教育水平较高年龄较大男性白人,教育水平低年龄较轻的白人妇女、少数民族,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水平高的人,往往占有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工作条件优越、晋升机会多的职业岗位;相反,教育水平低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工资低、待遇差、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低劣、晋升机会少。这说明教育水平高低既是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标志,又是划分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但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与工资:对主要劳动力市场来说,教育与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对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来说,却不存在这种关系或者说这种关系很不明

32、显。,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评价,评价:积极:揭示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教育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收入不平等的现实。缺陷: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论述不全面;断言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没有关系。,3、社会化理论代表人物:美经济学家 鲍里斯(S.Bowles)和金梯斯(H.Gintis)1976年,二人共同出版了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一书否认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的功能,认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它具有维持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人按照现有的社会等级,社会化为不同阶级的人。因此,学校教育是维护资本主义现有制度的,它不可能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

33、发展,3、社会化理论基本观点: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简言之,教育的功能,就整个社会来看,就是传递文化;就个人来看,就是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即社会性格。而所谓的社会化理论,就是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理论。,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3、社会化理论评价:贡献: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的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使这些未来的劳动者习得了统治阶级的所需要的那些个性品质。缺陷: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节 教育经济

34、学的发展,三种理论知识点总结,筛选假设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运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头等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与工资收入有正相关关系,但其分析的出发点不是立足于受教育者个人认知技能和个人收益率,而是立足于这些职位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于它们对资本利润的价值和作用。社会化理论: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思考与探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现象,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

35、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3月2日,几名大学生掏粪工在济南老街巷清挖粪水。当日,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正式签订聘用合同,成为城肥清运队伍中的新成员。这5名大学生掏粪工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新技术

36、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研究,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学校规模经济研究,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信息技术对教育生产的影响,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教育内生增长作用的研究,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的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引入,政府行为和社会对教育需求行为研究,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四、21世纪以来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四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主要人物,新教育:废科举、兴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95,张之洞,梁启超,康有为,二十世纪初,发展教育促进国家

37、富强,办“实利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96,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中国教育经济学萌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 古楳:中国教育之经济观(1934)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1935)陈友松: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1936),97,古楳,2.中国教育经济学思想的形成,1965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第一篇介绍教育经济学的文章19771979年,在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章、译著,介绍了国外教育经济学的一些材料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

38、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京举办讲习班198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市正式成立1985年,由学会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正式出版,98,形成的标志,学科的确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1984)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人才培养:硕士点(1983):现有108个 博士点(1996):现有17个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99,中国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3、教育的生产理论4、教师劳动报酬问题5、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6、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100,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急需研究的问题,1、市场经济条件下

39、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2、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3、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4、教育公平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行机制研究6、教育的成本负担问题7、教育财政体制问题8、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问题,101,作业:结合现实对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进行述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经济学出现于世界学术之林,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教育经济思想的逐步演变和系统化的结果。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已经萌芽。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而马克思、

40、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不可能产生。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 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 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本章小结(1),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认识到,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必须依靠人的能力和知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41、,进而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出现,激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经济危机。各国回顾它们的发展过程,发觉大量的教育投资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理论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怀疑,于是包括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以及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在内的有关教育的经济成效的新学说应运而生,使居于主流地位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了挑战。,本章小结(2),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在理论上未出现重大的突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的出现,一些分析新问题、修正旧观点、采用新方法的研究便相继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对一些新产生的问题兴趣日增。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政策与经济生产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教育与迅速变化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之间的联系等等。,本章小结(3),复习思考题,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新古典学派的教育经济思想。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筛选理论述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述评。社会化理论述评。,复习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